子宫全切术应用腰硬联合麻醉不同穿刺法的麻醉效果分析

2016-07-12 09:44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5期

王 慷

(吉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吉林 长春 130021)



子宫全切术应用腰硬联合麻醉不同穿刺法的麻醉效果分析

王 慷

(吉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吉林 长春 130021)

【摘要】目的 分析子宫全切术应用腰硬联合麻醉不同穿刺法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96例子宫全切术患者根据完全抽样法分为两组各48例,观察组行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行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血流动力较对照物稳定,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长于对照组,维持时间及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可提高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子宫全切术;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

子宫全切术是目前临床妇科常用术式,而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无痛麻醉方式,则是麻醉医师的共同目标。腰硬联合麻醉是子宫全切术基本麻醉方式,具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两种优势,起效快、肌肉松弛良好、镇痛显著以及持续性麻醉良好等特点[1],使腰硬联合麻醉成为主要麻醉方式。且腰硬联合穿刺针的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范围,但选择安全有效的穿刺法成为临床麻醉医师行腰硬联合麻醉时不断争议的问题。现笔者以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以及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96例子宫全切术患者均于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到我院就诊,根据完全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42.6±3.4)岁;ASA I~Ⅱ级;体质量:40~70 kg,平均(54.6±2.3)kg;对照组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45.7±2.8)岁;ASA I~Ⅱ级;体质量:45~73 kg,平均(55.7±3.1)kg;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2]:患者均行子宫全切术;无手术禁忌证;排除ASA分级≥Ⅲ级者;身体状况良好,未合并严重并发症;精神状况良好,无意识障碍、依从性差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研究同意书。

1.3麻醉方法:两组患者术前禁水2 h,禁食6~8 h,均行择期子宫全切术,术前30 min阿托品0.5 mg肌内注射,入室后常规开放静脉,常规心电图监测。两组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高年资麻醉医师穿刺,对照组即行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使用16G硬膜外针于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取25G腰穿刺针置入硬膜外针内,并刺入蛛网膜下腔,见流出脑脊液后注入麻醉药物,退出腰穿针采取硬膜外置管。观察组行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于T12~L1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然后取25G腰穿针置入L2~3间隙性,穿刺于蛛网膜下腔,见流出脑脊液后注药。其麻醉药物:0.75%布比卡因1.2~1.8 mL+10%葡萄糖注射液0.8 mL。注射麻醉药物时,其时间维持35~45 s,取平卧位,于5~10 min内调节麻醉平面在T4~6。若阻滞平面未达到T6,可取0.75%罗哌卡因于硬膜外追加注射。术中密切注意患者血压、呼吸等变化情况,若出现低血压可加快输注速度,必要时采取小剂量麻黄碱处理;若心率每分钟低于60次,可采用阿托品处理。术中根据患者麻醉平面消退情况,可针对性追加罗哌卡因,麻醉效果不佳者可使用芬氟合剂等药物辅助处理。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5 min(T1)、麻醉后10 min(T2)、进腹探查(T3)及牵拉时(T4)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消失时间。

1.5麻醉效果判定[3]。优:术中无疼痛,无牵拉反应,宫颈松弛;良:术中无疼痛,牵拉反应轻微,经少量辅助用药后手术完成;差:疼痛严重,牵拉时反应重,盆底肌肉紧张,需辅助静脉镇痛,才可结束手术。

1.6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中数据,计量资料(±s)检验时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检验时采取χ2,P<0.05时代表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不同阶段HR、MAP值变化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前HR、MAP无显著差异,对照组T1、T2、T3及T4 MAP显著降低,T3及T4HR减慢,与T0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T1、T2MAP显著降低,与T0对比,差异显著(P<0.05),T3后恢复正常;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各时间HR差异均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阶段HR、MAP值变化对比

2.2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优35例,良13例;对照组优良率87.5%(42/48),即优15例,良27例,差6例,两组对比(P<0.05)。

2.3两组患者麻醉具体情况对比: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16.0±3.4)min,维持时间(80.3±21.0)min,消退时间(220.4±47.2)min;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12.1±3.5)min,维持时间(97.8±18.0)min,消退时间(248.9±60.2)min;两组对比(P<0.05)。

3 讨 论

子宫全切术的实施,手术范围广泛,其手术麻醉要求高,不仅需要下腹部及盆骶肌肉松弛、无痛,充分暴露术野,便于操作,也需子宫各韧带的松弛。因此完善子宫全切麻醉,提高其麻醉效果十分重要。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腰麻起效速度快、阻滞完全、肌肉松弛良好的优势,也具有硬膜外麻醉的持续性及术后镇痛效果,在临床中得以广泛应用。

在临床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时,因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注药于蛛网膜下后,若置管回血,或未及时置管,均会错过腰麻后最佳体位调节麻醉平面时间,导致体位麻醉调节效果不佳[4],造成单侧麻醉或麻醉平面效果较低。因此应先行硬膜外置管,然后行腰麻穿刺给药,可在较短时间内对麻醉平面进行调节,提高麻醉效果。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于一个椎间间隙注药,通常会使腰麻麻醉平面重叠于硬膜外麻醉平面,且注射部位吸收的局麻药物及相邻脊髓节段吸收的局麻药物多于远端,造成麻醉效果不佳。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使药物以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分别扩散,完善腰骶部神经阻滞,松弛下腹部肌肉,提高腹部牵拉反应的抑制性。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血流动力较对照物稳定,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由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可提高患者麻醉效果,确保患者麻醉安全性,其应用价值显著,与上述讨论相一致。且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麻醉药物以多中心扩散,使麻醉平面得以有效调节,可显著提高麻醉阻滞效果;而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因追加量过多,会导致生命体征的不稳定,造成术中血压过低和心率过缓。在实施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时,因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患者血压会快速降低,心率减缓,因此在给药时,注意小剂量给药,以免导致平面过高[5]。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长于对照组,维持时间及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时,局麻药物经一个间隙注入,椎管内存在较大浓度的局部药物,可加快麻醉药物起效速度,也相应的延长了麻醉药物维持时间和消退时间。而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麻醉药物以多中心扩散,使麻醉药物起效时间相应延长,麻醉药物维持和消退时间得以缩短。

综上所述,双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可提高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安全性高,麻醉效果显著,肌肉松弛好,显著抑制牵拉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月球.3种椎管内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的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8):4105-4106.

[2] 蒋晶.子宫全切术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6):124-126.

[3] 刘英,刘志莲.不同椎管内麻醉方法用于子宫全切手术的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12):84-85.

[4] 古德华,卢承志,陈敬,等.两点法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除术中的应用[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1):83-85.

[5] 邱碧辉.单间隙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全切术的应用观察[J].求医问药,2011,9(9):122-124.

中图分类号:R71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5-0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