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2016-07-12 09:44李胜春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李胜春

(湖南省蓝山县中医院,湖南 永州 4258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李胜春

(湖南省蓝山县中医院,湖南 永州 425800)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8/40),对照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8%(27/40),两组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脾肾阳虚;肝硬化腹水

本文旨在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45.5±9.5)岁。病程5个月~9年,平均病程(3.6±1.4)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33~74岁,平均年龄(46.5±9.9)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病程(3.8±1.5)年。两组患者肝硬化腹水的诊断均与《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的诊断标准相符,均经B超和CT检查明确诊断,排除同时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患者。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合理饮食、卧床休息、适当限盐、口腔护理、心理疏导等综合护理的基础上,西医方面:给予利尿剂治疗,螺内酯,80毫克/天,口服。呋塞米,40毫克/天,口服。以每天减轻体质量0.8~1 kg为宜,注意监测体质量和血生化指标,预防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出现;给予静脉滴注白蛋白,使血浆胶体的渗透压提高;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以保护肝。中医方面:给予服用健脾温肾复方汤治疗,组方为制附子9 g,干姜6 g,炒白术30 g,肉桂6 g,制鳖甲20 g,大腹皮30 g,莱菔子30 g,生黄芪20 g,太子参15 g,三七粉3 g,郁金20 g,蓼实子(水红花子)20 g,茯苓12 g,桂枝5 g,大枣5 g,紫河车粉10 g。对于有黄疸的患者,加用田基黄(地耳草)15 g,茵陈15 g。对于气滞重的患者,加用川厚朴9 g,枳壳9 g。对于有衄血的患者,加用藕节15 g,仙鹤草15 g。对于纳差的患者,加用焦麦芽20 g,焦神曲20 g,焦山楂20 g。1剂/天,水煎至200 mL,于早晚分两次温服,1个疗程为15 d。

1.2.2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同上(不给予中医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5 d。

1.3疗效评估:参照《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草案)》(2003修订版)的疗效标准[1]:显效,即患者肝功能(特别是白蛋白)恢复正常,电解质正常,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体质量、腹围下降,腹胀及双下肢水肿消失,24 h尿量恢复正常,脾脏内径恢复正常或明显缩小,肝脏门静脉直径恢复正常或明显缩小;有效,即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经B超检查腹水消失50%以上,肝脾肿大稳定不变且未有压痛、叩痛,肝功能的各项指标明显好转;无效,即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恶化。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8/40),对照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8% (27/40),两组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3 讨 论

肝硬化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肝病,是由一种病因或多种病因反复或长期作用而导致的弥漫性肝损害。临床多数患者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少数患者为酒精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2]。在病理组织学上表现为肝细胞广泛性坏死,残留的肝细胞出现结节性再生、形成纤维隔、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形成假小叶,导致肝脏变形、变硬而发生肝硬化。肝硬化早期患者可无明显症状,肝硬化后期患者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并存在多个系统受累,肝硬化晚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脾脏功能亢进、肝性脑病、腹水等并发症[3]。其中肝硬化腹水为肝硬化晚期患者最为突出的表现,大量的腹水可导致腹胀、腹痛、呼吸困难、活动受限,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严重影响[4]。肝硬化腹水属中医的臌胀范畴,发病机制为肝、脾、肾功能失调、虚衰。肝病可引起气滞血瘀、瘀阻脉络、经脉失调、损伤脾脏、浊阴不降、清阳不升、运化失调、肾阳亏虚、不能暖脾,阳气可温化水湿,而脾阳不振、肾阳衰微均因温化水湿无力而导致水湿停积、臌胀,该证为脾肾阳虚。其病机是标实本虚,故给予标本同治,兼施攻补。固以温阳利水为主,行气利水、益气活血为辅进行治疗。健脾温肾复方汤中的附子和干姜及肉桂均有温暖脾肾之功,白术和黄芪及太子参以及茯苓有健脾、利水、益气之功,大腹皮和蓼实子(水红花子)有行气、利水、消肿之功,三七和郁金有化瘀软肝、养血活血之功。诸药合用,可益气健脾、温和肾阳、化气利水、活血化瘀、软缩肝脾,同时配合常规综合护理及西药治疗,使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得到改善,并可预防并发症发生[5]。本研究显示,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仅给予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雅男,丁辉.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10):26-27.

[2] 孔庆辉,刘春芳,隋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型3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4):257-258.

[3] 李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99-100.

[4] 周学寻.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3,26(2):100.

[5] 曹世堂,王明珠,安玉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J].求医问药,2012,10(7):591-592.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5-0200-02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冠心病效果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