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5例临床观察

2016-07-12 09:44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5期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腹泻

康 欢

(辽宁省凤城市中医院理疗科,辽宁 凤城 118100)



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5例临床观察

康 欢

(辽宁省凤城市中医院理疗科,辽宁 凤城 118100)

【摘要】目的 观察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予以加减参苓白术散。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各150 mL。对照组予以匹维溴铵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50 mg,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结果 经治疗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具有可比性,中药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为86.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可明显改善。

【关键词】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加减参苓白术散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通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黏液便等特征,同时排除症状相似或相同的器质性疾病。本病一般病程较长,病情反复难愈。本病一般病程较长,病情反复难愈。我们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确定了以用健脾止泻,调和肝脾为主的治疗原则,采用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5例。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例数  腹痛  大便次数  大便成形治疗组  治疗前 25 6.11±2.13 5.17±2.31 6.73±2.51治疗后 25 1.54±1.43* 1.15±1.32*# 0.81±1.04*#对照组  治疗前 23 5.87±1.68 5.52±2.01 6.54±2.67治疗后 23 3.15±2.01* 3.45±2.74* 2.93±1.4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全部来自2013年4~12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4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25例中年龄最小22岁,最大56岁,平均年龄(28.62±0.74)岁,病程2~11个月,平均病程(4.97±0.43)个月;对照组23例中年龄最小29岁,最大52岁,平均年龄(30.01±0.31)岁,病程1.5~12个月,平均病程(3.84±0.58)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本组病例诊断采用《罗马Ⅲ标准》中关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2]:患者近3个月表现出明显、持续的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且伴随排便习惯改变和(或)粪便形状改变。若症状同时满足一下三种特征中的至少2项即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①排便后症状有所改善;②排便次数改变;③粪便形状改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稀便或水样便占大便量>25%,硬便或块状便占大便量<25%。

1.3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3]: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为29~56岁;性别不限;③1周内未进行任何药物治疗者。④自愿接受配合本治疗和研究者,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肠易激综合征为合并便秘者;②引起腹泻腹痛的器质性疾病;③对于治疗药物不耐受者。

1.4方法:治疗组予以加减参苓白术散。处方如下:人参9 g、白术9 g、茯苓10 g、山药10 g、防风6 g、薏苡仁9 g、砂仁9 g,白芍9 g、桔梗6 g、炒甘草9 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50 mL。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期间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忌饮酒。西药组予以匹维溴铵片:每次50 mg口服,每日3次,服3周。

1.5评分标准[4]:采用罗马Ⅲ分类体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的变化情况,将腹痛程度、腹泻次数、大便性状按病情程度分为轻中重,1、2、3分。

1.6疗效标准[5-6]:痊愈:无腹痛,大便次数恢复正常,大便成形;显效:腹痛基本消失,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每日2~3次,近于成形或大便溏;有效:腹痛减轻,大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便质较治疗前好转。无效:治疗前后症状缓解不明显。

1.7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由表1可得知,治疗前,两组患者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成形的症状积分比较,P>0.05。经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腹痛评分无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大便次数和大便性状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分析,P<0.05,见表1。提示中药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

2.2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经过3周的治疗,治疗组25例患者中,痊愈12例,治愈率为48.00%,显效8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23例患者中,治愈6例,治愈率为26.09%,明显低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27%,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提示采用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增加治疗效果,与西医治疗比较,疗效可观。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肠易激综合征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的改变,和粪便性状的改变[7]。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常迁延难愈。在药物治疗方面,西医暂无理想的药物,而中医治疗该病却有明显优势。本病属于中医的腹痛,泄泻等范畴。其病位在肠道,涉及肝脾两脏,其致病因素中医认为七情所伤,情绪紧张,气机不利,肝失调达,横逆侮脾,失其健运。一般认为,肝郁脾虚是本病发病的总病机[8]。

而现代医学也认为本病不仅与精神因素有关,饮食等因素可诱发或者加重本病。因此,我们在中医治疗本病上采用健脾止泻,调和肝脾为主的组方原则。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防风升清止泻;并用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气化滞,白芍柔肝理脾,缓急止痛,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9]。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肝脾调和则诸症自除。通过本临床应用结果显示,中医汤剂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效果,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5): 587-590.

[2] 刘新光.肠易激综合征与罗马Ⅲ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12):736-738.

[3] 赵东梅,黄会云,张涛,等.疏肝健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结肠黏膜TRPV1、SP、CGRP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14,23(9):29-32.

[4] 包烨华,楚佳梅,李海燕,等.伏灸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1774-1776.

[5] 寺崎真,王垂杰.王垂粟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3):193-194.

[6] 孙桂芝,叶桦,阎逆修.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J].当代医学,2011,17(7):161-161.

[7] 吴立刚.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0例[J].中外医疗,2010,29(27):105-105.

[8] 刘骁,马玉侠.肠易激综合征非药物疗法与中医疗法综述[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3):432-435.

[9] 徐奔.加减参苓白术散联合黛力新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肝郁型)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7.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5-0201-02

猜你喜欢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
舒肝健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8例疗效观察
肠炎宁颗粒治疗小儿肠炎疾病的可行性分析
肠道菌群失衡与肠易激综合征
乳酸菌片联合复方胃蛋白酶散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效果观察
双歧杆菌活菌联合蒙脱石散对腹泻患儿的疗效影响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40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蜡样芽孢杆菌对入住ICU多发伤患者腹泻影响的临床观察
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米安色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