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CCU监控室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开展体位护理心脏功能改善情况的分析

2016-07-12 09:44王红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5期
关键词:抑郁症临床疗效

王红梅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CCU,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针对CCU监控室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开展体位护理心脏功能改善情况的分析

王红梅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CCU,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CCU监控室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开展体位护理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将138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给予30°半卧位体位护理,观察组给予逐级半卧位体位护理。结果 虽然两组患者的不同时段D-P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以观察组患儿的D-P数据在不同程度略为偏小;在所有时段观察组患者的SDNN及RMSSD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其中SDNN在t2~t3、t3~t4以及所有时段的RMSSD数值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所有时段QTd、QT cd数值均不同程度小于对照组,且QTd、QT cd数值在t0~t2、t2~t3两个时段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CCU监控室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开展逐级半卧位体位护理较单纯的30°半卧位体位护理更有利于其心脏功能的改善,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抑郁症;文拉法辛;临床疗效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临床在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开展救治的过程中一般会将其取平卧位体位,以达到降低心肌耗氧量以及改善心脏功能的目的。但随着救护理论的不断革新,人们愈发注意到实施半卧位体位护理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再后来又发展到逐级半卧位的护理方法[1]。近年来,我们针对入住我院CCU监控室的部分AMI患者实施了逐级半卧位体位护理,结果显示其患者心脏功能改善比较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于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入住我院CCU监控室的138例AMI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疗指南》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同时均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脏疾病者、认知及语言障碍者、具药物与酒精依赖史者、有接受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以及半卧位受限者。其中包括男86例,女52例;年龄53~76岁,平均(62.6±2.7)岁;心功能Killip分级Ⅰ级115例,Ⅱ级23例;ST抬高部位为前壁与前间壁者56例,广泛前壁者34例,下壁者28例,高侧壁者20例;治疗方法为PCI治疗76例,保守治疗62例。将该138例患者按数字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9例,分组后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功能Killip分级、ST抬高部位以及治疗方法等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对两组患者分别开展不同的体位护理,所有患者所使用的病床均为手控电动升降床,其升降范围为0°~90°。其中对照组入室后在发病的12~24 h内给予30°的半卧位体位护理,而观察组则在入室后患者发病的12 h内先给予30°的半卧位体位护理,12~18 h内给予45°半卧位体位护理,18~24 h内改60°半卧位体位护理。

1.3考察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并分别在平卧10 min (t0)、抬高床头至既定半卧位状态即刻(t1)、持续半卧位1 min即刻(t2)、持续半卧位2 min即刻(t3)以及持续半卧位5 min即可(t4)等几个时间点的心肌耗氧量(D-P)情况;另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仪监测患者的心率变化(HRV)情况,并分别计算t0~t2、t2~t3、t3~t4三个时间段内的全部R-R间期的标准差(SDNN)以及相关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最后观察所有患者在不同时段的QT离散度(QTd)以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 cd),其中QTd为取连续3次心搏的平均值,而QT cd则根据Bazett's校正公式进行计算。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取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的不同时段D-P数据比较:虽然两组患者的不同时段D-P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以观察组患儿的D-P数据在不同程度略为偏小。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不同时段D-P数据比较(n=69,±s)

表1 两组患儿的不同时段D-P数据比较(n=69,±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t1 t2 t2 t4观察组 107.08±61.14#97.56±59.86#35.74±21.52#47.14±23.94#对照组 119.47±70.31 113.27±62.83 49.23±22.08 49.25±26.05

2.2两组患者的不同时段SDNN及RMSSD数值比较:在所有时段观察组患者的SDNN及RMSSD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其中SDNN在t2~ t3、t3~ t4以及所有时段的RMSSD数值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不同时段SDNN及RMSSD数值比较(n=69,±s)

表2 两组患者的不同时段SDNN及RMSSD数值比较(n=69,±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SDNN RMSSD t0~t2 t2~t3 t3~t4 t0~t2 t2~t3 t3~t4观察组 6.30±2.093.44±1.01#1.31±1.50#3.27±1.09#2.14±1.86#1.29±1.10#对照组 6.46±2.24 5.45±1.14 4.05±1.79 5.68±2.35 4.24±1.46 2.35±1.66

2.3两组患者的不同时段QTd及QT cd数值比较:观察组的所有时段QTd、QT cd数值均不同程度小于对照组,且QTd、QT cd数值在t0~t2、t2~t3两个时段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不同时段QTd及QT cd数值比较(n=69,±s)

表3 两组患者的不同时段QTd及QT cd数值比较(n=69,±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QTd QT cd t0~t2 t2~t3 t3~t4 t0~t2 t2~t3 t3~t4观察组 3.20±1.19#2.34±1.03# 1.29±1.804.17±1.77#3.28±1.06#1.48±1.16对照组 6.22±1.30 4.55±1.42 20.3±1.77 6.78±2.00 4.52±1.06 2.25±1.82

3 讨 论

研究认为,半卧位较平卧位更有利于心肌供血的改善,原因就在于在半卧位状态患者的膈肌将下降以扩大胸腔,进而增加回心血量;此外半卧位还能在一定程度减少患者发生误吸的概率,对提高非容量以及增加肺顺应性均非常有益,故总体上而言,对AMI患者开展半卧位体位护理的临床意义是比较肯定的[3]。

在本研究的既定观察指标中,其中的HRV为体现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标志,本研究选用了时域分析法来对其进行分析体位护理对HRV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所有时段观察组患者的SDNN及RMSSD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其中SDNN在t2~t3、t3~t4以及所有时段的RMSSD数值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逐级半卧位护理体位较单纯30°半卧位体位可更好地减轻对HRV的影响,其原因笔者分析认为这可能于逐级地进行体位的改变更不易对患者的神经体液及心血管系统造成过多影响。QTd、QT cd为临床评价心室肌复极同步程度情况的指标,该两项指标均受患者心率的影响,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所有时段QTd、QT cd数值均不同程度小于对照组,且QTd、QT cd数值在t0~t2、t2~t3两个时段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逐级半卧位体位护理可更好地改善AMI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其原因可能与该体位护理下不会对患者的神经调节刺产生过大不良刺激。

综上所述,对CCU监控室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开展逐级半卧位体位护理较单纯的30°半卧位体位护理更有利于其心脏功能的改善,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丽英.体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机能影响的研究[D].石家庄:解放军军医学院,2013.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0.

[3] 张丹凤.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脏康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7):1697.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5-0262-02

猜你喜欢
抑郁症临床疗效
三种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对比研究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