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差错更正方法探讨

2016-07-12 09:48邓冬云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6年1期

邓冬云



会计差错更正方法探讨

邓冬云

摘要:如何选择恰当的差错更正方法,以正确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无疑对会计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主要的会计差错成因,进行会计差错更正方法的研究探讨,希望能为会计差错更正的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会计差错;差错原因;差错更正方法

我国自2007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一文中有对差错的定义以及更正方法选取的相关规定。文章针对会计差错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企业会计差错更正方法的研究探讨,希望能为会计差错更正的工作提供新思路。

一、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

1.技术缺陷导致会计政策误用或会计估计误用。如购买固定资产而发生的费用,在工程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费用仍予以资本化,是违反准则规定的会计政策误用。又如在某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应为3年,而会计人员却错误估计为6年,就会导致未来几年内的核算错误。而这些政策性误用或者估计误用,都是由于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不高造成的对准则或者对估计的无法正确掌握。

2.工作人员粗心大意造成的疏忽。这类差错是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状态所导致的。

3.为达到目的的人为舞弊。这类差错在查账时是最难发现的但又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二、主要差错更正的一般方法

1.当期发现的本年度会计差错

(1)划线更正法。该方法可在登记凭证或账簿时发生的文字和数字错误进行改正。如果是文字错误,则在错误的文字上画一条红线,然后在上方把正确的文字写上;如果是数字错误,则将整个数额用红线划掉,在上方把正确的写上。无论文字或是数字错误,在改正后都在相应的地方盖上操作人员的刻章或签名,以示责任,方便日后明确责任人。

(2)红字更正法。在进行账务处理以后,如果发现属于本期的会计差错,如科目用错,记录金额大于发生金额等,可以采用该方法进行更正。具体操作为: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错误凭证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写明注销某年某月某日的某号凭证,以冲销原错误记录,然后用蓝字填写一张正确的凭证。使用该方法是为了保证账簿中科目的对应关系。

(3)补充登记法。在入账时,填写的金额小于实际发生金额,我们可以填写一张与原少记凭证的科目,发生方向一致的记账凭证,金额为少记的差额,以对原错误记录进行补充登记。

2.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会计差错

(1)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的会计差错更正。如果发现的会计差错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则不再区分是否属于重大差错或非重大差错,而归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的会计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规定使用追溯法进行会计处理。

(2)不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的会计差错更正。如果发现的前期差错在资产负债日后期间之后,则首先辨认其重要性,确定归属于重大差错还是非重大差错,具体处理情况如下描述:①非重大差错更正,如果发现的差错金额很少,对企业关键财务指标没有重大影响,可归类为非重大差错。关于非重大差错的会计处理,不管差错发生时在以前期间又或者其他会计期间,都不再修改以前年度的数据或者与差错发生期有关的比较财务报表,而直接修改本期账项。而如果该以前期间的差错只涉及损益类科目,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该差错无需进行任何处理。②重大差错更正,对于发现的重大会计差错,按照准则规定,应该使用追溯重述法进行会计处理,视同该差错从未发生,并调整相应期间的比较会计报表的有关项目。

三、会计差错更正方法的不足和完善

1.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问题

针对前面提到的三种常见的会计差错处理方法,提出存在的缺陷和建议:

当出现非前面所提及的三种情况下的本年度差错时,例如2011年11月企业支付广告费1000。记账凭证的填写为:借:销售费用——广告费1100;贷:银行存款1000。

在此,提出一种可行的更正方法:增设“日常会计差错更正”备查会计科目,但不进行总账和明细账的核算,利用备查账簿进行辅助登记,反映差错更正的数额,在会计报表中并不反映。采用该方法对上例进行差错更正:借:日常会计差错更正100;贷:销售费用——广告费100。对于账簿的记录,销售费用账户登记贷方100,冲销原来多记的金额,在备查账簿中的“日常会计差错更正”也进行记录。

2.会计电算化对差错更正的影响

如果企业有会计电算化的平台,那么对以上错账的更正会更为简便:

(1)若尚未进行结账工作,那么可以由有相关权限的记账人员直接修改,重新保存就可以了。

(2)若已进行过账、结账工作。那么先申请反记账操作,修改后再重新审核过账,即逆行操作。

这种反审核反结账反过账反记账的逆向操作,在实践工作中非常方便,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也必有其不利的一面:

(1)不符合有关的会计法规。因为逆向操作在凭证显示上是“无痕”修改,这与《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中的有关规定是不相符合的,容易导致责任不清,通过修改后期电子系统中的日志记录而无法确定修改责任人。

(2)增加舞弊的机会。现行财务软件对差错更正的所有操作并不是都有完整的信息记录,并且可以人为地破解系统密码或者删除更改操作日志,系统的安全性能还有待完善。

(3)有导致系统数据混乱的可能性。反结账反记账等逆向操作,由于数据量处理过大,而且先后顺序应该有严格的规定,在多数据库中的处理过程中容易导致系统数据的混乱,或者系统崩溃。

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提出以下改善措施:

(1)严格控制逆向操作,提高系统安全性。①保留逆向操作的痕迹记录。定期打印操作日志,包括对反结账反记账等步骤的操作时间、次数、操作人员,修改模块的信息,并且与日常记账凭证一样,设为会计档案保管,给日后的查证留下可追寻的有痕迹证据。这种做法是参照了现行会计工作中对真实记录的保存要求,保证财务数据的可靠性。②在规定期间内控制逆向操作的次数,如一个月内某操作员的逆向操作次数只有2次,超过该次数进行逆向操作系统将提示不可行。这有利于财务工作者抱着更高的谨慎性对待日常记录工作,不是随时都可进行反向操作,而且可以直接与工作薪酬挂钩,控制人为疏忽和舞弊现象。

(2)限制逆向操作的权限。逆向操作需相关的管理者赋予权限才能进行操作,而管理者做出报告反映更改原因,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本文为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YB201414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振宇,张莉.会计差错更正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