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2016-07-12 09:48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6年1期
关键词:防范措施风险内部控制

吴 丽



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吴丽

摘要:事业单位以服务社会大众为宗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运行能够提升其风险抵抗能力,实现事业单位管理的战略目标,促进事业单位长久发展。但是在事业单位的实际执行中,内部控制方面仍有诸多不足。某些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和执行力度不够,导致产生管理效率低下、资金浪费,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以及风险抵抗能力。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四点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四点防范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措施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实时观测到各项活动的运行状况,提前监测到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事业单位在运行中存在诸多无法回避的内部风险,但通过有效的前期预测、合理的内部控制,再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可以将风险的危害降到最小化。但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薄弱,严重影响了其管理效率和发展前景,因此,事业单位必须从多方入手,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避免各种可能的风险。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若干风险

1.事业单位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促使事业单位的政治管理和经济发展。但是某些事业单位领导人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尚未认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事业单位的作用。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的领导人管理理念落后,忽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某些事业单位的领导人虽然认识到了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种原因,其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也缺乏执行力度。

2.事业单位的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总体偏重于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而忽视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许多单位并未设置专业的内部控制人员,没有明确划分部门的责任和权利,审计人员和财务人员缺乏系统科学的培养。审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体系中有重要作用,其职业素质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益和发展前景,没有素质过硬的审计人员,无法预测和监测到各种可能产生的风险,事业单位将会出现混乱。而目前的情况是,许多单位把财务人员混编到其他部门中,财务人员工作量大,因此很难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工作体制。

3.人力资源政策和财务监管措施不到位

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存在着管理不到、分工不均、责罚不明等诸多问题。首先,财务人员对自己的职责、预算目标等实施细则不够明确,对其业务审核功能认识不够,这会导致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其次,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常常被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这部分人往往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相关的内部管理管理意识和审计知识。审计人员缺乏岗前培训,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力度不够,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并未发挥出应有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4.缺乏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能够帮助事业单位预测可能的财务风险,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但就目前总体来说,事业单位缺乏内部控制机制,资金浪费现象严峻,严重妨碍了其有序发展。第一,我们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严重影响决策层对财务状况等的深度把握;第二,某些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审计方式陈旧,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没有及时更新,而仍停留在以查错防弊为主的账项基础审计阶段,这种审计方式缺乏科学性,结果必然会出现偏差。

二、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1.加强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首先,事业单位要做好风险预测,要拓宽信源和信道,掌握真实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执行情况,防止各种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而合理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以便尽早做出应对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另外,事业单位还要采取多重举措,用以提高所有员工,尤其是审计和财务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事业单位在录用人才时要特别注重其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明确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防止出现业务能力低下、推诿责任、贪污腐败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完善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对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规避,促进事业单位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

2.制定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应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设置相关部门和岗位,制定风险评估体系,随时监测各种活动的进展情况及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及其他风险。同时还要长期监测舆情,把握市场风向,客观评估事态发展状况,将各种可能的风险扼杀在摇篮中。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还要定期对财务等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反馈。树立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从而将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

3.建立内部控制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首先,事业单位尤其要注重评价环节,但是评价不只单纯包括事后评价,要把评价体系贯穿于整个审计活动的过程中。评价和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发展效益;其次,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充分收集市场信息,全面掌握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对执行进度定期进行检测和考核,及时纠正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三,根据执行情况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强化激励机制,建立奖惩制度与追踪问效制度,增强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审计部门的各项工作要做好详细具体的分工,以确保在执行过程中不会出现管理的空白和人员的渎职,严格把控执行情况,出现的各类问题要找到负责人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

4.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风险评估体系

首先要根据其具体实际,设置风险评估体系,设置审计监督等相关部门,定期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监测资金流向和资金的存量,防止资金流失和资金浪费现象。在各项活动开始前做好市场调查和资金预测,事后要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分析工作。其次,事业单位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其财务管理模式。完善业务链条,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加强内部控制,这需要多个部门层层把关,互相制约。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其内部管理。目前,内部控制体系在我国事业单位中的发展还不充分,仍有许多单位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为了推动我国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要建立内部控制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风险评估体系,多方努力构建适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控制执行保障体系,提高其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周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14.

[2]高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汪海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4:121-122.

(作者单位:山西省吕梁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猜你喜欢
防范措施风险内部控制
网络支付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网络监听的防范措施
PPP项目中的常见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