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食用菌资源之调查研究进展述评(下)

2016-07-12 03:44贾身茂王瑞霞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郑州450008食用菌学报编辑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06
食药用菌 2016年3期
关键词:白蚁茯苓食用菌

贾身茂 王瑞霞(.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郑州 450008;2.《食用菌学报》编辑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6)



民国时期食用菌资源之调查研究进展述评(下)

贾身茂1王瑞霞2*
(1.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郑州450008;
2.《食用菌学报》编辑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106)

4 戴芳澜对茯苓的研究

戴芳澜(1893—1973)先生1934年撰写的《茯苓》[11]一文,记述了他采用茯苓的菌核进行人工有性繁殖的实验,并由此“鉴定中国的茯苓与美国的„红人面包'同属一种”(裘维蕃语)[12],其学名及文献为:Poria cocos(Schw.)Wolf Journ,Elischa Mitchell Sc.Soc.38:127-137,1922。

“茯苓之有性世代,如蜂窝状,附菌核之外皮而生。起初白色,渐变淡褐色,孔作多角。0.5~2㎜宽,2~3㎜深;担子棍棒状。上生四细长之柄,19~22 µm;胞子,长椭圆形,有时略为弯曲,6~8×3~4(µm)。此菌之有性世代自Wolf于1922年发现后,此菌遂名为Poria cocos。(原名Pachyma cocos)。惟此菌异名甚多。”[11]记述有9个异名。文中依次的标题为“名称”“菌核”“有性世代”“寄生范围”“分布地点”“产地”“采集”“化学成分”“用途”“茯苓之繁殖与水灾”“繁殖与制造方法”“关于茯苓之图书”等,另还记述了安徽潜山茯苓的产量价格,我国茯苓的输出,以及栽培茯苓与水灾的关系等。并在论文的一开始提出了“药用菌”概念,这可能是“药用菌”术语在我国真菌文献中第一次出现。

戴芳澜先生对茯苓的调查研究的内容,本文作者已经在《民国时期茯苓研究与生产调查及运销概况评述》中进行了详述,这里不再重复。

5 裘维蕃对食用菌栽培及资源的调查研究(1937—1945)

5.1裘维蕃的两次调查工作

裘维蕃(1912—2000)先生在《再谈我研究食菌栽培的经过》[13]一文中自述了他在抗日战争期间进行的食用菌分类和我国食用菌栽培情况调查与研究工作的经历:“1937年秋,我在前南京金陵大学工作时,接到一个研究食用菌的任务。这个任务是由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主席林森交下的。……1941年昆明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戴芳澜教授来信劝我去他那里,承担高等担子菌中的伞菌目和牛肝菌目的研究,我欣然同意。”

为了完成这两项任务,裘维蕃先生于 1937年首先去安徽等地调查了香菇生产状况,由于南京陷落,年底又辗转到了成都。1938年在四川调查了银耳和木耳的栽培,秋季又到广西调查了草菇栽培。在广西鉴定了广西草菇的学名是Volvaria volvacea(Bull.)Fr.,确定了广西草菇与西洋草菇Agaricus bisporus(Lange)Sing.为两个不同的种,澄清了多年来混淆不清的问题。同时把广西草菇引种到成都栽培成功。这一阶段,还进行了室内利用木屑栽培野生的金钱菌Flammulina velutipes(Fr.)Singer和北风菌Pleurotus ostreatus(Jacq.:Fr.)Quel.的驯化栽培试验。

从 1941年到 1944年调查了云南的牛肝菌(Boletales)、红菇科(Russulaceae)、鹅膏菌科(Amanitaceae)、伞菌目(Agaricales)和无裥孔菌目(Aphyllosporales),鉴定了它们的种属地位,并写出了调查研究报告,在中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调查的我国原有栽菌资料,结合有关野生食用菌的栽培研究资料,除发表一部分外,写成了《中国食菌及其栽培》(1952)。

5.2裘维蕃从1937年起在皖浙一带调查所得的重要食用菌

裘维蕃先生在《食菌利用的前瞻后顾》[1]一文中,报告了他“从二十六年冬季开始在皖浙一带调查所得的重要食菌”(本文作者注:二十六年即公元1937年)如表1。

表1 1937年裘维蕃调查的皖浙重要食菌及本文作者注释

表1是裘维蕃先生调查得来的皖浙重要食菌26类48种,及本文作者根据《中国食用菌志》(1991)对照的现代学名与汉语名称,有32种的种属已核对清楚,空白格为尚未查清名称有待研究的15种,其中还有一种豹斑毒伞(Amanita pantherina),根据《毒蘑菇》一书记载为毒蘑菇。

5.3裘维蕃先生调查的大型真菌及构菌生理英文论文

1941年裘维蕃先生在昆明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承担高等担子菌中的伞菌目和牛肝菌目等的研究,完成了4篇研究论文,题目及主要内容如下。

1945年发表的《The Russulaceae of Yunnan(云南之红菇菌)》[14]一文,描述了云南和四川红菇菌(Russula)31种,乳菇属(Lactarius)19种。其中有8个新种。不少是中国新记录。

1948年发表的《The Boletes of Yunnan(云南之牛肝菌)》[15]一文,描述了云南和四川牛肝菌54种和2变种,其中有22个新种和1个新变种。

1948年发表的《The Amanitaceae of Yunnan(云南之鹅膏菌)》[16]一文,描述了云南之伞菌23种,其中2个新变种,2个新种。

1948年发表的《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porophere of Collybia velutipes(Curt.)Qurt.(影响构菌子实体形成之因素)》[17]一文,报告了其研究结果:构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的适温虽都是24℃,但孢子在蒸馏水中萌发的幅度比较小(20~24℃),而菌丝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的温幅比较大(15~28℃)。子实体形成的适温为10~18℃。培养基中的糖类为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的主要营养物质。有机氮化物虽有促进菌丝生长的现象,但有抑制子实体形成的作用。本菌在所试7种木屑培养基中,以枫杨、楠木、杨柳3种产生子实体最早;赤杨、杉木及青冈栎较迟。在柏木屑所制的培养基上不产生子实体。黑暗与高温可能引起子实体的纤化,但高温为幼子实体形成的主要因素。光线与幼子实体的形成无关,但子实体本身有向光性。

5.4《中国食菌及其栽培》(1952)[12]

裘维蕃先生在《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之“自序”中写道:“1937年至1945年之间,作者跋涉于西南诸省,从事于野生食菌的调查,同时也注意到我国食菌的栽培法。我国栽菌的历史是悠久的,劳动人民栽菌的经验是丰富的,可是这些事实尚未科学地介绍到广大人民之间,作为提高与普及的基础。作者过去的一些调查和研究的记录,除了一部分已经专题发表外,尚有许多没有整理出来。……本书的材料以作者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又摄取了国内外有关栽菌的经验,以现代菌学的观点来介绍我国食菌栽培的方法。”

由此可见,本书主要是裘维蕃先生对我国民国时期食用菌栽培经验的总结,还介绍了现代菌学的知识。全书除“戴芳澜序” “自序”外,正文包括“绪言” “菌学基础” “香菰” “银耳(白木耳)” “草菇” “洋蘑菇(西洋草菇)” “构菌” “茯苓” “纯菌种的培制法” “两种野生食菌栽培的研究”等部分。“两种野生食菌栽培的研究”介绍了“鸡菌”和“北风菌”的驯化栽培。

1957年裘维蕃先生撰写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云南牛肝菌志》,是抗日战争时期对云南牛肝菌调查结果的总结。裘维蕃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研究调查食用菌长达8年,为我国食用菌资源发掘和栽培研究做出了承前启后的开拓性贡献,不愧是我国食用菌分类和栽培研究的先驱。

6 周家炽首次发现鸡菌与白蚁的共生现象

20世纪40年代,周家炽(1911.4—1998.7)详细研究了云南的一种美味食用菌“鸡菌”与白蚁的有趣共生现象。他挖掘了 33个白蚁窝,证实鸡菌都是从白蚁窝上长出来的。他还对白蚁蚁后的有特色的筑窝过程作了详尽的描述:在蚁后的居室下为育儿区,围绕着蚁后的是臣民,并有多条通道延伸到分散在四周较远的相对孤立的菌台区。这些菌台为白色菌团,长有一种小白球菌,或叫白蚁座孢(它与鸡菌的关系在当时还不清楚),而鸡菌的柄可以延伸到菌台上。周家炽从鸡菌褶培养出小白球菌,证明该菌是鸡菌生长期的一个时期,澄清了过去的种种假说。他还首次报道了云南培养真菌的白蚁种。他对白蚁与鸡菌共生现象的研究,开创了中国虫菌共生生态学研究的先河。周家炽发表研究鸡菌与白蚁的共生关系的论文共3篇,70年后的今天,研究鸡菌的生态工作者仍旧可以不断从他的研究成果中受益。

1942年周家炽发表的第1篇论文是:《A study of Collybia albuminosa(Berk.)Petch,the termitegrowing fungus in its connection with Aeyerita duthiei Berk.(Termitosphaeria duthici(Berk.))Ciferi(云南鸡菌与小白球菌的研究)》[18]。该篇论文相望年 1957年为其作的摘要为:“云南白蚁窝菌台上除了鸡菌(Collybia albuminosa(Berk.)Petch)以外,还长有很多的小白球菌。只有在长有小白球菌的菌台上,才长鸡菌。这种小白球菌以往被认为是一种半知菌,学名叫做 Aegerita duthiei Berk.(≒Termitosphaeria duthiei(Berk.)Ciferri)。不过这两种菌的关系,一直没有弄清楚。作者根据人工培养试验,证明了小白球菌实是鸡菌生长期中的一个时期,澄清了过去种种的假说。”[19]

该篇论文相望年1957年为其作的摘要和评论为:“白蚁能栽菌,我国很早就有记载。我国西南各省,尤其是云南的鸡菌(Collybia albuminosa Petch),就是白蚁栽的一种伞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菌。作者在云南昆明、澂江、盘溪、开远等地,发掘了 33个白蚁窝,证实鸡菌都是从白蚁窝上长出来的。”[19]

1948年周家炽发表的第三篇论文是《Notes on fungus-growing termites in Yunnan China(中国云南栽菌的白蚁)》[21],其论文的内容,与上一篇基本上相同,不过比较简单些。

表2 民国时期报告的食用菌种(已与现代学名对照的40种)

7 结语

(1)我国运用近代科学的真菌理论知识对食用菌进行研究始于1914年,吴冰心在《博物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滋养品白木耳的研究》是一篇标志性论文。我国对食用菌资源及传统栽培技术的调查和和野生驯化等由政府下达任务专门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始于1937年抗战时期裘维蕃的工作,裘维蕃先生不愧为我国食用菌资源的调查、分类和驯化研究的先驱。

(2)通过对民国时期6篇有关食用菌资源调查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共报告食用菌56种(不包括裘维蕃在云南的3篇大型真菌调查的英文报告),其中已与现代学名相对应的有40种,包括传统栽培的茯苓、香菇、草菇、银耳和木耳。笔者通过研究,对裘维蕃先生调查的皖浙食用菌48种,对照《中国食用菌志》,其中有32种搞清了它们的现代学名,还有一种为毒蘑菇,其余15种究竟是现代的哪个种的称谓,还需进一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这6篇论文作者除耕培身世不详外,其他5位胡先骕、胡昌炽、戴芳澜、裘维蕃和周家炽都是我国近代科学某学科的开拓者或奠基人。由于这些从国外留学归国的学者的重视,开创了民国时期对食用菌资源调查研究的先河。

表2是民国时期报告的已与现代学名相对应的食用菌40种。此外,还有民国时期报告的尚未与现代学名相对应的食用菌15种,按裘维蕃原报告使用的学名及顺序:(1)B.pachypus Fr.;(2)Clavatia liliacina(?)Besk.,(3)Hypholoma appendiculotum(B.)Fr.,(4)Leotia choroceohala Schw.,(5)L.lubrica,(6)Paxill sinroiutus(?)(Batsch.)Fr.,(7)Psa.sq.,(8)R.virens(S.)Fr.,(9)R.aurantialutea K.,(10)L.sp.,(11)L.felina Fr.,(12~13)Peziza(二种),(14)Pholiota praecor(Pers.)Fr.,(15)Tricholoma grave Pk.;民国时期报告的毒蘑菇1种:豹斑毒伞Amanita Pantherina(dc.ex Fr.)Schumm,均记载于1937年。

参考文献

[1]裘维蕃.食菌利用的前瞻后顾[J].农林新报,1938,15(36):10-17.

[2]相望年.中国真菌学与植物病理学文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1-64.

[3]芦笛.《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所记民国食药用菌资源和经济研究[J].古今农业,2015(1):51-66.

[4]胡先骕.菌类鉴别法[J].科学,1915,1(8):926-931.

[5]胡先骕.说竹荪[J].农学杂志,1923,1(1):1-3.

[6]胡昌炽.中国食用蕈种类与西洋蕈培养法[J].中华农学会丛刊,1927,(58):13-33.

[7]刘波.我国古籍中关于菌类的记载[J].生物学通报,1958(6):19-22.

[8]陈士瑜.中国食用菌栽培探源[J].中国农史,1983(4):42-48.

[9]芦笛.“天花蕈”名实考证 [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1(3):22-25.

[10]耕培.我国北方常见的几种珍奇食用蕈[J].自然界,1930(5):284-288.

[11]戴芳澜.茯苓[J].中国植物学杂志,1934,1(1):200-214.

[12]裘维蕃.中国食菌及其栽培[M].上海:中华书局,1952:107,自序.

[13]裘维蕃.再谈我研究食菌栽培的经过[J].食用菌,1991(1):2-3.

[14]Chiu,W.F.(裘维蕃).The Russulaceae of Yunnan(云南之红菇菌)[J].Lloydia,1945,8:31-59.

[15]Chiu,W.F.(裘维蕃).The Boletes of Yunnan(云南之牛肝菌)[J].Mycologia,1948,40:199-231.

[16]Chiu,W.F.(裘维蕃).The Amanitaceae of Yunnan(云南之鹅膏菌)[J].Tsing Hua Uniu.Sic.Rept.Ser.B,19483:165-178.

[17]Chiu,W.F.(裘维蕃).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porophere of Collybia velutipes(Curt.)Qurt.(影响构菌子实体形成之因素)[J].Acta Agriculturae,1948,2:51-57.

[18]周家炽.A study of Collybia albuminosa(Berk.)Petch,the termitegrowing fungus in its connection with Aeyerita duthiei Berk.(Termitosphaeria duthici(Berk.))Ciferi(云南鸡菌与小白球菌的研究)[J].Science Record,1942,1:243-248.

[19]相望年.中国真菌学与植物病理学文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61,62.

[21]周家炽.Notes on fungus-growing termites in Yunnan China(中国云南栽菌的白蚁)[J].Lloydia,1948,11:130-147.

猜你喜欢
白蚁茯苓食用菌
Antihepatofibrotic effect of Guizhifuling pill (桂枝茯苓丸) 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mice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健脾安神话茯苓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茯苓健脾 孩子健康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桂枝茯苓透皮贴剂的制备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残忍的白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