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与作为

2016-07-12 09:31陈洪涛陈雪贤
人民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话语学校

陈洪涛 陈雪贤

当下,社会环境复杂,文化观念多元,给亟待创新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又增加了难度。何解?

笔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就埋藏在对时代大背景的深刻认识当中:看到挑战,也看到机遇,顺势而为,寻得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

全球化是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今天,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把散落在地球各端的国家、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个开放的环境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社会生活以及人际交往范围,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国家认同感逐渐被“地球村意识”消减甚至取代,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被削弱,看不到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主权的冲击以及对经济安全所带来的威胁。同时,民族主义狭隘化依然在不断误导学生的爱国行为,诱发非理性、过激、不恰当的破坏行为。

然而,换一个角度,时代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也有很多:

中国迅速崛起,国际地位稳固提高。经济上,中国已连续五年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中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中国为人类发展担负起了更多的责任。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在自身经济减缓受挫时,仍能积极联合他国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这样的祖国值得青少年自豪。

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2016年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指出了理论导向和具体方法。

信息全球化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经验共享与借鉴。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全球化已成现实:形形色色的信息依托电脑、手机、移动智能电视等电子设备,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平台,实现着跨国界、跨地区、跨城市、跨学校的快速传播与交流。因此,获取和借鉴各国、各地区、各学校的教育探索和成功经验就变得轻而易举。

而教育领域内部的改革更加强调综合素养,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升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办学中的地位,也提供了更多的路径和思路。

基于青少年的成长规律,顺势而为

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方向在哪里?笔者认为,需要基于青少年的成长规律,顺势而为。

重新构建满足当代学生心理发展、思想变化和兴趣爱好诉求且具有时代气息的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可接受性。

一是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理念,确立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并重、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把话语创新置于学生发展与国家发展的现实情况中,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设置符合学生心理、情感、利益需要的话语体系,多讲些学生可理解、可信赖、能听懂、能信服、有感情、有依据的话,提高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可接受性。

二是要创新爱国主義教育话语内容,从全球化话语和网络话语中汲取营养。在批判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话语、国民精神教育话语、人文教育话语。把现实生活中的“网络用语”“时尚话语”加工提炼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素材,在进行爱国主义宣讲时,多讲些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的话,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爱国主义思想。

三是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方式。把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说服式”“控制式”“灌输式”的话语方式转变为开放自由、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的对话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进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小学要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资源,不断完善和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古典诗词、传统节日、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爱国主义熏陶,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认同。

抓住现代媒体与网络技术,以新媒体为媒介,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新载体。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运用不仅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观念和内容产生深刻影响,还带来了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大变革。学校可以整合各种新媒体资源以实现教材与多媒体的优势互补,结合近期时事新闻如长征七号发射成功、南海仲裁案等,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片、网络视频、图片并自由讨论,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坚定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决心;在学校官网上建立网上纪念馆、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推广爱国主义教育微博、微信公众号,组织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微课、慕课等手段拓展教育空间、延伸教育时间,切实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时尚性、时代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显性与隐性课程的融合。世界各国历来重视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其中,注重加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融合是美国、韩国、日本等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例如,美国不但通过“公民科”“历史科”“人文科”等显性德育课程宣讲美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自信心、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大力推行渗透式教育,利用升国旗和唱国歌、国旗下宣誓、在校园和班级悬挂美国国旗、张贴总统及英雄人物画像等隐性教育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取得较好的成效。这为我国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路径启发:

一是在保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学思想政治课、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显性课程教育力度和时效性的同时,要注重学科渗透,在所有课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其中的关键是加强教师培训,强化教师在学科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

二是要优化隐性课程教育,着力于改善学校的人文环境、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校园舆论氛围的构建等,包括:在学校公共场所、领导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学生教室悬挂国旗,让国旗融入学生的视线范围和生活当中,加深学生对国家标志的感性认知;张贴国家地图,让学生了解我国特殊的地理状况,增进学生对祖国山川河流的热爱;张贴爱国的名言警句,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探索和思考;张贴爱国英雄人物、爱国革命先烈画像,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同时,创办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校报、班报、板报等,在无形中加深学生的爱国之情。

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发起、组织阅读爱国主义教育图书、学唱爱国主义教育歌曲、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可以通过在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日子创设纪念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我国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巨大魅力。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话语学校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