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儿童写作的审美意识“叛逃”

2016-07-12 09:31何捷
人民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美的意识儿童

何捷

编者按: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一方面侧重于知识技能,将认知目标当作重心,评价上简单而粗暴;另一方面又急于体现育人目标,往往找不到方向,不懂得、不尊重教育与儿童的认知规律,一条道走到黑。如今我们重新强调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究竟应该以何种适合的方式才能事半功倍?审美是否应成为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方式?

儿童“灰色作文”为何大行其道

审美意识是客观对象在儿童大脑中的反映,每一次写作活动都是审美意识的升华与再造。当审美信息累积到一定值时,审美心理会发生结构变化,审美认知也随之突破原先的美感阈限,形成新的审美意识。面向儿童的写作教学要符合儿童生命的原色,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在全过程中着力培养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

重视审美意识体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比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不同学段,《课标》也有分层级逐步完善审美意识的表述。比如第一学段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三学段提出“观察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等。

可见,国家标准的层面已经清晰表明了“审美意识”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教学体系中应有的地位、意义以及作用,并明确罗列了不同学段、不同层级渐进式的教学任务、操作方法、达成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不仅要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更要在素养上提升儿童的生命质量,形成可持续的写作兴趣、写作意识;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与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然而,儿童写作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审美意识的缺失较为严重。我们经常看到儿童作文在形式、言语、思想内涵等方面既不表达所谓的个性张扬,也不表达值得欣赏的创意,而是晦暗心态的投射。教师面对油滑、不加思考的任性表达无可奈何。有人将此类写作定义为“灰色作文”。

所谓“灰色”,是与儿童原有的绿色健康、活力奋发的生命原色相对而言。例如,为达到幽默新颖效果,有些作文不加选择地使用热播电视的对白、网络新词和流行刊物中的时尚语言“DIY、美眉、灌水、菜鸟、砸砖、盒饭、不明觉厉、十动然拒”等。表达失去了规范之美,阻隔了大部分读者的认知;有的作品则包含了夸张离奇的思想,最为纯真的儿童美感荡然无存。比如《我的特长》中,有以“整人为最大的特长”;《理想》一文中,有以“为所欲为,奴役他人”作为主旨。“灰暗”的审美时常让教师感到惊诧,同时也觉得约束无力,评价无章可循。

分析下來,儿童写作中审美意识的缺失,大致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放任儿童审美“偏好”,导致审美取向偏颇,审美能力削弱,最终导致审美意识缺失甚至人格发展扭曲。当下社会浮躁,媚俗文化泛滥,都对儿童审美意识造成影响。生活中儿童被各种信息包围,他们往往因为好奇、新鲜而不加选择地吸纳,很容易卷入其中,产生带有很强真实感的崇拜幻觉。如果不加引导,任其发展,很可能导致审美“偏好”。“偏好”的发展直接导致审美能力的削弱,不自觉滑向流俗。我们在儿童写作中看到不断重复的陈旧素材、表达的套路格式、简单的口号式立意等,都反映出这种倾向。

其二,教学中意识的偏差和方法策略失当导致儿童审美意识衰微。一方面,我们过分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赋予写作教学过多期待,教学瞄准知识技能,将认识目标设定为教学重心,用简单的标准衡量教学效果,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教学简单化、技术化,使本应承载的审美教育功能被排挤出局;另一方面,有时候我们急于体现写作的育人功能,在教学中简单强调“弘扬正能量”,授意儿童采用喊口号、表决心、抒发感情等直白呼告的方式表达。粗暴、直接的灌输,只能让儿童成为情感的超人、年幼的诗人、说话的巨人。

同时,教学直接取代了儿童主体的感悟、体验、生发的过程,让受命而写的作文成为最常见的写作样态。这正如杜威批判的“把教育历程错误地认为是教师告诉和学生被告诉的事体”。教师的强势、文章的“作业属性”、教学方法过于简单、与生活割裂等原因,直接导致儿童写作审美意识的“叛逃”。

审美情趣格外重要

培育儿童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格外重要。情趣丧失,格调不高,写作热情就难以维系,写作能力发展也受限制。忽视审美情趣培养带来的是儿童应付写作的状和一大批“负能量”习作。

审美情趣的获得诞生于教学的全过程。适合的写作情境能够让儿童写作人情人境,情动辞发。教师可以借助优美规范的语言,采用趣味活泼的图像、动画,举办和写作主题有关的活动等来激发审美情趣。教师应尽可能提供优质、高雅的写作辅材。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说,文学艺术“寓教于乐,既劝谕读,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让儿童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能见到美、听到美、触碰到美,这样才能想到美、写下美。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要引导儿童去剥离生活假象或者偶然现象,发现真的本质;引导儿童学会选择,选择能展露生命美感的素材,选择优雅恰当的文字表达,选择符合童年本色的意旨。

审美意识的提高只能在审美实践中完成。审美是有所指向、有所选择的。面对美丑、善恶、真假并存的现实情境,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引导儿童去接触友善、正确应对、客观评价、理性选择。选择的过程中会出现交锋、碰撞、冲突,但这正体现着实践的价值。作家梁晓声讲述创作经验时说:生活有原型,“是什么样”大部分人能观察到的。譬如很多人喜欢把人的丑、恶、凶、残写下来,这样容易引发大家的认同。人在浮世中难免滋生出性恶的一面,写这些内容很容易引发读者共鸣。但是,人真的是这样的吗?或者说,人应该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写作,不就应该把“应是什么样的”写下来,弘扬人性中善的一面,让读者通过阅读不断趋于善,向善进步吗?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底线,就是呵护“善”。之后,我们再谈求真、求美,为时不晚。

无论动态美,还是静态美,要把它们表现出来,必须依据一定的结构。写作要表达美就要有所思考、有所计划、有所设计。儿童写作大多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写作思维被惯性思维所替代,随意写的现象时时发生,它们源自教师指导的缺位一一缺少对美的结构的欣赏与指导,无形中就等同于给随意、油滑、应付以鼓励。引导儿童去思考、计划、设计如何表达美,就是辅助儿童发现世界万物“应是什么样”的原初之美的路径。优质的表达常常是带着“镣铐”跳舞的。“镣铐”就是一种自我约束,是让文字具有大众审美结构的同时又不失本性的可贵。让儿童在自我制约下经过思考后倾吐而出的表达过程,才是最为可贵的童年写作之旅。

结合写作教学的特质,儿童写作的审美能力大致包括美的认识能力、美的发现能力、美的表达能力、美的评价能力、美的鉴赏能力。能力的提升并非单纯教学的结果,更多依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美育实践。蔡元培说: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我们每每在听了一首歌,看了一幅画、一件雕塑,或者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后,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变得更甜蜜,似乎感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是使人人要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同時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去享受人生。只有坚持培育、鼓励儿童通过写作去发现美、表达美、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儿童的写作审美意识和能力才会稳步提升。

写作教学要回应审美价值观

养护与培育儿童审美意识,教育意义极其深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研究报告反复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不应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而应成为真正立足于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变得更美好,使人生变得更多彩,这与审美教育所指向的结果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1]

审美意识的持续提升、延展,关乎人的教育的核心目标。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思潮大致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人本位”阶段。“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过分看重教育的实用功能,忽视了人的个性、情意态度、价值观、审美能力发展。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入本身时,我们认识到人要学习如何做事,如何立足于社会,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充实人生、享受生命的快乐。于是,我们开始需要一种既能教人应对生活,又能教人主动地参与生活、创造生活、感受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这是一种以培养完满人格为宗旨的教育,是具有人文精神、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对人的素质进行全方位培养的教育。[2]

写作教学要回应这种价值观。作为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写作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影响儿童对真假、善恶、美丑等基本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判断,对人格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987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尼·伍尔夫提出审美认知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写作教学对儿童的审美心理起重要的作用。由于儿童的审美心理变化较快、较大,因此教师应更加注重通过写作教学,探究审美意识与言语表达、审美创作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儿童审美意识,完成对人的教育影响。教育不应只关注儿童对知识的掌握,教育也不可能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绝顶聪颖的科学家、思想家或者是技艺超群的艺术家。对人的教育是对人进行完整、全面的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而不能强加于人的功利性需要。

写作教学不应停留在“写出好文章”的层面,更应关注怎样通过教学,调动儿童面对生活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儿童在成长中的生命潜能得到开发,使其在自我审美意识^的引领下,不断主动认识生活,面对世界,探寻知识本源,追求人性成长的完美境界。

注释:

[1] 边霞.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 边霞.境界一一有感于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猜你喜欢
美的意识儿童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消防意识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