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岫岩县西北部地质灾害调查

2016-07-13 22:54李志远刘超
科技传播 2016年8期
关键词:本区易发土质

李志远+刘超

摘 要 岫岩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尤其是西北部地质灾害发育,开展调查工作对当地的防灾减灾是必不可少的,其资料的针对性,使得规划、治理决策工作能够有的放矢。

关键词 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布规律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1-0121-02

1 项目来源

2012年8月4日岫岩县普降大到暴雨,西部、北部地区为历史未见特大暴雨,引发了地质灾害。为查明灾后新增地质灾害点及原有灾害点的基本情况,国土局委托我单位开展了相应调查工作。

2 投入的工作量

地面调查1:50000 1079km2,乡镇调查5个,地质灾害点调查328处,工程地质钻探900m,卡片填写330张,照片360张。

3 地质灾害特征

按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种类,详细的将调查点进行了分类。

3.1 崩塌

1)按崩塌体的物质成分分类,可以分为: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区内崩塌点52处为岩质崩塌,22处为土质崩塌。

2)按照崩塌形成机理划分:倾倒式和滑移式,本次调查倾倒式为52个,滑移式为22个。

3.2 滑坡

按滑坡物质和结构因素,可以分为:土质滑坡和岩层滑坡:区内土质滑坡点为19个,岩层滑坡点为34个。

3.3 泥石流

降雨型泥石流是本区泥石流的主要类型,在各地都有分布。这些地区,几乎所有的三级支流都可以形成泥石流,其中的大部分都爆发过泥石流。由于调查区属于强烈上升区,河流形成年轻,支流分割后阶梯性明显,而往往一条较大泥石流支沟内又叠套几条较小的泥石流支沟。

4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崩塌在县内分布十分普遍,在基岩裸露,山坡大于50°的陡坡,悬崖及山脊处分布大大小小的崩塌中的岩质崩塌;而残坡积层的土质崩塌,主要发育在坡度较陡、堆积有较厚的残坡积物。

调查区内基岩广泛出露,岩石较坚硬,调查区内的滑坡为松散堆积物层形成的浅层滑坡。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流体,具有暴发突然,历时短暂,搬运能力、冲击能力和淤埋能力都很强的特点。经过调查的5个乡镇泥石流密度约为0.10条(处)/km2。

5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5.1 地形地貌

5.1.1 崩塌

调查区内地形切割深度较大,相对高差759m~934m,山坡坡度多在20°~50°之间,在25°~45°的山坡上,由于残坡积物的内摩擦角大致与山坡坡度相同,这一容易使松散堆积物处于极限平衡状态,一旦遇到外力强有力的触发,从而导致沿松散层与基岩界面产生崩塌。

5.1.2 滑坡

滑坡通常形成与中山、低山地区,在一般的条件下,海拔高程越大,切割越剧烈,发生滑坡概率越大,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滑坡多发生在35°以上的斜坡上。

5.1.3 泥石流

在本区调查来看,泥石流在海拔较高,切割强烈的丘陵地区、低、中山地区极易发生。而从局部地形条件看,由于泥石流一般要具有比较充分的汇纳水流和碎屑物的形成区、足够坡度的流通区、比较宽敞的堆积区。因此流域面积越大,地形坡度较大,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本区泥石流沟谷主沟沟源和支沟的比降较大,一般可达200‰或更大。

5.2 地层岩性及岩土体类型

5.2.1 崩塌

地质岩性是影响地质灾害发生重要因素之一。崩塌灾害与地层岩性关系最为密切。调查区岩质崩塌主要发生在坚硬块状岩石中;土质崩塌发生在第四系粉质粘土、沙砾石中。其中岩质崩塌主要发生在辽河群大石桥组大理岩,花岗闪长岩等坚硬、块状岩石中;而土质崩塌发生在第四系粉质粘土、沙砾石中。

5.2.2 滑坡

调查区出露岩石多为坚硬的硬质岩石,岩体内软弱夹层发育差,地形虽陡,但低山丘陵区岭谷高差不大,地质地貌条件不利于基岩滑坡的形成,因此基岩滑坡不发育。

根据实地调查,山坡上的松散堆积物厚度一般不大,多在0.3m~1.0m之间。因此,本次调查的滑坡基本为土质滑坡。

5.2.3 泥石流

由于岩石破坏强烈,调查区崩塌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发育,崩塌及风化剥落的松散物质进入沟床,成为沟床堆积物。在特大暴雨条件下,泥石流沟内崩塌往往十分发育,大量的崩塌物质直接集中进入沟床,使沟谷洪流中松散固体物质大量增加而演化成高含沙水流、稀性泥石流或粘性泥石流。

5.3 水与地质灾害

降雨是形成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在山坡坡度较陡的地段,汛期雨量集中时期,特别是大雨、暴雨后,松散堆积物与基岩的接触带形成滞水带,下渗水流沿滞水带向下流动,形成滑坡;当降雨达到一定级别的时候,崩塌滑坡所形成的大量物源堆积在山谷中,在其冲刷的作用下形成泥石流。

5.4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

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崩塌和滑坡等产生的最主要诱发因素。人类采矿活动及切坡筑路,破坏了原有山体平衡,且由于爆破震动、车辆行驶震动等原因使岩体完整性及强度降低,最终形成卸荷裂隙,导致崩塌发生。

6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

分区的基本原则按照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将评估区划分为几个大区,然后按各区的地质灾害现状确定易发程度分区,具体步骤是将调查区进行网格剖分,在每个剖分单元中,依据地质灾害的现状,以易发程度最高的灾害为代表的原则,再将不同类型进行叠加,最终划分为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区。

6.1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本区地形主要为剥蚀一侵蚀形成的中低山,切割相对较强烈。本区地形为壮年期地形,地貌的发展演化尚有较大前景,侵蚀搬运作用仍较强烈,每年都有大量泥沙搬出区外。加上本区相对地势高,气温相差大,有些地方冻土深度可达1m~2m,容易使地表和岩体遭受强烈的风化作用,从而形成大量松散碎屑物质,在这些条件的刺激下,崩塌和泥石流极易发生。其次,降水以及暴雨等为本区为崩塌和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体成分和水动力条件,同时也是泥石流和崩塌形成的激发因素或触发因素。

6.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本区气温高于中低山区,低于丘陵区,年平均气温在7.0℃~8.0℃,在大暴雨激发下,极易形成泥石流、崩塌,给本区及主河下游带来严重危害。

本区为由中低山向低山丘陵过渡的地区,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发展,导致过度砍伐森林,开荒毁林以及陡坡操作等破坏性生产活动,使得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加速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6.3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本区在地貌上大多属低山区,少部分丘陵区,相对高差小,村庄分布稀疏。

本区是该县气温最高的区域,年平均气温7.0℃~8.0℃,年极端最高气温36.0℃~37.0℃,气温年较差33.0℃~34.0℃,多暴雨,日降水量≥50.0mm的降水,每年一般在3日以上。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在冻融作用下,很容易形成足够多的松散碎屑物质,这样为崩塌和泥石流活动创造了条件,在特大暴雨的激发下便形成崩塌或泥石流。

7 结论

随着国家对地质灾害防灾重视程度的加重,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就显得愈发的重要,其对资料掌握的详细程度,直接决定着政府投入资金的侧重性和合理性,使得防灾减灾做到有的放矢,能够使得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降到最低,充分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其他地区的地质灾害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本区易发土质
机用镍钛锉在乳磨牙根管治疗中的应用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夏季羊易发疾病及防治方法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高含铁大比重土质对泥浆配比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及其毗邻山地植物区系研究
开原市小甸子区多金属矿成矿期及分带性研究
冻融循环作用下土质河堤的稳定性分析
土质文物盐害中硫酸钠的研究——从微观到宏观
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