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美的感悟

2016-07-15 07:40徐兵
考试周刊 2016年53期
关键词:意境散文情感

徐兵

摘 要: 散文教学就是要体味精准语言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作者在散文教学中从情感、语言、意境三个方面中提升学生美的感悟,从而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关键词: 散文 情感 语言 意境

近几年语文中考的课外阅读,散文一直是倍受青睐的一种文体。因为散文素有“美文”之称。一篇好的散文,以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吸引读者,散文的地位可见一斑。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应不遗余力地还散文教学的本色。那么,散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呢?王荣生教授把散文阅读教学的要领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语言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所以,笔者尝试在散文教学中从情感、语言、意境中提升学生美的感悟。

一、感悟散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散文是“日常”的,作者一般都是借助身边的一些人、事、物传递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认知感悟,尽管散文描绘的人、事、物等具有客观性,但是作者在选材、构思时,一切客观事物都经过了作者主观世界的筛选和内化,这样的认知感悟往往是独特的,充满鲜明的个性色彩。对作者认知情感的把握通常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寻找体现脉络的“文眼”

“文眼”是窥探主题、理清脉络、掌握文本各处相连的关键。因为散文落脚点是作者的人生感悟,所以在叙述或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或抒情的句子,议论句揭示了什么生活哲理,抒情句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是尤为值得关注的。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文章反映的是作者内心苦闷与矛盾的情绪,不满现实的黑暗,寻找超脱及终不能超脱的情感寄托于文中一片片宁静而美丽的荷花、荷叶上。月夜荷塘上幽静安恬的梦幻般景色隐含的是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这种心情在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已有所流露,作者的感情正凝聚在这一点上,所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全篇的“文眼”。再如王开岭的《乡下人到哪里去了》一文,作者通过回忆美好的“乡下人”(乡下人已是一种美好人性的文化气息)表露对这一美好人性的希冀。在文末通过“我也幻想开个铺子,就叫‘寻人启事”加以表达,这里的“人”便是那美好的人性,所以这句自然就是该文的“文眼”。以“文眼”为入口,把握文本整体结构,再选取最能表达文本思想感情的地方进行细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把握文章思想。

(二)挖掘揭示深层的“矛盾”

矛盾点,往往是似乎有悖于常理、不合逻辑、不符现实的地方。但如果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就能借此找到隐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以《幽径悲剧》为例,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句中开花的优美描写与“吊死鬼”形成强烈反差,“吊死鬼”非但没有美感,更具恐惧感,风格不一,矛盾显现。作者为何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呢?“吊死鬼”这一形象让人不寒而栗,但其背用定有冤屈,会令人生出同情心,对表面矛盾的如此分析,学生就能真切体会到作者对古藤的同情,对那“愚氓灭美”痛恨及谴责。只有善于挖掘这样的矛盾,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真正情感。

二、感悟散文中展现的语言美

散文的文人气比较明显,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风格。这些风格在字、词、句、段、修、文等多方面都有体现。我们要学会通过品味语言,读出丰富的内蕴,读出其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感悟散文语言美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在朗读、想象和联想中感悟

散文课文语言优美动听,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给人以一种音乐美、节奏美。通过朗读可以将无声变成有声,使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显露出来,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散文最好还要美读,美读就会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当,不但了解作者在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我们运用语调、轻重、速度、节奏、表情等诵读技巧,就能在朗读中慢慢体会到《我们家的男子汉》中的妙趣横生、活泼感人;《紫藤萝瀑布》的含蓄委婉、构思精巧;《享受生活》中的优美宁静、动静相映;《鼎湖山听泉》中的情景交融、以景寓情。再如朱自清的《绿》中有一段文字:“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这段文字非常细腻优美,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再现那难以言喻的梅雨潭的奇异的美——绿。

(二)感受多变的语言技巧

好的作品,尤其是散文,作者只有在遣词用句上多下一番工夫,才能更真实完美地表情达意。读者只有认真品味,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些精妙的语言背后所表达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情味。如郑桂华老师的《散步》教学,她从“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中,让学生从“我们”、“我”、成员的排序甚至是逗号的运用读出了责任、生命。又从“很听我的话”中一个“听”字读出了浓浓的爱。再如郑老师的《安塞腰鼓》教学,注重了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寻找美点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点评,整个课堂就是老师对学生思考的指导过程,这样的引导总是围绕语言的品味展开的。这让我真切感受到:“以言逮意”是散文教学的真谛。

三、感悟散文中隐含的意境美

意境就是作者把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文中的景物完美结合,达到情浸于物、物现其情的境界。散文意境的创造就是把握人事物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联。即客观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于“物”,就是把主观情思隐于客观物象。

(一)动态解读个性化的物

散文中的物都是蕴含作者情感的、具有鲜明个性之物。我们要以作者的笔调解读这些文中之物,不能剥离文中之物的个性而成为客观之物。《幽径悲剧》一文中对藤萝的描写:“它既无棚、也无架,……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作者对其展现出来的“盘曲而上”、“苍黑古劲”、“蓦地闯入鼻官”、“隐约看到”等产生“顾而乐之”的情感。但这种乐绝非是旁人眼中春日煦风下的古藤萝所能给的。在作者眼中,这株藤萝与自己的血脉相连,它和作者都是十年浩劫中的幸运儿,是作者面对十年浩劫的精神安慰。如果说只是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本段文字的话,那么我们了解到的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古藤萝而已,却感受不到这其中所浸润着的作者的浓厚情感。王荣生教授说:“散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主体,触摸作者的情思,严防滞留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演变为谈论那人、那事、那景、那物的活动。”

(二)发现“我”眼中的景

散文的重点是个性的表现,文中所写的景必然打上了作者充满个性的烙印。如果我们忽略了个性,那么文中之景就会变成自然之景,少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那种独特的美。以梁衡《夏》为例,夏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毒辣的太阳、炽热的温度,而梁衡老师却从独到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夏天的魅力。文章首句就写到“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围绕这些特点作者安排的几个眼中之景“泛泡、冒气、沸腾的气候”、“山坡上密密如厚发的草”、“如黛色长墙的林带”、“长鸣的蝉儿”、“金黄的大地”、“翻滚的麦浪”,甚至是夏天的色彩、劳作的农民无一不是以这样的旋律为根基的。这就是作者在哺育华夏民族,润泽中华文明的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他把黄土地的夏,作为自己热情赞颂的典型观照物,而非对自然之夏肤浅、大众的描绘。那些景就有据可依,看似“杂乱无章”的景,其实是作者心灵真实的、个性的折射。

在散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散文中所蕴含的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从而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感悟文本中作者特有的情感认知,叙写日常生活中的独特发现的感情、独特的个人经验,从中得到写作的启示,达到“归家结网”的目的。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在一个充满个性、灵动的散文课堂之上呼吸。

猜你喜欢
意境散文情感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情感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