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P9 转染脂肪干细胞联合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联合修复下颌骨

2016-07-16 06:56何锦泉丁江峰欧阳可雄黄珞陈伦秋朴正国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广州口腔病研究所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040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口腔科广东湛江540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0期

何锦泉丁江峰欧阳可雄黄 珞陈伦秋朴正国(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广州口腔病研究所•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040; 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口腔科,广东 湛江 54000)



BMP9 转染脂肪干细胞联合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联合修复下颌骨

何锦泉1丁江峰2欧阳可雄1黄 珞1陈伦秋1朴正国1
(1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广州口腔病研究所•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140;2 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口腔科,广东 湛江 524000)

【摘要】目的 评价应用BMP-9基因修饰的ADSCs作为种子细胞,以纳米羟基磷灰石作为载体,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来修复大鼠下颌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通过腺病毒转染的方法把BMP9介导到大鼠脂肪干细胞,使细胞均匀分布于纳米羟基磷灰石上。用牙科裂钻在下颌角区制备3 mm ×3 mm的骨缺损区,分别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及BMP9-ADSCs。于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行microCT扫描及组织学检查,评价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A见大量新生骨,可见成熟骨细胞。实验组B较多新生骨形成,骨细胞接近成熟。对照组骨缺损处基本被纤维组织充填,未见新骨生成。结论 纳米羟基磷灰石与BMP9转染的大鼠脂肪干细胞复合物植入下颌骨缺损中,可以促进骨缺损修复,增加血管化与骨化。

【关键词】BMP9;脂肪干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骨缺损

长期以来,颌骨修复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用羟基磷灰石衍生物作为组织工程载体的研究已取得初步结果。本实验通过腺病毒将人骨形态发生蛋白-9(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hBMP-9)体外转染大鼠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应用BMP-9基因修饰的ADSCs作为种子细胞,以纳米羟基磷灰石作为载体,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来修复大鼠下颌骨骨缺损。

1 材料与方法

1.1 重组BMP9腺病毒的构建、鉴定:采用Adeno-XTM 试剂盒构建重组携带BMP9基因的腺病毒,通过脂质体载体介导转染293细胞,获得携带BMP9基因的腺病毒液,再通过293细胞大量扩增携带BMP9的腺病毒液,光比色法测定滴度,超离纯化后,浓缩得到1010~1011 pfu/uL的BMP9腺病毒液。

1.2 大鼠脂肪干细胞的获取及基因转染:选取SD大鼠10只,从双侧腹股沟内获取脂肪组织,用剪刀剪碎后加入I型胶原酶(浓度1 mg/mL)消化,37 ℃在振荡器上摇晃1 h,然后以1000 rpm离心5 min,获得的细胞用DMEM培养液(含10%FBS)制成均匀的细胞悬液,均匀接种于培养皿中,在CO2孵箱中培养,温度为37 ℃,每3~4 d换液1次。采用第5代

ADSCs作为种子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DSCs相对特异细胞表面标志CD29、CD90及CD45,每个培养皿中加入3 mL携带hBMP-9 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液,37 ℃过夜,获得BMP9转染的ADSC,用于实验。

1.3 BMP9-ADSC与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复合:收获BMP9-ADSC制备细胞悬液,采用反复滴加的方法,使细胞均匀分布于纳米羟基磷灰石上。

1.4 模型建立:大鼠下颌骨缺损模型制备:对12只SD大鼠用10%水合氯醛行全身麻醉,在右侧下颌骨下缘近下颌角处作约1 cm的切口,分离暴露下颌骨,在下颌角区用牙科裂钻制备3 mm×3 mm的骨缺损区,造模后即刻在缺损区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实验组A)或者脂肪干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复合材料(实验组B),左侧缺损区作为对照组,仅制备骨缺损区,未植入任何材料。

1.5 标本处理及检测指标:于术后3个月处死动物,行microCT扫描,根据三维重建的结果来评价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然后标本置于10%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24 h后,用20%甲酸溶液中进行脱钙,制成石蜡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大鼠体内植入材料降解情况和组织学检测结果,对标本行HE染色,观察新生骨小梁的生长与改建情况。

2 结 果

2.1 组织学检查:实验组A见大量新生骨,可见成熟骨细胞。实验组B较多新生骨形成,骨细胞接近成熟。对照组骨缺损处基本被纤维组织充填,未见新骨生成(图1)。

2.2 影像学观察:实验组A材料与骨组织融合在一起,修复良好,塑型基本完成,原缺损空腔几乎完全长满新生骨组织;实验组B缺损边缘基本连续,材料与骨接触紧密,有较多新生骨形成且密度较高,缺损边界模糊;对照组缺损处密度明显低于正常骨组织,边界非常清晰,修复效果较差(图2)。

图1 各组骨缺损区组织学改变(苏木精-伊红染色,×100)

图2 各组骨缺损区microCT三维重建影像

3 讨 论

目前临床上治疗肿瘤引起的下颌骨是颌面外科常见的一个难题,用羟基磷灰石衍生物作为组织工程载体的研究已取得初步结果。谢红军等[1]将纳米羟基磷灰石与骨髓基质细胞复合培养后回植于兔股骨缺损区,结果证实纳米羟基磷灰石对细胞具有黏附性,适合细胞爬行替代,降低同种异体骨的用量,减轻机体的免疫反应,可以作为外源生长因子的良好载体。谭羽莹等[2]发现羟基磷灰石的生物活性与其颗粒大小有关,颗粒越小,新生骨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和扭转模量就越高,抗疲劳性也相应提高,因此纳米羟基磷灰石将更有利于提高植入物力学性能,克服其抗折强度低、脆性大、不能承重的缺点。

在以往的研究中,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基本来源于骨髓,但因其取材受到限制,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而限制其临床应用[3]。与骨髓干细胞相比,ADSCs具有取材方便,来源充足的特点[4]。本研究结果显示,BMP9-ADSC联合纳米羟基磷灰石组的骨缺损区的修复效果最明显,原缺损区几乎全部被新生骨组织充满。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表明,骨缺损周边三个创面虽然观察到修复表现,但骨缺损区主要被肉芽组织充填,说明BMP9-ADSCs与支架材料间良好的黏附作用及ADSCs在支架材料上正常增殖、分化,发挥成骨活性的作用,表明加入BMP9-ADSCs的修复材料更有利于骨缺损的修复。贺金晓等[5]通过在兔身上构建假体周围骨缺损模型,通过慢病毒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B3双基因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羟基磷灰石复合,然后植入白兔骨缺损内,观察其对假体-骨界面的影响。结果显示骨结合强度及假体骨界面骨接触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术后12周与8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纳米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物能够促进骨的再生,加速骨修复的进程,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研究结果显示,纳米羟基磷灰石与BMP9转染的大鼠脂肪干细胞复合物植入下颌骨缺损中,可以促进骨缺损修复,增加血管化与骨化,是骨组织工程中一种效果明显,值得推广的复合物。

参考文献

[1] 谢红军,王银龙,周健,等.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骨髓基质细胞修复兔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口腔医学,2008(3):154-156.

[2] 谭羽莹,邵英,李玉新,等.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聚羟乙酸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兔桡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21):3843-3846.

[3] 吴子征,李受珉,王泽,等.同种异体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支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5,42(3):338-343.

[4] 沈凌,王锡友,陈萍,等.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复合纳米级胶原基骨材料修复尺骨缺损[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32):5162-5166.

[5] 贺金晓,王英振,夏长所,等.双基因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与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修复骨缺损及对假体-骨界面整合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6):128-132.

中图分类号:R318.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0-0042-02

基金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资助项目(20141A01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