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营养目标策略与常规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比较

2016-07-16 06:56张国清赵海峰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山西太原030001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0期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疗效

张国清 赵海峰(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山西 太原 030001)



早期营养目标策略与常规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比较

张国清 赵海峰*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山西 太原 030001)

【摘要】目的 比较早期营养目标策略与常规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山西同煤总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7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肠内营养)与研究组(早期营养目标策略),每组各3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氮平衡、白蛋白以及前白蛋白。结果 通过治疗,研究组患者达到正氮平衡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且白蛋白与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早期营养目标策略可以尽快达到营养支持的目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营养目标策略;疗效

重型颅脑损伤主要指的是脑干损伤、广泛脑挫裂伤以及广泛颅骨骨折,患者受伤以后昏迷12 h以上,其自身的意识存在障碍逐渐加剧的状态,亦或是发生昏迷的情况,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生命体征与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变化,临床特征主要体现为病情复杂、急、重,具有较多的并发症与较高的病死率,即便是最终幸存,通常也会存在程度各异的精神、心理、语言、认知、感觉以及运动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巨大的影响[1]。合理早期的补充、补足营养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的关键。鉴于此,山西同煤总医院从2013年开始针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早期营养目标策略,并与常规的肠内营养疗法进行了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山西同煤总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7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当中男性43例,女性31例;年龄31~64岁,平均年龄(41.5±8.4)岁;颅脑损伤患病时间13~25 h,平均患病时间为(14.9±2.3)h。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肠内营养)与研究组(早期营养目标策略),每组各37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针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肠内营养治疗,在患者入院以后,依照患者心率、血压的稳定情况来进行胃管留置,等到24 h以后,将美蓝溶液注射到胃管中,4 h以内,患者存在蓝色尿液流出,表明其肠道具备吸收能力,即进行肠内营养。选取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力全平营养液来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保持头高脚低位。每天的营养目标控制在104.60~125.52 kJ/kg,营养制剂选择持续滴注的方式,在进行肠道耐受性评估的前提下,每天增加20 mL/d,一直持续到单纯肠内营养达到目标水平[2]。

1.2.2 研究组:针对研究组患者采用早期营养目标策略,等到患者入院或者手术后循环稳定时再进行鼻肠管留置,通过腹部X线片来观察鼻肠管是否进入到空肠,然后再开展肠内营养支持,严格依照营养目标需求来开展:比如需要增加的肠外营养量>2092 kJ,则选择即用型工业化三腔袋卡文(Kabiven)进行补充;倘若需要增加的肠外营养量<2092 kJ,则选择单瓶输注脂肪乳液来进行补充。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泵时,先采用30 mL/h来进行匀速的输注,4 h以后患者没有发生腹泻、腹胀、反流以及呕吐等症状,则将速度调节为50 mL/h,同时逐步提升速度的维持。等到24 h以后,依照目标营养量来进行速度设定。如果患者在24 h以后,肠内营养无法达到相应目标,则必须要采用肠外营养治疗。

1.3 评定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氮平衡情况:氮平衡=摄入氮量-24 h尿氮量+4 g。对比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后的第1、4、7、21天白蛋白及前白蛋白。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氮平衡对比:研究组患者在第7天时就表现出正氮平衡,对照组患者则直到第21天才表现出正氮平衡,研究组氮平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氮平衡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氮平衡对比(±s)

组别  第1天  第4天  第7天  第21天对照组(37) -7.8±1.7 -6.5±1.9 -2.9±1.2 0.3±1.2研究组(37) -8.2±2.1 -4.3±1.4 1.1±0.7 1.2±1.3 P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营养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第1天与第4天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7天开始,研究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3。

表2 两组患者白蛋白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白蛋白对比(±s)

组别  第1天  第4天  第7天  第21天对照组(37) 36.3±3.2 29.8±2.8 25.5±3.2 29.9±3.8研究组(37) 36.5±3.5 30.3±3.2 28.9±2.9 34.5±3.2 P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前白蛋白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前白蛋白对比(±s)

组别  第1天  第4天  第7天  第21天对照组(37) 113.1±39.1 97.2±29.9 79.3±32.9 109.5±43.8研究组(37) 112.8±33.6 98.4±29.3 98.2±23.1 140.9±33.7 P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大部分都是因为坠落、跌倒以及车祸等因素所引发,临床中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其导致的不良后果会对患者智力、身体以及心理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会对患者家庭造成痛苦,同时也会导致社会负担增加[3]。各类共识与营养指南都提倡在早期针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充分的营养支持。然而,对于营养支持的操作方式、需求量、时间以及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所以,针对营养支持的具体方法进行探讨,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4]。

现阶段,通常认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当防止长时间处于能量不足的状态,并且还应当尽可能防止长时间的高能量补充[5]。通常选择Harris-Benedict来进行能量的需求,然而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该方法得出的能量相对偏高,大部分患者通常难以耐受,因此本文将营养治疗的需求量设定为104.60~125.52 kJ/kg[6]。当设定营养目标需求量之后,本文针对肠内营养流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含肠内营养支持的开始时间、胃肠道功能性评估、肠内营养途径、喂养方法、喂养速度以及营养制剂等,而通过采用鼻肠管,减少了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等并发症,有效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并且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耐受性,力争希望能够尽快利用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来获取目标能量的相关需求[7]。

本组研究数据当中,采用早期营养目标策略的研究组患者,其达到正氮平衡的时间、白蛋白与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优于采用常规肠内营养支持的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在第7天开始完全优于对照组。证明,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早期营养目标策略可以尽快达到对应的营养目标,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避免患者长时间处于能量不足或者高能量的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君.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两种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效果观察[D].长沙:中南大学,2012.

[2] 董发达.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作用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2.

[3] 熊时喜,李钢.中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实践及疗效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4,5(20):3288-3290.

[4] 谭敏.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平衡的影响[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1.

[5] 侯亚红,曹海华.经鼻空肠管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3,10(13):733-735.

[6] 吴鸣,吴有志,罗良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指标和肺部感染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2,2(27):80-82.

[7] 刘慧,王国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6(15):357-359.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0-0066-02

*通讯作者:E-mail:haifengzao75@163.com

猜你喜欢
重型颅脑损伤疗效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紧急气管插管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的意义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
重型颅脑损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的时间窗研究
腰大池持续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价值探析
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临床救治策略
早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观察
脐灸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