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对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助推价值

2016-07-18 12:51李德胜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09
运动 2016年9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吴 冰,李德胜(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09)



理论与方法探索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对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助推价值

吴 冰,李德胜
(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09)

摘 要:通过审视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内忧外患的窘迫现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文化的优秀代表,而高等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因此,在高校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建设具有诸多软、硬件上的优势;在对项目的发展与文化传承中对我国民族文化应足够自信,对多元文化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发挥高校文化高地和人才的优势,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彰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推动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体育文化软实力;民族传统体育;助推价值

体育文化软实力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软实力倡导的价值理念产生的魅力而获得的自愿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体育文化中得到了应有的反映,如我国的武术不仅表达了人文关怀的理念,还有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已成为其他国家所接受的一种体育文化软实力。我国迄今在世界多国所开设的近500所孔子学院、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太极拳协会、武馆等都对传播体育文化起到窗口和桥梁作用,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气势恢弘史诗般的震撼表演,运用舞台和现代传媒的奇效展示了中华民族5 000年灿烂文化的魅力,凸显了中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和谐”的价值理念,凝聚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惊叹。

1 高等教育承担着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责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西方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现代体育文化领域中居垄断地位,我国在文化软实力的多维呈现中与西方还存在较大差距,总体出现退让和边缘化的趋势。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力推广和发展,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我们的国粹武术,引以自豪的太极拳、八卦拳等源远流长的经典项目,既是体育活动,也是文化活动,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意蕴。其不仅有很强的养生健体、教育娱乐、防身护卫等价值,而且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中庸文化、和合文化、道德文化、贵生文化、礼仪文化等传统体育文化,恰恰克服了西方竞技体育中极限运动对人体的伤害,重“德”“礼”的传统,对现代体育伦理的弥补,侧重于人的内在价值,注重人的群体意义和社会人格,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核。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文化软实力的代表,众多的民间项目简单易行,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并与民风民俗相伴相生,许多是接地气的草根文化,风筝秋千、赛马叼羊、龙舟竞渡、舞龙舞狮、摔跤射弩等,犹如颗颗明珠散落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草原山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令民众喜闻乐见,但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的规划发展,在一些地区其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颇受考验,诸多项目已濒临消亡,亟待挖掘整理和收集传播。

随着中国由经济、体育大国迈向强国的进程,民族传统体育也迎来无限契机,文化软实力发展潜力巨大。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高校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继承,更具理论价值的引导与实践熏陶的优势,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最好的落脚点之一。

2 高校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连接点,文化交流的集散地

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是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它的发展始终处于社会文化发展的潮流前线。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环,连接着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有着较为成熟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和制度保障,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广的资源。既有一线的师资言传身教,又有科研力量总结探索;既有多学科交融的可能与便利,又有文化交流的平台和氛围;高校的运动场馆设施较为充足齐备,对面向大众集中学习、实践、交流、竞技有硬件上的优势;师生身处校园却又紧密联系着社会,既在校园特定的区域集中施教,又有诸多触角深入社会各级组织机构,能够汲取多方的信息、滋养和互动,为自身的提高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青春活力的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既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又有探索和创新的综合素质,他们来自全国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国家,同时他们又流向全国及世界各地,将不同地方的传统文化带入校园并播撒出去,是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优质载体。

3 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应具文化自信与包容

3.1对我国民族文化要足够自信,而对多元文化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国际化、地球村的大背景下,每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文化宝贵财产的一部分,我国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发挥着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积极作用。多元文化的碰撞正如交响乐的演奏,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优美的音质与音色,异彩纷呈地共同演绎着艺术丰富的情感和旋律。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国际软实力的竞争并不是霸权与强势,软实力文化的竞争也不是由某一种文化去取代、压倒另一方文化,而是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既能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尊与骄傲,也能欣赏和尊重异域文化,既不固步自封,唯我独尊,也不妄自菲薄,追随盲从。以包容和开放的胸怀纳多元文化,以和平友好的探索行为去触碰、了解不同文化,既传承和升华自身文化,又能对异域文化的精华进行汲取交融。1988年,诺贝尔奖颁奖大会宣言称:“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要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回到2 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我们有理由为中华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而深感自豪,也更应深怀悲悯和忧患的民族情结,着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竞争力,这样才能在国际交往中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

3.2发挥高校文化高地和人才优势,与时俱进彰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基于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责任和传承使命,应充分发挥其文化浸润和辐射优势,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和民间团体的合作,在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在项目推广和课程建设中,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坚守民族特质,以宽广的视野揽各家风采,大胆地与多元文化进行切磋交流,从中进行思考和提炼,寻找符合自身发展道路的方向。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中,文化内核是固有的、传统的,在活动策划、场景布置、徽标设计、服装展示、道具运用、仪式程序中体现出内在的民族文化气息和传统价值观。然而形式可以是现代的、新颖的,以时尚多彩的形式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把举办比赛和表演等文化交流活动作为聚焦,充分运用纸媒体、电子媒体、电视转播、“互联网+”等渠道运作宣传,可以将民族传统元素植入到各地大型活动中(各级各类运动会、文艺演出、节庆会展、体育旅游等等),围绕活动及赛事可附加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普及、纪录片展播、名家表演、专家讲座、学术研讨等活动,吸引更多项目传人、民间艺人、达人、国际友人和广大青少年的关注和参与,使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中更充分地彰显自我。

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相结合

4.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更具生命力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中坚力量,通过大学教育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在高校破茧化蝶,不仅可以促进青年学生体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体悟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实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将体育锻炼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体质发展成为人之发展的牢固基石,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以及社会体育综合作用于人的一生,形成个人、集体和社会千丝万缕的互动,每一个团体或机构都有可能成为唤醒人们锻炼意识、营造体育氛围的平台和载体;每一次成功的体育活动、优美的文化展示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们参与锻炼的契机。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体育人口,通过高校的教育功能使他们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实践者,将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精神融入身心,带动周遭,影响社会,使终身体育的实现更具可能。

4.2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我国学生体质状况30年来趋于下降的现实令社会各界深感担忧,增强学生体质被提升到民族复兴的高度。因此,建议大学体育能紧密结合当地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充分运用到本土的相关资源,其基础深厚,认同感强,有利于项目的开展和推广。同时,积极开发课外资源,加强课余体育锻炼,充分发挥各单项俱乐部和运动协会的作用,形成课内外一体化,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群,强化各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将体育项目的竞技性、健身性、民族性有机结合,同时积极发掘项目的观赏性、娱乐性,以更好地展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有条件的高校可组建高水平运动队、体育俱乐部、承办赛事等来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在课程建设、群众体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特色和品牌,结合自身的建设基础与学校实际情况,与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团体进行项目联姻,建立交流实践基地,甚至搭乘体育产业的快车,主动培育体育文化市场,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人、物、事都成为校园的活雕塑和行走的文化名片,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浓厚的锻炼氛围。使学生开展活动和进行锻炼有场所、有指导、有兴趣、有成就,潜移默化形成锻炼习惯,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奠定终身体育的坚实基础。

5 结 语

在高校大力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既可以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又能践行高校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使命,于高校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之发展均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当前更需要开阔视野,深挖潜力,汲众家之长,寻求政策扶持和民间支点,使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这片沃土中培育更多自信与风采,为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 1 ]王志章.中美两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分析[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13-17.

[ 2 ]周小青,张冬琴,杨宁.体育文化软实力概念阐释[ J ].搏击·武术科学,2015 (10):85-87.

[ 3 ]马梅英,杨海庆: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多维特征探析[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 (3):11-15.

投稿日期:2016-04-02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5-109-02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9.05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2SJD89002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课题编号:T-c/2013/049)。

作者简介:吴冰(1972—),副教授, 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
传播学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模式构想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