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扫墓”的是是非非

2016-07-18 12:04文丨贾志勇
遵义 2016年8期
关键词:私人化变味扫墓

文丨贾志勇

“代人扫墓”的是是非非

文丨贾志勇

2013年,因为朋友偶然的一句玩笑,雷宾在自己的网店上挂起“代人扫墓”的业务,代人扫墓的价格为500元一次。一做就是4年,订单量也从0单增长到37单。他做这一行的原则是,拒绝代哭代跪,他说“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钱买到”。

“代人扫墓”,自出现之日起,就备受争议。有专家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文化中,通过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传承的是孝道,表达的是对故去亲友的思念和缅怀,无一不体现“情“和“孝”。而这些,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否则,不仅变为一种空洞的形式,而且还“变味”了。

事实也确是如此。毕竟“代人扫墓”者不是逝者的亲属挚友,行为上难以持有起码的虔诚和敬重,一旦有稍稍的不敬重,不肃穆,诸如发生墓前嬉闹行为,那么“代人扫墓”迅即变味。这即便是拒付了费用,也是令人添堵,大大不舒爽的事。所以,家属想通过网络等手段联系“代人扫墓”业务,还是慎重些的好。

在国人的文化观念里,扫墓者只能限于逝者的后人、亲属,不相干的人而去给人扫墓,本是犯禁忌的。也正是缘于此,“代人扫墓”作为一个新行业,并没有文化传统或曰意识形态方面的具体依托。“代人扫墓”大概仅限于“扫”,即整修坟墓外形、清理墓地环境、焚香烧纸等事宜,而难以实现“祭”,即真正传达对逝者的敬意、感恩,寄托哀思、缅怀之情等等。所以,“代人扫墓”行业即便出现,甚至今后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难以被大多数人接受。

客观审视“代人扫墓”行业,因其私人化、私密性、人文化,反而难以借助第三方来实施有效监管。如果信息传输、音像制作等科技手段再发达一些,难免有扫墓造假现象发生。这一切,只能靠信誉支撑。

另外,既是“代人扫墓”,我们又永远不能苛求扫墓者。像该消息中的“代人扫墓”者拒绝代跪代哭,自然是对的,应该被认可的。这一点看,“代人扫墓”虽然没有文化依托,但“代人扫墓”者却有传统文化观念方面的底线。这恰恰是“代人扫墓”的尴尬所在。而这些尴尬,自然让“代人扫墓”请托方深感欠缺,总有心理情感上的遗憾和不圆满。

基于此,“代人扫墓”大概就永远去除不掉是非,伴随其争议不断是注定的,由其催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效果亦有限。

猜你喜欢
私人化变味扫墓
第八章 不速之客(续)
时间都耗在表表、牌牌上 变味的规范化令人厌烦
小学语文“文本特质教学”刍议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私人化小说创作特征探究
论晚清军队私人化的肇始、发展及影响
论口述体纪录片的文献特征
清明小记
谨防变味的“借东风”
莫让“对不起”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