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虚此生

2016-07-21 17:02鲁先圣
青春期健康 2016年6期
关键词:名声心灵人生

鲁先圣

人生虽然有很多无奈与缺憾,但是,生而为人依然是上苍的恩赐,是一场美丽的因缘际遇。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就是在这场经历中,没有人会被饿死,剥夺掉生存下去的权利。所以,必须为自己找到一种超越生存的目的,让生命具有崇高的意义,我们才会不虚此生。

我总是努力躲开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到偏远的乡村陋巷,推开那一扇扇门扉,从里面寻找生活的源头。那里,总是昭示着阳光、土地、生命、人性。我的目光,从现在望到过去,心灵被深深的触动,总是从零星的碎片里,收获到宝贵的灵感与启示。

我们都常常怀念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那些时光里,荡漾着我们失去了的快乐和幸福。那个时候的阳光比现在明媚,花草比现在鲜艳,周围的人也比现在善良而有趣。

为什么呢?因为那时,我们的感觉还没有被岁月的砺石钝化,我们的心灵,还没有被世俗的功利所埋没,我们的感官纯净而纤尘未染。

常常听到人们谈论信仰的危机,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个人。其实,这是可喜的事。这说明我们还有追求,我们在思考未来。可怕的,是茫然与麻木,那就陷入了虚无,才会真正带来万劫不复的灭顶之灾。

特别喜欢泰戈尔的那句话:“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来自空白深处。”我终于理解,美国梭罗为什么逃离都市,到美丽的湖滨,筑屋幽居。他为自己的生命,创造了大段大段的空白,人类因而有了伟大的巨著《瓦尔登湖》。

当衣食无忧,不需要再为生计而奔波的时候,闲暇的时光就产生了。闲适的生活,是人生的福气,也是一种境界,但是有些人也容易无聊。无聊是一种痛苦,很多没有什么专长和爱好的公务员不愿意退休,退休以后不久便弃世,原因就是无聊。所以,人必须有一种贯穿一生的追求,才会让自己一辈子都生活在快乐当中。

假日里,城市顿然空旷寂寥,几乎变成了空城,有人去了景点,但更多的人踏上了归乡的旅途。倦鸟思巢,落叶归根,故乡是游子魂牵梦绕的海岸。“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不论多么骄傲的灵魂,常年漂泊在外,最大的悲哀是无家可归。

所谓彻悟,就是把名利的事想明白,把荣辱的事想明白,把生死的事想明白。想明白了之后,心怀澄澈,性情归真,就是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境界了。

常常想,什么时候,向生活请个假,到尘世之外,看看自己的身影。我知道,如果把写作当作一个职业,我的天性与真实,必然受到损伤。

所以,我对自己,怀着戒心,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淡泊与素朴。

在青少年时代,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现在听到最多的话是:“我是您的读者!”这句话,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褒奖和称赞,这胜过所有的赞美。

所以,不论生活中有了什么样的诱惑,我都不会停下我的写作,因为我知道,在我的身后,有无数双明亮的眼睛。

中国人历来把文章看作“不朽之盛事”的,总希望靠一篇雄文传世。更没有一个艺术家不看重自己的名声,雪莱称之为“高贵心灵最后的弱点”。关键是,这种名声,是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还是并非情愿的表面的喝彩?

没有人不关注自己的名声。名声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一个具有广泛声誉的人,也许看起来对名声不以为意,那是因为他已经站的比名声更高。有人以为靠近了名人就可以赢得名声,其实恰恰相反,在名人耀眼的光环下,只会让你变得更加渺小,小丑就是这样产生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对时间发出的咏叹。我们永远占有不了时间,更留不下岁月。但是,时间却用它冷峻的刻刀,把我们所有做过的事情都详细记录在案,所以,最后,有人消失在了尘埃里,而有人却成了世界的雕像。

元曲陈草庵的《山坡羊》有句:“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这不免让人顿生苍凉无奈的人生况味。想到这些,人生何不超然一些,淡泊一些,潇洒一些?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没有这样骄傲的自信,不会有法国十八世纪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先驱的诞生,不会有至今依然光芒万丈的《忏悔录》。

即使很长时间我一个人在家里,我也从来没有感觉到过孤独或者寂寞,我有很多事做:读书、写作、思考、书法、遐想、回忆,而且,我还知道,有无数的读者与我在一起。

一个没有往事可以回忆的人是可怜的,这种记忆的麻木,不仅仅证明一个人内心的冷酷无情,也证明一个人的爱心已经丧失殆尽。因为,即使你什么都没有,你也有天真烂漫的童年可以回忆。

谁都有往事,一段经历,一个故事,一次伤痛。但是,有的人经历了就慢慢抛弃到了尘埃里,什么也没有留下。我们从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总是能够看到作家带给我们的对美好生活的回忆,那是一个文学家的往事,那些往事,并没有成为过眼云烟随风飘散,而是被作家珍藏了多年,一朝拿出来,就成为了精神的美餐。

一切伟大的诞生都是在沉默中完成的,在一切的语言、热闹、喧嚣、浮华、名利消失的地方,隐藏着世界的秘密。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人光芒万丈的身影,你应该到他成名之前的地方,去探寻他坚守的寂寞。

生活总是喧嚣吵闹的,很多人习惯于这样的气氛。但是,如果在这样的生活中没有一颗清醒之心,你必定被这尘世埋没。有人不同,他们总是能在浮尘之中倾听,能在喧嚣中聆听到世界的寂静。

对于一颗高傲的心灵来说,最大的痛苦,是茫然四顾,舍我其谁的孤独,是人生路上无人企及的寂寞。嫉妒的品行,来自于自卑,只存在于虽有抱负却没有成功的人当中。

给大学生讲座,有学生问我:“老师,我听讲座,当时总是能够心潮澎湃,可是,几天以后往往就恢复平常的生活,燃起的激情就不在了,我怎么才能永远保持这份激情?”我说,正因为这样,我们中国自古就有“座右铭”这个做法,目的是用每天在座位上抬眼就可看见的一句话激励自己。但是,很多人,即使把警句刻在了座位上也做不到,所以大多数的人一生平庸无为。但是,有人却不同,那些伟大的人,杰出的人,他们每天都激情澎湃地走在赶赴梦想的路上,因为他们,把座右铭刻在了自己的心上。

读书而让自己博学的目的,不在于获取哪一门专业知识,而是为了自身人格的完善,提高人生的品位。一个杰出的学者,重要的不是哪一个领域的专家,而是对世界具有远见卓识的智者。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实,之前在2011年9月,屠呦呦就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屠呦呦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成为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连院士都不是,数次申请都落选了。这让我想起德国的哲学家康德,他是近现代哲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但他直到47岁才成为哥尼斯堡大学的教授,此前也是数次申请而落选。而另一位大哲学家胡塞尔更甚,57岁还是哥廷根大学的编外讲师。

这些人,就如法国伟大的文学家莫里哀死后,法兰西学院在提到这位终生未获得院士称号的大文豪时自责的:“他的荣誉中什么都不缺少,是我们的荣誉中有欠缺。”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很多故事都隐藏着深深的忧伤。不同的是,有人总是把忧伤提起,变成了人生挥之不去的悲苦;有人把故事当做了一种经历的成长,忧伤都化作了人生的芬芳。

当一切往事都隐没在岁月深处的时候,文学家就点燃了回忆的烛火,把一个个曾经的片段,都打磨成美好的风景,重新拉回到我们的面前,打动千万颗沉睡的心灵。

但我确信,每一天,都有无数的读者,在阅读我的作品,即使长时间陷于孤独,我也不再寂寞,因为我知道,我与无数心灵相通的朋友在一起,一起沉思,一起痛苦,一起欢笑。

猜你喜欢
名声心灵人生
名声和荣誉
名声和荣誉
人生中的某一天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问答
心灵小语
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