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才能脱俗雅致

2016-07-21 17:05张勇
青春期健康 2016年6期
关键词:脱俗知者仁者

张勇

如今每个人好像都在忙碌。当他们没有在工作,或是没有在做有利于工作的事情时,就会着急,心生负罪感。就连孩子们也都是大忙人,他们的时间安排精确到了以半个小时为单位。每天当他们回到家时,跟大人一样累。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

韩国的一项长期跟踪实验显示:长期身处节奏过快、喧嚣的环境,少年易患上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疾病,成年人逻辑推理能力会弱化,主管短期愉悦的细胞会更活跃。美国的脑科学研究也证实:长期守静有利于神经细胞轴突的延长,有利于信息在脑细胞中的存储、分辨、比较与联系,有利于提升记忆力、分析力、判断力与决策力。这些恰恰应验了“水静极而形象明,心静极而智慧生”“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诸多中华古训。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苏东坡踌躇满志时,虽也是才华横溢,但在尔虞我诈的朝廷,写就的文章也不过是应景之作。当其绚丽的生活堕入谷底,瞬间只剩下一片灰暗之色。无车马之喧,也无恭维之言。宁静,宁静得没有半声问候,只闻自己的心跳;沉淀,沉淀得没有一丝亮光,只有泥土的颜色。于是思维在漫长的宁静中,发酵成地力旺盛的土壤,渐渐地有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达观豪放,也就有了《赤壁赋》与《赤壁怀古》的不朽华章。

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说:“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静气是保持清醒,冷静思考,深谋远虑,沉着应对,研究总结经验,反思超越自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当年沈从文下放于湖北的干校,心里本已百孔千疮,但看到荷花,依然毫不犹豫地给表侄黄永玉写信说:“这里的荷花真好,你若来……”而诗人方令孺同样有着一颗宁静之心。据说,在青岛大学教书时,方令孺与闻一多惺惺相惜,闻一多曾为方令孺写下了《凭借》《奇迹》。然而对这段经历,方令孺一直避而不谈,只在晚年对学生说:“闻一多的诗‘半启的金扉中,一个戴着圆光的你是写我的。”上面这两个人都是抵达了宁静之境的。没有宁静,沈从文不会有对苦难的耐心承受;没有宁静,方令孺就没有对曾经一段真情的守口如瓶。

林清玄曾经忙于浮世里的各种热闹,开不完的会、停不了的觥筹交错。生活热闹得似起风的海,浪花飞溅。然而就在他事业走到最高峰、生命最喧闹时,他毅然地转了身,到深山里的一座禅院清修。两年多的时间里,从未下山,隔离了万丈红尘。晨钟暮鼓,在一册册经卷里沉潜。生命是一泓秋日的静水,深不见底。现在的林清玄,无论出现在任何场合,都是一派仙风道骨。他说:“我们如果有颗宁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踩过。”

《论语》有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般的解释是,聪明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南怀瑾认为,此句应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的。仁者的快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无论“知者”“仁者”,都离不开静的品性。世间的每一件事,要处理得当,原来至关紧要的,是自己的内心深处是否平和。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上,只有安静的灵魂才能生出翅膀,自在飞翔。

猜你喜欢
脱俗知者仁者
仁者甘死如饴
推己及人
古语积累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论语》佳句精选
萌发
后知者
百合花语
点点读《论语》
俗人与脱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