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镇化视角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①

2016-07-22 04:11佳木斯大学申张顺唐文萍
中国商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必要性城镇化对策

佳木斯大学 申张顺 唐文萍



基于城镇化视角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①

佳木斯大学 申张顺 唐文萍

摘 要: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拉动内需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全面推进城市化,而区域三大产业结构作为影响城乡经济水平和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得到了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积极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是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本文对城镇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进行了介绍,对两者的内在联系和协同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 区域产业结构 必要性 对策

城镇化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必经过程,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工业化水平决定着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城镇化一致被视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我国也正积极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成效卓然,在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与经济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然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区域产业结构已经不再适用,如何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使之更好地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对城镇化视角下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方法,期望为城镇化背景下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活动提供可行的参考。

1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内涵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历史现象。具体来说,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且第二、第三产业也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得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的一个历史过程。城镇化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也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激发全国各地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

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市场的供给与需求通常是不均衡的,这种现象使得产业结构安排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而偏差的程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等因素不断变化的。由此可见,无论如何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也往往不能完全适应区域内的市场需求,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积极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缩小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才能真正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实现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指的是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或就业比重进行调整的过程。学术界普遍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第一阶段是第一产业占据国民经济最大比重的时期,农业产值与就业远远大于第二、第三产业;第二阶段是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工业产值和就业逐渐赶超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与就业比重也逐渐上升;其次,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第三产业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的比重将进一步缩小。目前,我国基本处于上述过程的第二阶段,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第三产业逐渐起步且实现了一定的发展。

2 城镇化与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在城镇化建设中,产业的空间集聚与高度发展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具体到三大产业来说,农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第二、第三产业则是拉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动力。而要实现科学且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建设,就要充分协调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使区域内三大产业结构科学化,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城镇化背景下,科学的区域产业结构应呈现以下特征。

首先,第一产业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农业和农业人口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劳动力;而城镇化建设又反作用于农业生产,使之更科学、更高效,使农业人口的经济收入更理想。

其次,第二产业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工业的发展拉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城镇化建设;反过来,城镇化建设带来的集聚效应又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最后,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城乡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改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和条件,使更多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生活;而城市人口的增多,又反过来促进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第三产业更为多元化,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与服务业相关的劳动力培训相关的科学、教育、医疗、文化等行业也不断繁荣起来,市场上各种职业培训、人才中介公司、劳务市场都得到较快的发展。

上述产业结构,能够使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安居乐业”,同时大大改善农业人口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而要实现上述产业结构,就要在城镇化建设中兼顾三大产业的优化、调整与升级,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健康化。总的来说,城镇化建设一方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和更理想的就业岗位,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另一方面,三大产业的优化和调整保证了各个行业、各个岗位工作者均能享有稳定的工作环境、理想的生活条件和较可观的经济收入。由此可见,城镇化建设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均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因此使两者协调发展,是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和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的必然选择。

3 城镇化视角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策略

基于以上理解,笔者认为城镇化视角下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应采取以下策略。

3.1调整第一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不但能够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更能够显著提升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和消费水平。对此,一方面要结合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在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视条件推进农、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方式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不断强化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使农业生产从传统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转而采用更科学、更具效率的新技术、新模式,以改善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农业人口的经济收入。

除此之外,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建设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着重要的原料、食物、劳动力、市场乃至资金和土地。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应充分重视农业发展,协调好农业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使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会为眼前利益而制约和阻碍农业的发展。

3.2强化第二产业发展

工业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许多地区产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显著,这使得工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且后劲不足,对今后的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较为不利。

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发展存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作用关系,解决现实问题缩短区域差距的有效路径就是搞城镇化建设,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积累,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资金优势、经济优势,提高工业的专业化系数和产业关联度,巩固产业内垂直分工,形成工业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要充分结合区域地理条件、环境条件、资源条件及人口条件等因素而定,例如少数民族聚集地、西北地区城镇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通常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通常不适合发展密集型重工业。西北地区由于长期放牧、乱砍乱伐的过度开发行为,目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不适合发展传统重工业,应积极构建合理地采取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

3.3全面发展第三产业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且第三产业市场环境混乱,企业行为不规范的情况较为普遍,城镇化建设恰恰利于空心产业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涌入,城镇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进步,均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契机。

对此,应全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丰富第三产业类型,实现区域内第三产业的全面布局,结合区域内旅游、休闲、娱乐资源情况和当地、周边居民的消费喜好、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就旅游产业、休闲娱乐产业、各类服务行业的发展做出全面而细致的规划;其次,要完善第三产业服务体系,构建服务型政府,对第三产业相关行政管理单位进行相应的改革,包括明确审批条件、简化审批流程,丰富服务途径,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等,以激发潜在创业者对第三产业的从业积极性;最后,要全面维护第三产业行业秩序,尤其是针对目前市场较为混乱、消费者信心不足的旅游、美容保健等行业进行全面治理和整顿,以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规范第三产业竞争行为,维护第三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4深化融资体制改革

完善的融资体制是城镇化背景下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均采取“两基一支”的金融模式,这是一种开发性金融与公共财政交叉的金融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继续探索开发性金融与公共财政的协调模式,以不断完善区域融资体制。开发性金融与公共财政各有优势,首先,财政资金收支具有无偿性,但财政资金通常数量少而投放门槛高;开发性金融资金具有有偿性,但由于这种融资模式采用政府主导机制而与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有着较强的适应性。

因此,构建开发性金融与公共财政的协调机制,是充分发挥两者优势,促进区域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这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在资金投放上,应结合区域经济条件来选择金融模式,对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应采用财政资金为主,开发性金融为辅的模式;而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东南部沿海地区等,应采用开发性金融为主,财政资金为辅的金融模式。在操作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结合区域经济条件、产业结构现状和产业调整策略科学引导和配置资金,同时促进开发性金融与财政金融的合理融合和健康互动。

4 结语

综上所述,促进城镇化进程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在充分认识城镇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内涵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通过改善三大产业发展模式和完善融资体制等措施,推进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各个地区的经济条件、产业现状、资源优势等,合理确定产业结构,并采取针对性的调整策略。

参考文献

[1]秦楠.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区域产业布局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蓝庆新.区域产业规划方法与案例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3]王崇举,黄正洪,罗泽举,等.小城镇产业优化决策分析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通讯作者:唐文萍(1980-),女,吉林省榆树人,讲师,主要从事财务与金融管理、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

作者简介:申张顺(1993-),男,河北省武安市人,主要从事工商管理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①佳木斯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碳强度对东北行业发展、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WQ2013-01);佳木斯大学教育研究重点项目“创新创业导向下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KA2014-01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a)-166-03

猜你喜欢
必要性城镇化对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家乡的城镇化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