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的红军岁月

2016-07-25 19:39夏明星赵国强
文史春秋 2016年4期
关键词:个团川军许世友

夏明星 赵国强

许世友(1906-1985),湖北麻城许家洼(今河南新县许家村)人,开国上将,以作战勇猛著称。

1914年初,由于家徒四壁,许世友给少林拳师当过杂役,遂拜师学得一身少林武功。1922年春,他投身直系军阀部队寻求出路。1926年9月,在武汉担任国民党军连长时。他接触了中国共产党人并积极靠拢,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当即潜回家乡投身土地革命,开始了在人民军队的铁血生涯。

黄油尖攻坚“我咋睡了一个好觉?”

1927年8月,许世友一潜回家乡,就参加了麻城六乡农民义勇队,被选为大队长兼炮队队长。他能得到农民兄弟拥护,是因为他有一身惊人的好武艺,又有过5年多军旅经历。

这年11月13日,许世友带领六乡义勇队和炮队加入了黄麻起义队伍的行列。午夜,他指挥六乡义勇队和其他农军一起,从黄安(今红安)城北门冲向东门,迅速打开了东门。至14日清晨,起义军占领全城,战斗胜利结束。第二天,由于各路起义大军云集县城。吃住都很困难,许世友奉命带领六乡义勇队返回家乡。

11月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宣布成立。黄麻起义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2月5日午夜,风云突变,国民党军一个师突袭黄安县城得手。鄂东军遭到重创,余部在吴光浩带领下远走黄陂木兰山区。不久,又有大批国民党军进驻黄麻地区,地主恶霸也组织“清乡团”“还乡团”返回黄麻,屠杀革命群众。许世友和他的义勇队员在家乡呆不住,只得上山打游击。他们白天转山沟、钻山洞,夜晚摸敌哨、杀劣绅,昼伏夜出地坚持斗争,日夜盼望鄂东军杀回来。

1928年1月。鄂东军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担任军长,队伍越打越大。4月,吴光浩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终于从木兰山返回黄麻地区,许世友带领的义勇队被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从此战斗在主力部队中。7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改编为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吴光浩担任军长兼师长,许世友被编入二大队第六班。不久,班长胡德亏战死,许世友接任班长。

1928年冬天,由于身手过人、粗中有细,许世友被调到军部特务队,担负打土豪、捉地主、搞情报、开仓济贫等项工作,活动在黄岗、麻城、黄阪、黄安、孝感一带,这一带的敌人对他咬牙切齿。不久,考虑到许世友能打能冲,吴光浩又把他调回第三十一师当排长。1929年初。由于披坚执锐之功,许世友升任连长。在担任连长期间,他一战成名。

1929年5月,在河南光山西南黄油尖这个地方。许世友带领敢死队攻打一座有300多地主武装盘据的山寨。这座山寨筑在一条蜿蜒曲折的山岭上。岭上还建有另外17座山寨,人称“九里十八寨”。由于山岭两侧悬崖峭壁,这座山寨的寨墙又全用青石垒成,既厚且高,易守难攻,拿下这座山寨确实不易。

因为一身武功。许世友被推选为敢死队队长。战斗打响后,他带领敢死队奋不顾身冲向寨墙。刚到墙下,寨墙上的敌人就推下滚木擂石。敢死队无处藏身,首次进攻被迫撤回。二次进攻时,许世友汲取了受挫教训,他让敢死队员顶着桌子、裹着被子、抬着梯子,又冲了上去。敌人居高临下,除了推下滚木擂石外。又用滚烫的开水劈头盖脸朝下浇。由于头上、身上有了遮挡,敢死队员们奋勇架梯,直扑山寨。许世友率先爬上去,刚到寨顶。就有三四个敌人举着碗口粗的杠子往下砸。许世友连续3次都被打下墙来,最后一次,杠子击中了他的脑袋,他从几丈高的寨墙上摔了下来,当场昏死过去。但在许世友的带动和影响下。敢死队终于攻克了寨子。

战斗结束时,部队在寨墙下收尸,把许世友抬了回来,战士们以为许连长牺牲了,都失声痛哭。正在这时,许世友苏醒过来,他望着周围的人说:“噫?我咋睡了一个好觉?”身边的战士破涕为笑。

漫川关突围“许世友那个团立了大功”

1929年6月。徐向前来到鄂东北,担任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副师长,实际主持全师工作(5月,吴光浩牺牲),他注意到了勇往直前的许世友。9月,又几番出生入死。许世友升任第三十一师第一团第一营营长。

1930年4月,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改编为红一军第一师。徐向前担任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许世友担任第一师营长。1931年1月,红一军第一师改编为红四军第十师。蔡申熙担任第十师师长,许世友担任第十师营长。1931年11月,以红四军(辖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为基础,成立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担任方面军总指挥,许世友仍担任第十师营长。徐向前、蔡申熙都是黄埔军校一期学员,名符其实的科班出身。许世友从二人身上学习打仗,耳濡目染,受益良多。

1932年1月,许世友刚升任红四军第十二师(师长陈赓)第三十四团团长,就接受了商(城)潢(川)大战考验。商城、潢川均为河南境内军事重镇。敌人重兵集结,企图分割鄂豫皖苏区。1月19日,红四方面军发起攻势,在商潢公路上歼敌一部,迅速控制了商潢公路,敌第二师(师长汤恩伯)、第十二师仓皇逃往潢川,红军乘势包围商城之敌。鉴于商城城坚难破,而敌主力第二师、第十二师未遭重创,徐向前决定“围点打援”,对商城围而不取,主力在商潢公路豆腐店地区待机,以歼灭来援之敌。1月下旬,敌第二师、第十二师打头,集中19个团兵力沿商潢公路扑来。徐向前成竹在胸:“我以红十二师担任正面突击任务,十、十一两师置于左侧,七十三师置于右侧。担任两翼迂回包抄的任务。”红十二师师长陈赓受命后,又把任务下达给许世友、徐海东(第三十六团团长)。

这是一场恶战。徐向前回忆:2月1日上午,战斗打响。作战对手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二师等部,装备好,战斗力不弱。我们硬着头皮。以正面部队死死顶住敌人的疯狂进攻,激战至下午,红十、十一师从左侧迂回成功……敌军心动摇。全线慌乱。我正面和右翼部队亦乘势向敌猛攻。兵败如山倒,数万敌军纷纷向北夺路逃命。我军一气追到潢川附近,共歼敌4000多人,缴枪2000多支。商城敌军见援军溃败。即将炮栓卸掉,扔下大炮和笨重物资,连夜弃城突围……我军遂克商城。这次战役,我军发扬英勇顽强,机动灵活,猛打猛追的战斗作风。以十多个团的兵力击败优势装备的敌人19个团。打断了蒋介石嫡系第二师的脊梁骨。很有意义。

显然,商潢战役关键是许世友、徐海东“硬着头皮”,用2个团“死死顶住敌人的疯狂进攻”,给兄弟部队争取了迂回时间。对此,徐向前说过,一旦顶不住,兵败如山倒的,将是我们。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没能粉碎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被迫作战略转移,向平汉路西转战:11月初。红军抵达鄂西北进入陕南的一个隘口——漫川关,拟经此进入汉中。

当红军进到漫川关以东康家坪、任岭地区时,杨虎城部3个团已据漫川关防守,堵住了去路。同时,追堵之敌蜂拥而来:敌第一师主力。已由郧西赶至漫川关东南任岭一线;敌第四十四师也抢占了漫川关东北张家庄、马家湾一线;敌第六十五、第五十一师也尾追至漫川关以东大沟口、当山地区:敌第四十二师则经漫川关以北石窑子,向南压来。在这里,敌人共动用了5个师又3个团的兵力。企图将红军围歼于漫川关以东近十公里长的悬崖峡谷之中。

面对险境。徐向前当机立断。许世友临危受命。后来,徐向前称赞说:红十二师的三十四团(团长许世友)和七十三师的二一九团(团长韩亮臣)都是善于打硬仗、恶仗的部队。漫川关突围,是关系我军生死存亡的一仗。许世友团立了大功,二一九团打得也不错。幸亏敌人刚到,合围圈不够严密,我军决心果断,行动迅速,利用夜间突围奏效,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转战到四川、陕西交界地区,开始创建川陕苏区。

恶战马渡关“杀得川军积尸盈野”

1933年2月至6月,为维护一方霸主地位,四川军阀田颂尧拼凑兵力6万多人,对红四方面军发动“三路围攻”,许世友指挥第三十四团全程参加反击作战,成功粉碎敌人“围攻”。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进行整编,由4个师扩编为4个军,许世友担任红九军副军长兼第二十五师师长。许世友进步很快。印证了徐向前的话:“红四方面军英勇善战,一往无前,生龙活虎,不畏艰险,是同放手提拔和任用大批经过战火考验的优秀青年干部分不开的。”

当时。在敌人严密经济封锁下,外面的食盐不能大宗输入苏区;小商小贩偷运一点进来,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巧的是,四川南部县是著名产盐区。大小盐井很多。徐向前决定发起仪(陇)南(部)战役:“我们首先发起仪南战役,就是从解决吃盐问题着眼的。”他以3个军担负牵制任务,而以红九军担任主攻仪陇、南部任务。

8月12日,徐向前命令部队出击。半个月里,许世友率部一马当先。攻克仪陇全县及南部大半地区,占领了100多口盐井。在中共地方党组织配合下,红军发动90多口的盐井职工继续生产,组织运输队将大量食盐运往后方。并且开凿了新盐井60多口,基本解决了根据地的盐荒问题。

那时,许世友和战友们聊天,说不过人家时,就大吼:“不是老子打下南部,你们都他妈扯淡!”战友们逗他:“你尽扯咸!”

1933年11月。四川军阀刘湘纠集兵力26万多人,对红四方面军发动“六路围攻”。徐向前应对有道:兵分两线,诱敌深入,节节抗击,伺机反攻。至1934年1月间,东线红军将阵地收缩至固军坝、罗文坝、马渡关、红灵台一线,敌第五路总指挥王陵基以为第一期进攻胜利在握。

马渡关要隘,地势险要,山高林密,路险涧深。是通往万源、城口的必经之地,遂成为王陵基拼命争夺的要冲。由于马渡关得失非同小可,徐向前指定许世友镇守。并把指挥所设在这里。许世友果然不孚众望,正如《徐向前传》记载:从1月24日至28日。红军与川军双方在马渡关前展开一场激烈的阵地争夺战。川军第八旅为主攻部队,先以大炮、飞机猛烈轰击红军阵地,而后组织步兵强攻……红九军在许世友、陈海松(第二十五师政委)组织指挥下,凭借在山险要隘筑起的层层防御工事顽强抗击。当川军步兵发起冲锋时。红军按兵不动。500米不打。200米不打,单等进入几十米之内,步机枪、手榴弹一齐开火,红军指战员在一片杀声中,跳出工事,冲向敌群,用大刀砍,用刺刀挑,仅头两天,红军即杀伤川军千余人。在红军的顽强防御面前,王陵基暴跳如雷……他将所部及一部土匪队伍组成若干敢死队,答应首先攻下马渡关者将赏光洋3000元,并亲率两个手枪大队和一个独立团到阵前督战。对于畏缩不前者均就地枪决。川军在王陵基的利诱威逼下,向红军发起了更加疯狂的进攻。马渡关周围的山上山下,硝烟弥漫,处处是刀光血影……激战终日,杀得川军积尸盈野,敢死队变成了死亡队。

马渡关之战,红军共歼灭川军3000多人。川军第三师虽进占了马渡关,但伤亡惨重,士气低落。马渡关战后,敌第五路总指挥王陵基很快黯然去职。

保卫万源城“也带了敢死营出击”

1934年6月下旬。刘湘下令“六路围攻”第4期进攻开始。在东线战场,刘湘孤注一掷,将80多个团兵力投入战场,扬言“三十六天内”消灭红军。

7月上旬,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方面军总部在万源前线召开军事会议。会上,根据敌人进攻态势,徐向前判断:敌人下一步行动,将重点夺取万源,截断川陕通道,企图一举将我军消灭在通江以北地区。因此。他决心利用万源一线山高林深的有利地形,实施决战防御:首先疲惫、消耗敌主力第五路精锐,创造反攻条件。

敌第五路总指挥唐式遵连日以人海战术,驱使9个旅的兵力,从东、南、西三面狂攻屏障万源的大面山、玄祖殿、甄子坪、花萼山、孔家山等阵地。每次进攻,先以强大炮火猛轰目标,而后组织波浪式的密集冲锋。

大面山是一座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是敌人的首要目标之一,徐向前指定许世友率领第二十五师坚守。

四川的山,很多是山顶平坦。山上有水田、树林、竹园,还有人家,大面山亦然。许世友让人在大面山顶搭起一间草棚子,作为临时师指挥所。7月11日,他居高临下向山谷望去,只见狼群般黑压压的敌人向山上扑来。50米,40米,30米,是时候了!许世友一声令下,红军战士一齐开火,前面的敌人纷纷倒下。后面的敌人迫于督战队淫威,没头苍蝇一样继续往上冲。到了短兵相接之时,红军战士一个个从工事里跳出去,手舞大刀、长矛,与冲上来的敌人展开肉搏战。整个上午。川军的冲击和红军的反冲击进行了五六个回合。

眼看着战友们在肉搏中倒下,许世友的心里像火烧一般,恨不得飞身亲自从山上杀下去。但是,他要对全师以至整个战役全局负责,不得不竭力克制自己火爆的性子,告诫自己,要冷静,要坚持,决不能莽撞。

就这样,双方一直相持到晚霞竟天,川军发动的10多次冲锋都被打退了。进攻架势还在,势头却大不如初。许世友见出击的时机已到,“刷”地从背上抽出特制的鬼头大刀,团长一把没拉住,他已飞身冲出指挥所。只见他大喊一声“杀呀!”严阵以待的预备队,跟随许世友一鼓作气冲出了战壕,同敌人短兵相接,展开了惊天动地的肉搏战。一战下来,石头缝里都滴着鲜血,敌人又一次狼狈地败阵而逃。此时,许世友凝视着手中的大刀,愣神了:一把纯钢的大刀,竟然砍得缺锋卷刃!

7月22日、27日,敌军又对大面山发动猛攻,殊死对决又一次重演。

在《万源保卫战》一文中,许世友叙述了激战的情景:“我们从望远镜中看去,山坡上、山谷里,到处是敌人,就象数不清的狼群,往我们山上扑来……我们的战士一个个从工事里跳出去。杀奔敌人,和敌军混战成一片……这样的反复冲锋,一个上午就有五六次、七八次之多……我们的大刀是纯钢的,能连砍十多个铜元不卷刃,但在厮杀中有时也砍卷了刃,长矛更是捅得弯弯扭扭的……情况实在危急时,我们军、师干部,把八角帽往下一拉,也带了敢死营出击。敢死营配备有冲锋枪、大刀,一冲出去,就把敌人杀得纷纷倒地。”对于许世友坚守大面山,徐向前给予过高度评价。

万源保卫战。是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规模大、时间长、激烈残酷的坚守防御战。自1934年7月11日至8月7日,在长达近月的日日夜夜,敌人天天发动进攻,最终伤亡1万余人却未能取得进展。9月。在徐向前的正确指挥下,红四方面军全线反击。一举粉碎了敌人“六路围攻”,歼敌8万多人,解放了10多座县城。

“把‘士字改成世界的‘世,好不好?”

1934年9月,许世友升任红四军军长,时年不到29岁。之后,在徐向前指挥下。他率部强渡嘉陵江,攻南部,破梓潼,战江油,克北川。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开始了长征;6月,在甘肃懋功地区,红四方面军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8月上旬。两支主力红军混编,分左右两路北上:红四军编入右路军,中共中央机关随右路军行动:8月下旬,许世友率领红四军走出草地,在包座附近初次见到了毛泽东,两人相谈甚欢。

毛泽东问:“我经常听到你的名字,没看到你这个人。你的名字是哪几个字呀?”

许世友忙答:“我在家谱上是‘仕字辈,父母便给我起名许仕友;到了红军队伍里,我学了一点文化,知道‘仕字是做官的意思,我参加革命可不是为了做官当老爷,便把‘仕字单人旁去掉,改成了‘士友,我要做战士的朋友。”

许世友还问:“主席。你看我这个名字改得可好?”

毛泽东笑了:“好是好,不过,咱们再商量一下!再改个字。把‘士字改成世界的‘世,好不好?叫世友,世界之友哇。我们这次是北上抗日。眼光要往远看。放眼世界嘛!”

从此以后,“许世友”这三个字就沿用下来。

红四方面军南下,初期打了一些胜仗,很快迭遭重挫。1934年11月,在国民党中央军助力下,川军集中重兵全力反扑,和红四方面军在名山县百丈关展开决战。当时,许世友奉命在荥经峡口一带阻击中央军薛岳部。在使用兵力问题上,他与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发生了争执。许世友认为,敌人来者不善,守峡口最好摆5个团,至少要3个团。陈则不以为然,坚持说薛岳向来是稳扎稳打,喜欢碉堡政策,不会把主力一下子用上来,峡口摆上1个团就够了。结果,薛岳一改过去稳健战法,一次冲锋就投入了9个团的兵力,蝗虫般的敌人向峡口阵地扑来。红四军1个团誓死坚守。终因寡不敌众。战斗失利。这个团伤亡三分之二,团长、政委双双牺牲。许世友曾多次说过。这是他自参加红军以来打得最窝囊的一仗。

1936年2月,经过近3个月的苦战。南下红军损失严重,红四方面军则由8万人锐减到4万余人。张国焘看到南下失利已定,被迫下令红四方面军分兵三路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向道孚、炉霍、甘孜进军,又开始北上。在甘孜地区,红四方面军进行了整编,许世友调任新组建的方面军总部直辖骑兵师师长。这支新组建的骑兵劲旅。是当时红军装备最精良、机动性最快的第一支骑兵部队。对红四方面军的北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36年7月初。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甘孜,旋即共同北上。许世友回忆说,由甘孜北上,是第三次过草地。我们骑兵师为全军先遣部队,经西倾寺先出阿坝。担负着侦察道路、筹集粮草的重任。沿途打了72次仗,打反动土司武装,打国民党骑兵,打来打去,3000多骑兵,打到甘南的渭县只剩下200多人。

对于许世友指挥骑兵部队之功。官方评价是:“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时,他指挥刚组建的骑兵部队担任侦察开路、筹集粮草的重任,沿途连续作战72次,为大部队顺利通过草地、北上甘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个团川军许世友
什么是百团大战?
许世友拒绝与第二任妻子复婚
纪念红军过北川82周年
许世友五跪慈母
川军将士抗日出征歌
为何是川军?
壮士山川一段悲壮历史的再现(上篇)
——记中国共产党在川军出川抗日中的积极作用
许世友参军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