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气象局:打造“智慧气象”

2016-07-29 22:58李晓利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16年26期
关键词:气象局贵州省气象

李晓利

分钟级降水短时精准预报、逐小时天气预报、最近降雨区域提醒……这是贵州省气象局打造的精准化气象服务。

贵州气象

置身数据大省

近日,贵阳举办的2016数博会,云集了20000多位国内外全球知名企业大佬、IT领军人物和专家学者。在贵州省,大家都在谈数据、谈互联网+等话题。

贵州省气象局置身在良好的大数据氛围中,高度重视气象云和气象大数据战略,力求实现“互联网+”在气象中的融合创新,是顺理成章的。为推进气象数据的整合、共享、开放和利用,贵州气象局对数据平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贵州省气象局当前服务器利用率不高,由于一台服务器只能有一个操作系统,受系统和软件开发平台的限制,CPU、内存、硬盘空间的资源都得不到有效利用,大量系统资源被闲置;存储也存在单点故障,一旦发生存储宕机,将会影响气象局的广域网的业务,且随着数据量的暴涨,现有的存储设备很难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同时存储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源池,随着未来各类结构化存储和非结构化存储的需求量剧增,需要根据数据的时效性设置不同的备份策略。

可以说,没有强大的数据基础支撑,“智慧气象”将是一句空谈。

数据担当 智慧气象

2016年年初,贵州省气象局打造“气象+大数据”。针对贵州省气象局当前的问题,结合项目建设需求,贵州省气象局与企业合作定制了存储解决方案,方案包含三部分:关系型数据存储空间、虚拟机文件存储空间和文本数据存储空间的存储。

贵州省气象局每天都有大量的气象数据产生,而过去分散、粗放的数据存储方式严重制约了业务的发展。浪潮为其打造的统一存储资源池性能强劲、稳定可靠,实现了各个业务条线的数据融合,并能平滑地实现同城数据备份。

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信息化,不同数据之间相互交叉编织成立体的、密集的信息网,在其中的任何一个数据都可能有它的用途。

在一些人眼中,气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预报天气。然而,在世界各国的经济生活中,不少行业,如农业、交通业、建筑业、旅游业、销售业、保险业等,无一例外与天气的变化息息相关。随着气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受重视,气象业务也在不断地拓宽领域,从最基础的天气预报到现有的气候预测、气候可行性论证、公共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等,气象业务仍将继续拓展,把气象产品送到更多人手中,为社会创造财富、减轻损失。

毫不夸张地说,气象部门就是一个超大的“数据库”,里面存储了海量的数据。从业务角度对气象数据进行划分,包括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产品数据。

计量和记录一起促成了数据的诞生,它们是数据化最早的根基,气象观测数据是开展各项气象业务的基础。平时从电视、报纸或者网站获取的看似简单的天气预报信息,在其后都有非常庞杂的数据采集作支撑,包括全国2000多个地面站、120多个高空探测站、6颗在轨卫星、5万多个自动监测站、600多个农业监测站、300多个雷达站等,逐日逐小时甚至到逐分钟扫描着中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大气数据。仅就贵州来说,每天有85个气象站、3000多个区域自动气象站、7个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2个探空雷达站实时监测各类气象要素。每日接收到的天气预报信息,就是由如此庞杂的数据,再加上欧亚甚至全球的所有气象数据,通过筛选、运算、分析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得到的。随着预报业务的不断发展,这些数据将更加精密,数量也将继续增加。

随着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简单的晴雨气温预报早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气象部门要制作相应的气象产品,例如提供给政府的决策气象服务,水利、电力、交通、农业等部门对气象也各有需求,各类企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也不一样,有的关注降水,有的关注气温,有的关注灾害,有的关注风速风向,而且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各行各业对气象的需求也不一样。仅就一般公众来说,对天气预报的需求也不限于是否下雨、温度如何升降了,他们渴望更精细、更准确、更长时效的预报,甚至需要气象部门直接指导他们的生活。气象产品越来越庞杂,内容越来越丰富,构成了气象大数据中的一部分。

如今贵州应用气象大数据的实例得到了较好的反响。今年2月17日贵州省出现的大范围雨雪天气,17日夜间至18日白天,贵州省普遍出现降雪天气,有8个县出现暴雪,12个县出现中雪,52县出现小雪。全省共有83县1341乡镇降水,贵阳市区也降下中雪。

正是通过对大量气象数据以及气象数据与交通、农业等其他领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才做到了准确的预报和及时到位的服务,贵州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和联动应对,将降雪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从大数据角度来看,这也是对各行各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做出的肯定。

云计算搭载气象大数据

助力防灾减灾

气象数据的大量搜集、处理和分析,对硬、软件的要求更为苛刻,传统的处理设备难以满足大数据处理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大数据与云计算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一个是问题,一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云计算是大数据时代的基础。当越来越多的需求出现时,向虚拟的“云端”提出申请,“云端”为该需求迅速组织计算资源,而在计算结束并将结果反馈后,“云端”又可将这些临时组织起来的资源快速释放。这样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不必为了复杂的运算一味追求昂贵的超级计算机。

云计算使得大数据处理更方便、更快速、更省时省力,这在气象防灾减灾中意义重大。要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科学评估灾害,必须要纳入除气象数据以外的大量其他各行各业的数据,传统的设备无法快速处理,这无疑是和生命财产安全抢夺时间,而云计算可以很好地规避这个问题。

打破“数据壁垒”

气象大数据将大有作为

气象大数据也就是气象数据加上行业数据分析得出事情变化规律和对未来的一些预测,也就是说,要在不同数据之间确立一定的规则,对未来进行预测。气象数据能做这样的事情是由于其客观、稳定、量大,而且气象数据和各行各业的相关性非常高。气象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发展气象大数据大有作为,一定能为国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气象部门是高科技部门,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无疑这些数据都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要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价值,利用好这些资源,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紧密合作,才能提供更贴近民生、贴近生产、贴近实际,并且更为准确、更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气象大数据对创造和增长社会财富有重要意义,比如说能源,可以通过分析电力负荷历史,加上气象数据进行用电量估算;比如农业,通过某一地的农耕历史加上气候信息就可以进行农作物结构调整指导;还有交通,航班准点率历史加上机场历史天气特征,就可以得到航班延误预测;再有公共卫生,通过门诊量和药品销量加上气象历史就可以推测发病率趋势;在饮品方面,通过销量和气象要素关联就可以掌握销量变化。

然而,在实现气象大数据的过程中,“数据壁垒”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障碍。我们需要建立双方及多方的信息基础环境进行数据融合,对各个行业的数据都需要融合深度分析。所以,用好气象大数据,必须打破各行业之间的“数据壁垒”,真正做到数据共享,才能更大地实现气象大数据的价值,从而更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未来,贵州省气象将继续致力于打造智慧气象,实现气象大数据,形成气象与国土、气象与交通、气象与消费的创新大数据应用,浪潮存储系统在数据层面解决了业务的瓶颈,将成为贵州智慧气象的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气象局贵州省气象
贵州省种公牛站
气象树
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参观黑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敢问天公脾气几何?——宝山气象局参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