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曲艺评论有效机制的若干思考

2016-07-29 11:21周思明
曲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评论者评论家曲艺

周思明

曲艺评论对于当代中国曲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曲艺发展走到历史十字街头的今天,曲艺评论也面临着历史的机遇与挑战。虽然曲艺评论前行得举步维艰,但不管怎样,只要曲艺存在,曲艺评论就必然会发出声音。曲艺界重创作、轻评论,重评奖、轻研究的现象一直存在,就整体而言,曲艺评论与曲艺创作发展态势不适应、不协调、不平衡;曲艺评论对曲艺领域的新特点、新动向缺乏及时关注和有效引导;曲艺评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不够强,富有独到见解的曲艺评论不够多;炒作吹捧、低俗渲染等不良现象时有出现;言不由衷的假话、不痛不痒的套话、无的放矢的空话、晦涩难懂的“行话”此伏彼起,使得曲艺评论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受到伤害,陷入“评什么、如何评”的迷茫之中。

放眼看去,曲艺评论虽不乏令人信服之作,但也有匮乏真诚的吹捧炒作之言。曲艺创作精品匮乏、泛娱乐化现象突出的背后,是曲艺评论的缺位与失语。一些评论者理论功底不深,学识眼界不宽,远离曲艺现场,对当下曲艺作品、队伍、现象、思潮关注不够,了解不多,把握不准,导致评论隔靴搔痒,缺乏针对性,剖析不透,引导乏力。而扭转这一现状,绝非评论家单枪匹马所能济事,需要理论评论界、创作传播界以及观众网友等社会 各方戮力同行、协同作战。

建构曲艺评论的有效机制,要切实把握好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镜子,是疗治不良创作症候的良药,是引导文艺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评论的良好氛围。郭沫若先生曾讲:“文艺是发明的事业,批评是发现的事业。文艺是在无之中创造有,批评是在砂之中寻出金。批评家的批评是在文艺的世界中赞美发明的天才,也是在赞美发现的天才。”深厚的学识理论和专业积累,可以让评论家具有于平淡中发现奇崛的思想者的睿智和鉴赏家高人一等的洞察力。但学养的眼光不能代替坚持真理的勇气和激浊扬清的犀利,是非优劣的判断要有学识眼光,一针见血的表达需要智慧勇气。事实上,曲坛需要旗帜鲜明、毫不掩饰的批评,这对于曲艺的发展来说都是有益的。当然,敢于直言不是一味酷评,必须出于公心和善意,摒弃个人恩怨和门户之见。在此前提下,任何尖锐的批评都应该视为充满同情的理解和充满敬意的建言,都应该得到尊重。17世纪中国的叶燮所指评论家需具备“才、胆、识、力”四种条件,18世纪德国的莱辛所说戏剧评论要有受理性制约并因理性而深化的“真正的鉴赏力”,此之谓也。

曲艺评论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正确的导向不是对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进行重复阐释,曲艺评论应秉持更加宏大的历史尺度去评点、诠释曲艺所反映的现象和问题。曲艺评论除了要明辨是非,更要提倡开诚布公的对话——不仅跟创作者对话,也跟读者、观众对话。评论者要在这种对话中,为创作者总结经验教训,更要努力培养读者和观众的审美观,推动健康的曲艺生态的形成。开展曲艺评论工作必须打破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模式,坚持全面辩证的哲学思维。曲艺评论者在开展评论时,不能止于简单的表态,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既不能因为借说好而捧之上天,也不能因为指出缺点而摁之入地。评论家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不能私下里发表意见“很尖锐”,公开发表评论文章“像温开水”,要时刻做好“得罪人”的心理准备。

建构曲艺评论的有效机制,要大力培养曲艺评论人才队伍

就曲艺生态语境而言,曲艺创作、演出市场、观众审美离不开主流的、专业的、具有深刻学理性和思想性的曲艺评论家的声音。客观地说,这样的人才和声音现在很少。针对曲艺评论的薄弱形势,当前更应注意培养曲艺评论专门人才,尤其是曲艺评论领军人物。曲艺评论领军人物及相关人才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评论人才无异,也需要有世界视野、中国立场,还要有独特的个性表达。对曲艺评论人才乃至领军人物的发掘、培养,离不开曲艺评论土壤、氛围的营造。这其中,社会平台尤其是跨行业、跨专业的社会平台对领军人物的激励作用非常重要。在平台的助力下,曲艺评论工作者还要注重自我修养,汲取多学科的滋养,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前沿意识和社会关怀,拓展曲艺评论阵地,从象牙塔走近大众,关注群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掌握新媒体语言,在网络曲艺批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国家与地方文联、曲协组织要致力于建设多个平台,培养健康发展的曲艺评论整体生态,提升曲艺评论的社会影响力。当前,尤其要吸引更多年轻评论人才加入到曲艺评论的队伍中来。曲艺评论领军人物更要担负起提携青年评论人才的重任。针对当下曲艺评论人才稀缺的现状,应适当提高曲艺评论家的社会地位,拓展他们的发声渠道;适当提高曲艺评论家的稿酬待遇,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曲艺评论工作中;从经济层面对曲艺评论工作进行扶持,让评论家摆脱资本和市场的左右,独立地发出公正客观、理性自由的“好声音”来。

建构曲艺评论的有效机制,评论家要有话题意识、热点意识

曲艺评论家要深入曲艺创作与演出现场,发现曲艺热点并围绕热点有意识地展开策划,多角度分析,把热点话题作深、作透;要把科学理论运用到曲艺实践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地评论;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的评论实践,倡导公道直言、实事求是的评论风气,对不良曲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当然,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要精心策划批评的题目和角度,把握好评论刊发时机,提高批评的技巧性,尽量减少批评的现实阻力。曲艺评论要以自身观点为基础,自觉寻求评论者与社会大众的思想沟通与情感共鸣,理解和照顾大众的阅读需求,主动与创作者、表演者、读者、观众搭建沟通桥梁,为实现曲艺评论的有效传播发挥应有的功能。

建构曲艺评论的有效机制,应当创新评论形式,内容为王

随着曲艺生态环境的改变,曲艺观念和曲艺经验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曲艺评论在形式、文风、语态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因此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一些调整。在评论形式上,可以开展对话式评论、杂文式评论、散文式评论;在评论风格上,语言要新鲜活泼,风格要质朴清新,篇幅要短小精悍,甚至可以考虑使用网言网语、快人快语,以贴近广大基层读者、观众的审美习惯。同时,要因势而变,大力推进评论载体、传播方式的创新,扩大主流评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但不论评论形式如何创新,仍然要“内容为王”,要把提供有思想、有观点、有内容的评论作为曲艺评论工作始终坚持的准则,要在艺术家和观众、评论界和创作界之间真正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在此过程中,评论家所要接受的最大考验是他们到底能给演员、读者、观众等审美接受主体提供什么样的思想和观点。因此,每位曲艺评论家在发表评论的时候,首先要扪心自问:自己写的评论,他人爱不爱看。

建构曲艺评论的有效机制,应认真搞好作品研讨活动

举办曲艺作品研讨会是开展争鸣、进行评论的重要形式,但作品研讨会贵精不贵多,要把作品研讨会开得有效率,最重要的是把准备工作做足。根据会议主题,提前策划评论选题并加以分类和细化,提前和与会评论家沟通,鼓励他们有意识地进行话题的交锋和思维的碰撞,鼓励不同艺术观点进行自由争论;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主动为曲艺批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不管是批评对象还是社会,都要对批评者抱有足够的宽容和包容,不能让批评者陷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夹缝。批判性的评论难免会让人不快,但被批评者应该有听取不同意见的雅量和胸怀。同时,评论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警惕那种以权威自居,高高在上,认为“自己就是真理的掌握者”的错误倾向。评论不是单向的意见传输,而是评论者与被评论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建构曲艺评论的有效机制,需要曲艺评论者以诚立言

修辞立其诚。品格独立的曲艺评论,来自评论家的真诚。具备独立、真诚品格的评论,是有独特审美发现的评论,是能对创作产生作用的有力量的评论,是对读者有启发有感召力的评论,是能体现评论家担当意识、不人云亦云的评论,是若干年后能作为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有机体留下来供后人研究的评论。曲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曲艺评论同样要以人民为中心。面对民间性很强的曲艺事业,曲艺评论家应既不媚俗也不媚雅,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把曲艺评论视为自己独立而真诚的精神守望。曲艺评论者一方面要把专业性的曲艺知识通俗化,另一方面也要确保曲艺专业向通俗转化的准确性。曲艺评论不能一味随大流、迎合大众,也不能自说自话、艰深晦涩而失去其对曲艺的引领、发现、推进的功能。

建构曲艺评论的有效机制,曲艺评论者要不断打造坚实而全面的理论功底

评论源自创作,但绝不是创作的附庸,而是艺术的再创造,是创作的延伸和接续,是作品价值意境的深入发现与科学阐释。理论深度决定评论高度,曲艺评论从业者只有把理论的热情当作终生的理性自觉,不断充实自己,打造坚实而全面的理论功底,才能培育出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及时捕捉曲艺发展的新动向,不断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灵活调整研究视域,发现新情况,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惟其如此,才能以专家的远见卓识,高屋建瓴地搭建起艺术家与受众的沟通平台,推动曲艺创作的进步与鉴赏力的提升;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把握曲艺发展的本质和主流,还曲艺评论以深刻发现和大胆建构的职能,切实履行好曲艺评论的职责。

猜你喜欢
评论者评论家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一个符号,表示否定
网络新闻评论者的伦理责任问题及应对路径探析
《曲艺泉城》
基于奖励值RNN和A2C模型的音乐生成
梁晓声“报恩”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讨论和研究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仲夏夜·轻时光生如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