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论

2016-07-30 01:58
扬子江诗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黑陶诗性诗人

叶 橹

○ 诗人研究 ○

黑陶论

叶 橹

黑陶,1968年出生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一座烟火乡镇。毕业于苏州大学。现居无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著作有:散文集《夜晚灼烫》(2003)、《泥与焰》(2004)、《绿昼·黑陶散文》(2006)、《漆蓝书简:被遮蔽的江南》(2008年初版,2013年重版)、《中国册页》(2014)、《烧制汉语》(2016);口述历史《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回忆阿炳》(2010);诗集《寂火》(2014)等。

生命形式的私象征

黑陶是一个诗作不多而对诗的质量要求颇为严苛的诗人。正因为如此,我们从他不多的诗作中,看到了他独具风姿的诗歌品质。我想先从他的笔名谈起。

诗人之所以取这样一个笔名,显然有着他的体验和思考。这可以从他的一些诗篇中找到蛛丝马迹。

首先能够联想到的,自然是它同故乡的著名产品“陶”的关联。他的一首《故乡肖像:陶》已经泄露个中玄机。诗人把他的笔名视同故乡的标志相联结,证明着他把自己的创作看成是与故土生生相依的。他把“陶”同“矿藏”“河流”“火焰”“黑夜”“人民”这些概念相互依存联结在一起,充分体现出他自己的命运同这些事物之间的息息相关。因为“陶”的生成是多种“存在”之间合力的结果,所以才有了诗人创作的成果。

或许我的这些联想有点牵强,但他在“陶”的前面置以“黑”的冠名,则不能不令我浮想联翩。因为我还从他的诗中读出了许多“意味”。我注意到他的那首《窑》。“窑”可能是他对一种生存境遇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但在把这种生存体验具象化的过程中,我们读到的是以下诗句:

雨水和黑夜都做了燃料,

尽情铸造红日、黎明和玻璃的夏季。

死去的乡亲在白焰中肢解。

土地的白焰中,

骨头和精神,又凝成今日的儿子——

黑皮肤的你们的儿子!

一切皆烫!含香的烫。热爱的烫。绝望却坚持的烫。

如果注意到这些诗句中的因果关联,便不难发现:在雨水和黑夜的燃料中,铸造出红日、黎明和玻璃这类代表明亮的事物;而在乡亲和土地的白焰肢解中,骨头和精神凝成的却是黑皮肤的儿子。这里的“黑皮肤”,正是诗人取名“黑陶”的关键性词语。“窑”正是在那一系列的“烫”中铸造出它“黑皮肤”的儿子的。

任何一个诗人,在他形成自身的创作风格的过程中,都是同他的生存环境有着血肉关联的。我之所以要在黑陶的笔名上大肆发挥一番,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出于我对他的诗歌品格的认知。

我们的诗歌传统,向来以讴歌光明和憎恶黑暗为荣,其实,这未免有点单向思维的弊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没有黑无以显出白。黑暗中未必就看不见一切,有时反而能看得更清楚。过度的光反而使人“光盲”,例子之一就是夜间行车遇远光灯容易出车祸。所以我认定黑陶之所以以“黑”冠名而不用其他的词,是有他自身独特的寄托的。黑陶似乎对黑暗有着特别的观照角度。他宣告自己是“啜饮火焰的黑皮肤孩子”,这里的“火焰”同“黑皮肤”之间所形成的反差而又统一的“存在”,正是他以诗性的体验而进入的诗境。所以我们从他的诗中经常会读到种种对光明与黑暗的相互依存相互纠缠的诗句。在《夏天黑暗》中他看到“灿烂夏天的内心藏有秘密黑暗”,从“丝绸一样的白雪肌肤”透视出“那是血/那是少女躯体在过去年代忍受的血之黑暗”,而且:

热爱夏天的亲人都已离逝

一万座窑尽情燃烧

一万座尽情燃烧的乡镇

在灿烂白炽水面增加了夏天的秘密黑暗

这就是一个诗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呈现出的历史与存在。这就是诗性体验中许多欲说还休的对世界的认知。

在黑陶诗性的精神世界里,似乎永远呈现着无休无止的火焰与黑暗之间的轮流交替,而它们的相互消长,也没有什么谁胜谁负的终结。他欣赏“火焰”,是因为它能够“毁去华羽,炼打生命黄金”,“拒绝假美”,是“美的透明固体”。而在“黑暗”中,他又能体察到“激动、磨砺、沉浸,优秀的生命在痛苦中热爱忍耐”。在黑陶的精神幻象世界里,不断地涌现着令他激越又令他沉思的具象和抽象。他在《古老的火焰》中如此描述:

古老的火焰

在巨大的冰凌内跃动、流泻

这些变幻不居的赤红叶脉

是我童年

最早见识的象形汉字

从具象的火焰到象形汉字,潜行着人的思维流程。这些看似具象的事物,其实隐藏着抽象的象征意味。

不妨再读他的《幻象》:

从古至今充满黑暗!

只有太湖,这硕巨母鱼——

银光熠耀的肉身,

扭曲着跃起(群星飞溅)!

像丰腴赤裸的女体,

闪过,天地的黑暗卧房。

在“充满黑暗”中他瞩目于“太湖”这一代表着他的生息之地的母体,而从它身上看到了“扭曲着跃起”的身姿,“闪过,天地的黑暗卧房”。浑沌又清晰的诗境,暗含着生存的困境与奋进,挣扎并“群星飞溅”,这不正是人类的生存图景吗?

一个诗人对于生存环境的体察乃至思考,不是凭抽象的概念在支撑,而是依自身的血肉感受和丰富复杂的体验,他才有可能在自己的诗篇中呈现出生动具体的意象,甚至在意象中显现其象征的意味。这也是我们评判一个诗人的艺术标尺之一。我们在黑陶的诗中读到的诸多意象中,常常能品味出一些言外之意的蕴涵,证明他的落笔不是轻易率性之作。他作为一个在特定环境中成长并具有存在感的诗人,不仅从自身的经历中吸取着生活的养料,而且能够把许多处于原生态的事物,经过诗性的艺术处理而上升为具有象征意味的塑型,这自然是同他持续不断地梳理生活具象并从繁到简地提升有着密切关联。我在前面提及的那首《窑》,固然对切入诗人的生存体验具有特殊意味,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当诗人在另一种沉浸的精神状态下,以宁静的心情凝视时,他都达到了化繁为简的艺术境界。试读《诞生》:

天地多像巨大的窑炉

星星

这些湛蓝的烈焰奋力燃烧

黎明

一轮太阳——

那只火红、神性的陶盆

在静静出窑

与《窑》中那些纷繁的意象和强烈的情绪相比较,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座小窑似乎显得喧闹而热烈,而另一座更为巨大的“窑炉”,却显得宁静而辽阔。这就是我们在诗人笔下所看到的不同的心境和精神状态下写出的诗性寄托。

都说诗是诗人生命形式的表现,这固然是不错的。但是似乎还应当补充一句,诗还应该是诗人生命过程中不断变幻着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呈现的表达。因为只有这样全面地表达,才能够解释许多复杂而矛盾的创作现象。认识一种复杂的生命过程,诗人更是有着敏锐感受的多重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不想把诗人变成简单的符号标志,我们就必须进入到他的诗歌文本并给以细心的解读。我之所以在这一节论述中特别强调“私象征”一词,正是想指出黑陶的一些诗作中所渗透着的那种意味和气息,而不是一般的意义和价值。

另类的江南水乡气韵

论及江南水乡的诗和诗人,几乎所有的人都强调它们的水灵和秀气,软性的词语和感情色彩成为了它们的标志。而我要说,黑陶的诗不是。黑陶笔下的江南水乡属于另类。

从古典诗词到现代诗篇,人们对江南水乡的描述,大抵都是一派草长莺飞的秀美情景。这种定型化的写作方式,不仅约束了诗人的眼界,也使读者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黑陶也许已经意识到这种写作方式的弊端。在他的笔下,我们读到了迥异的江南水乡面貌。他的《水乡》一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种场景:

晶亮灼红

是河流

在黑夜大地上

遍布

疼痛血脉

既往的潺潺溪流和绿波荡漾的画面,何以会成为如此不堪的场景呢?难道是诗人的眼睛患了色盲症?使诗人眼中的河流成为“遍布疼痛血脉”的感受,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现实基因呢?

黑陶笔下的河流之所以让他产生“遍布疼痛”的感受,无疑是因为受到了来自外力的戕害施虐所致。在诗人的脑际形成如此的幻象,显然是被现实生活中屡屡出现的破坏生态的作为所刺激而导致的。人所共知的常识是,河流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所以我们才把黄河长江称为母亲的河流。而在江南遍布的河流,则是这片土地上的血脉。令它“遍布疼痛”之感的,正是那些污染物的入侵。“晶亮灼红”这一充满反讽意味的短语形容词,恰恰写出了诗人的幻象产生的依据。人们常常用以形象天地之美的词语是“绿水蓝天”,而今的河流却成了“晶亮灼红”,这究竟是谁之过呢?诗人的描述正是一种控诉与鞭笞。

作为诗写的方式,黑陶常常会以出人意料的视角,突现出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他的笔下屡屡出现的农村生活的场景,既不是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悠闲,也不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而是一种让你读了之后心绪难平的沉思。

以《重金属》为诗题却是写农事的诗,首先就给人以极大的反差的印象,然而细读全诗之后,你又不得不认同它的命题的别具意味。金属的沉重与尖锐暗含着对农事的内在本质的揭示,而诗中那些诸如“家乡土地的野蛮与愤怒”,“箭镞的麦芒”,“麦海边缘的沉默之火”,“散发金光的蛇”,如此等等,无不令人想到农事与重金属的本质相似之处。黑陶这种独特的视角,并非一种刻意为之的技术处理,而是基于他对农村生活的沉重记忆和深切反思才获得的。且看他写下的如斯诗行:“我总是站着。看那时劳动的父亲在麦芒阴影里灿烂喝水。/火焰属于沉默。麦海边缘的沉默之火,/是全世界集中起来的、散发金光的蛇,/现在,正一刻不停地缠绕、咬啮着受难窑中暂属泥土的家乡之陶。”读完这些诗行,你能不产生一些有关农事之外的联想吗?

黑陶写江南农村的诗,不少篇章都是借季节说事的。季节对于农事而言,其实只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劳动程序而已。但是在黑陶的笔下,他呈现的并不是这种劳动过程,而是一种令人读之感到触目惊心的内在场景。《收获前夜》是这样描述的:

大地仁慈

承托苦难、生死、欢乐的土地又一次喷涌粮食

等待的人民在沉睡之前磨好了镰刀

东方大海的夜晚荡漾

大海的夜晚使乡镇的六月澎湃且如此沉郁

黄熟的麦芒围住泥梦

月亮的银莲独凉青天

诗人关注的是大地的仁慈以及它所承托的一切,而等待的人民沉睡之前磨好了镰刀的行为,是既安静又激动的生命存在。也许诗人要表达的只是他对“天人合一”的某种存在方式的体认,也许他的悲天悯人的心态体现着特殊的时代感。不管怎么说,在诗人的场景描述中,透视的却是他对生存的内在体察。而这种体察正是被许多人忽略了的东西。

尽管黑陶笔下的江南大地和水乡风采迥异于许多诗人笔下的那些秀美灵动的场景,但是在显示生命感受和存在之思上,却是有着异曲同工的艺术效应的。也许黑陶的诗更倾向于对生存之艰辛和苦难的体察,但是从对诗性的追求来说,本质上仍然是一致的。黑陶的成就在于,他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了江南大地和水乡风采的另一种风貌。而且在对于生存的体验和体察上,他的那种悲悯心态,似乎促成了他诗中的力度与厚重度。他的强烈的感情和对一种终极性事物的追求,甚至会让人产生“偏激”的误解。像《大地的死亡》这种书写:“大地终究死亡。即使你们不信。/万里江南浓郁。万里浓郁菜花的金光江南,已经献上高高祭坛。/雨火天空!死亡大地!祖父在黎明没入黑暗。/四月,不信的人类有否闻到世界深隐死亡的沉重之香?”我们无法知道也不必探究诗人是在何种背景下写成此诗的,但是他对“大地的死亡”所作出的判断,应当说是一种诗性的抵达。从科学的角度认同一种结论与诗性的抵达,在审美意义上是不同的。“悲剧美”之所以能够成立,实质上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严酷逼视。所以我们无须误读这样的诗。

其实,黑陶的诗,正如他的一首诗的标题,是一种“沉重的异美”。他不仅感受到“成熟的油菜在死亡之前有沉重的异美”,而且还在许多场合下表现了他对这种“沉重的异美”的体察。不妨再看这首《秋风辞》:

树叶猎猎,洪波涌素。

一万里的晴空独鹤飞舞。

母亲,你且在风中直起身子。

劳作的手,已滚落硕果。

且直起身子。这样的姿势儿子疼痛!

看见了吗,小小谷神睡在我的梦里。

遍野的金稻穗一路燃烧到天明。

我们从这样的诗中,不仅读出了对生活中沉重的异美的感受和体察,更读出了一种对梦幻理想的追求。它同样证明着,在黑陶的内心世界,其实是蕴藏着丰富斑斓的色彩的。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既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又不失对未来理想的追求,这才是一种完整的人生态度。这也正是我从黑陶的诗中读出的斑斓色彩。

语言的力度与色彩

作为构成黑陶诗歌特点的一种标志,是他对于语言的力度与色彩的追求和渲染。

在当下纷纭杂呈的诗歌现象中,“口水诗”之所以被人诟病,并非因为它对所谓“日常生活”的呈现,而是因为它的语言的平庸和粗俗。诗歌不妨有多种语言表现方式,但必须拒绝平庸和粗俗。如果平庸和粗俗的语言在诗歌领域通行无阻,也就是宣告诗歌死亡的末日审判。

人类之所以需要诗,一方面是出于感情和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对语言囚笼的冲击和突破。“诗语”之所以成为特殊的称谓,正是人类在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存在方式的提升手段之一。所以诗语不忌讳奇诡而深惧平庸,不避雅致而拒粗俗。

纵观黑陶的诗,几乎可以说,他的确有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念的支配。在他的诗中,我们读到了许多违背常规的词语组合。初读之时,似乎有违常规,细想之后,不禁叹为观止。他的《绿火》写“乡土绿火令昏暗的春天无限温柔”,我们知道“红火”“热火”“烈火”这样的常规组词,以“绿”来形容“火”,不禁令人感到新奇,更促人遐思。细想一下,诗人之所以这样写,正是因为他感受到了绿色的涌现和扩展的动态,才以火的燃烧的态势形容焚毁“昏暗的春天”,可是这种燃烧方式又是使人产生“无限温柔”的内心感受的。一句诗就能使人产生如此联想和感受,不能不说是他的词语组合带来的奇效。还有像《黑塔菜》中“冬天的绿泪/冻绽在土地上/像河流/伤心走过/白霜的天空”,同样以“绿”形容“泪”,其效果则在造成一种肃杀凛烈的气氛。可是你如果把这两种“绿”联想起来,又不禁发觉,它竟然是暗含着江南的“绿野”这种大环境的。想到这一切,就不能不叹为观止了。我们还可以读到“深绿的火焰汹涌”“绿焰的暗芒”这样一些短语,同样似乎暗含着诗人自身被“绿”所浸染的存在感。

诗人的生存感受体现在他被周围自然环境的浸染之中,同时也表现在他对某种自然现象的深度进入。像“黄昏沉重的雨水中清贫乡土静醉”,“凹陷的乡土”,显然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进入和感受,而一个“醉”字,则表达出诗人的迷惘与痛楚。从这个意义上说,黑陶的语言的力度,其实是由他的内心对客观事物进入的深度所决定的。只是这种进入的深度充满着感情的色彩,而不是理性的概念和逻辑的推理。这正是他作为诗人身份的突出特征。

黑陶对于词语的选择、组合、运用,常常显示出他的独具匠心。他写的《落日之秋》中,“绞涌、灼熔/从头顶/滑向无边乡土的弧形西方/瞬间,滚滚坠入晚秋和心情的/浩荡深渊//瀑/有谁目睹这呼啸生焰、壮烈至美的落日之瀑”。这里的“绞涌”“灼熔”“呼啸生焰”“落日之瀑”,充分显示了他对词语组合的灵活机智的运用,词语也因为这种组合和运用而产生极大的张力和魅力。

诗人对于语言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他血脉的跃动和呼吸的气息。所以我们常常可以从中体悟到他的喜怒爱憎。黑陶对于一些物象和意象的呈现,常常以一种物我合一的方式处理,从中显现他的脉动的急缓,传达他气息的凉热。我在这里只试举他两首诗中有关“雨”的描写。一首是《竹,或回忆》中的两节诗:

夏夜雨水的焚烧,是闪电的焚烧,也肯定是南方竹子的焚烧。

乡镇灼灼其红。

雨水里的父亲喘气,黑胶雨披上跳跃碎裂的片片星光。

……

雨水倾泻,黑胶雨披上跳跃的父亲星光碎裂不止。

雨水倾泻,像南方国度里砍离土地的竹子,呼啸而下

这种痛,颜色青碧,在经久不息的年代中无法阻挡。

这两节诗中呈现的场景,是雨水中砍伐竹子的“父亲形象”,是一种对劳动的艰辛与无奈的情绪表达。他所使用的“焚烧”“倾泻”“灼灼其红”“颜色青碧”等词语,不仅表达了他对雨中劳动的“父亲形象”的艺术化塑造,更表现了他的情绪化的色彩。这是黑陶在诗语运用上的一大特点,也是他诗歌语言的力度和色彩表现十分充分的例征之一。

还是来看他另一首也是写“雨”的《骤雨》:

锻打我的感情,

冰凉或热烈的鞭子!

就像七月的树,在闪电中倾斜欲拔。

雨呵,你究竟让我发声呐喊,还是一生

咬紧牙关?

土地并不稳定。

在草根和落星浮沉的世界里站立,

一种,多么难得的体验。

同样是写雨中的景观,只是诗中的“父亲”换成了“我”。诗中主体形象的变换,只不过是视角的不同而已。重要的是传达的诗性感受和体验赋予读者的是什么。我们从诗中读出的,只能是一种对生活的认知,对生命的艰辛和考验的叩问,从而在存在中审视生命的价值。至于他语言中传达出的或舒缓或急促的节律,只能在吟诵中悉心体会了。

在论及黑陶的诗歌语言特色时,我不禁想到了他的那首《汉字》:

故乡秘密馈赠给我的汉字

每一颗,都是独特的

它们都通红发烫

它们都在黑夜的火中反复炼过

所以,我写下的每一行字句

即使普通

但都坚硬闪烁

都有,让肉体喊痛的烈焰温度

这也许就是他的诗语能够显示出强大力度和鲜明色彩的根本原因罢。

黑陶的诗歌语言,甚至也是他区别于一般的江南诗人的标志之一,是他身上的一种诗性胎记。

凝眸与玄思

作为黑陶的诗性特征的重要标志,除了其语言特色之外,就是他对现实存在视界的凝眸与玄思。凝眸是一种注视,而玄思则是视界之外的遐想。这两者的和谐统一,才能够构成相辅相成的诗歌境界。

细读黑陶的诗,不难发现他对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关注。但是,作为构成他的诗歌气质的,则是一种关注之后的遐想。正是这种气质,使我想到以凝眸与玄思来概括其特点。

黑陶有不少属于短章的诗,就是这种凝目与玄思的产物。

先来读《四月》:

死亡肃穆寂静

一对红烛

烫痛着黑夜

对映

槐花郁盛的家乡星空

此诗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对“红烛”这一意象的解读。“红烛” 出现在诗中,有点突兀,但却因突兀而引起我的思索。我们都知道闻一多写过《红烛》,他的“红烛”是一种明喻,容易理解。而黑陶的这“一对红烛”,似乎是暗喻或转喻。我几经揣测,它可能是“眼睛”,从而衍生出我对凝眸一词的选定。因为是凝眸仰望星空而产生的对“死亡肃穆寂静”的感受,从而又使我联想到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至今我依然不能肯定我对“红烛”这一意象的揣测是否符合诗人原意,但我愿意作这种误读。

《四月》中的“红烛”意象使我想到凝眸一词,还因为它的专注中的复杂感情内涵。它是一种燃烧中的痛苦,热爱里的难舍。人对于死亡的关注和思考,不正是这样吗?

诗人对于某些事物的关注,并因之而产生联想遐思,这是一种生存过程中由不自觉而走向自觉的表现,是生命从自在走向自为的标志。

诗人在生活现象中攫取的是从物象到意象的转换,所以诗人的意象是感性形式中蕴含着理性思考的。我把黑陶诗中的这种现象称之为“凝眸与玄思”,正是基于他的专注中饱含着理性思考。这里不妨举一首他从极普通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来的诗性思考,且看《无尽循环的生活》:

火焰的灶膛存在血肉和思想

烟黑的灶膛内部

稻草的火

曼妙,鲜艳

它们使劲舔吻发烫的锅底

然后

渐萎的火焰暗红,熄灭

——清贫的粥饭,又一次熟了

遥远的昨天,每一个晨昏

一位少年目睹

生活从燃烧到灰烬的无尽循环

像这种非常生活化的叙述,在黑陶的诗中并不多见。然而这首带有自述性的诗,却让我发现了他的凝眸关注引发的诗性思考。许许多多日常生活现象中蕴含的诗性内涵,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只有心存诗性的人才得以发现。黑陶此诗特别突现了一种乏味清贫的生活现象,但是一经他的诗性叙述,却具备发人思考的内涵。生活中的无意义却在诗中显示了它的诗性意味,它所体现的,恰恰是一个诗人的价值。

黑陶对于日常生活现象的关注,既使他的诗饱含生活的艰辛、困苦、坚持种种品格,又能够在这种品格中激发人的精神飞翔,这或许也是他写诗的动力。然而作为诗人,他毕竟是耽于幻想的人。所以他写下像《幻象》《沉思》《幻象写作》一类的诗。然而更多的时候,他却是以一种“无主题”方式呈现他的玄思遐想的。且看《翻阅》:

大海在呼吸、耸动

青砖的庭院

你在翻阅这深邃、暗蓝的柔软书页

这首诗所呈现的意境,让人有一种纳辽阔于一寓的感受。当你把翻阅柔软的书页同大海的呼吸、耸动联想成异曲同工之时,你就获得了无限的美感。它似乎是没有什么现实意义而又确实是有难以言说的精神审美价值的。诗的奇妙和幻美在此表现得十分充盈而令人迷醉。它也同时让我联想到昌耀的《斯人》。

诗人的玄思遐想,对于以实惠眼光看待现实世界的人来说,无疑是难以理解的“妄想狂”,可是世界上如果没有了这些“妄想狂”,或许真的变成了一个疯狂的世界。

诗人的智慧体现人类的良知,他们的玄思遐想代表着一种精神的向往与追求。黑陶写过一首《诗人》:“他的翅膀在人民劳动的身影里隐显。/掀开秘藏的书页,年轻的手和父亲同样有力;/另一只手,摊开的厚实的掌上滚满闪珠的泥土阳光。//他埋首于人民磅礴的汗气之中,背脊油亮。/他还不想飞。在五月的清晨寻找他,/那是一株健壮的、缀满露水的黑硕麦穗。”他的这种描述,可以说是诗意而又便于接受的。从世代传承的意义上,从永远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身份上,诗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别人的误解或歧视,都不能损贬诗人的名声。唯有诗人的自辱和自虐,才会真正地让诗人的声誉扫地。读黑陶此诗,或可让诗人自尊自重吧。

任何一个诗人的真正价值的认定,当然只能是凭诗的文本说话。我对黑陶诗歌的解读,只能是从某种角度的阐释而已。如果他的诗具备艺术生命力,将会获得未来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在结束此文之际,我还想引用他的《思》借以自勉和共勉:

人,玄奥的生命体

如一颗颗黑暗中燃烧的星辰

我们都是

有着神秘起源的神秘物种

作为人类,我们能不以此为荣并感到自豪吗?

2016.3.21完稿于扬州

叶橹,原名莫绍裘,1936年7月11日出生于中国江苏南京,195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评论写作,1956年在《人民文学》发表《激情的赞歌》《关于抒情诗》等文,预见了闻捷、公刘等诗人的重要性。1957年刚大学毕业的叶橹,却被错划为“极右”,被迫辍笔,在湖北劳改队和江苏高邮的农村生活中度过二十三载。1980年复出,先后担任江苏省高邮师范学校教师、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他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评论界享有权威地位,对诗歌文本及重要诗人的出现,有着卓越的洞察力,发现或推介了艾青、昌耀、闻捷等许多当代重要诗人。1989至1991年间,叶橹为《诗歌报》主笔的“现代诗导读角”专栏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艾青诗歌欣赏》(为“新中国文学大师名著赏析”丛书)、《现代哲理诗》、《诗弦断续》、《诗美鉴赏》、《中国新诗阅读与鉴赏》、《季节感受》、《〈漂木〉十论》、《现代诗导读》等多部作品。其中《艾青诗歌欣赏》曾深得艾青本人激赏,推为诗歌批评的范本。近作《〈漂木〉十论》,是最早对洛夫长诗《漂木》这一出现于21世纪初的重要作品的系统性评论。

20世纪80年代,在现代主义诗歌大潮中,叶橹先生以“辩护人”的身份推动了中国先锋主义诗歌的发展,是中国青年诗人的鼓舞者、理论推动者。共发表评论、随笔等文字200多万字,曾担任过第二、第三届中国诗集奖以及紫金山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的评委。2014年出版《叶橹文集》。

猜你喜欢
黑陶诗性诗人
黑陶:给人们带来宁静的古风藏物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常州“抒情滑稽戏”的江南诗性文化特色及其发展
试论黑陶工艺品包装对于黑陶品牌的影响
尼西黑陶:拿捏两千年的质朴艺术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