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公园边界空间的设计与改造探讨

2016-07-31 17:56陈顽岩
花卉 2016年18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边界公园

陈顽岩

(广东省 广州市 510000)

广州城市公园边界空间的设计与改造探讨

陈顽岩

(广东省 广州市 510000)

近年来广州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人口大量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园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户外休闲娱乐空间。而公园也在此社会形势下,不断进行相应的改造,要求建设成为景观质量良好、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水平较高、能有效地改善市区环境、美化城市面貌的文明窗口,使公园在市民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探讨了广州城市公园边界空间的设计与改造的一些经验与方法,为公园建设的发展抛砖引玉。

广州;城市公园;边界空间;设计与改造

1 概念的定义

1.1 城市公园

基于国务院的《城市绿化条例》,城市公园属于公益性质,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生活境遇,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它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

城市公园具有五大功能:①生态,或者说环境;②观赏;③休闲娱乐,包括健身;④科普教育;⑤防灾避险。

1.2 边界空间

城市公园的边界空间,主要是指公园用地红线与城市空间的相邻区域空间。以空间形态来分类,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面”状边界空间。主要是公园主入口区域。这类空间的特点是以人员聚散为主,高峰期人流量大。同时也是公园景观的焦点与标志。

(2)“点”状边界空间。包括公园专用(后勤)入口区域,次要(辅助)入口区域,通常分散布置,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使用。

(3)“线”状边界空间。包括公园与城市道路、公园与城市水体、公园与城市片区建筑的相邻公共空间。这些区域以前都是生硬地封闭的。

2 城市公园边界空间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改变了公园与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但广州现有的大部分城市公园公园,尤其综合性公园,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设计与建设的,原来是封闭管理,甚至收费的。因为传统的管理模式与建造观念。原有要素功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现在城市公园开放管理后,大多呈现出以下问题:

(1)开放边界“面宽”不够。部分边界空间仍是拒人之门外的无效空间,分界生硬。与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的过渡不顺畅,甚至关系不合理。

(2)边界空间景观结构简单、类型单一。公园缺少休闲与服务设施,导致边界空间没有活力。人们不方便停留,造成空间的浪费。

(3)局部边界空间存在安全隐患。包括危险区域的空间设计,设施、照明的安全设计。

3 设计与改造的原则与方法

本文以广州一些综合性城市公园为重点调研对象,从公园边界空间这一新型的开放空间之特点以及影响它的主要因素,对其进行归纳与分类,为不同类型的边界空间提出有针对性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3.1 整体性原则

《马丘比丘宪章》指出:“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城市公园在最初的城市规划中,是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和绿地系统规划结合的,但因为时代的变化,这个整体关系也要进行动态变化。

所谓整体,就是要在“城市总规——城市公共空间——公园公共空间——公园边界空间”的关系中,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分析公园边界空间与相邻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大环境的动态与静态联系。基本方法如下:

(1)总图研究

公园是城市的一个点,它与所处区域是一体的,是互动的。在正式设计前,对区域总图要详细研究,包括规划区综合现状图、总体规划图、功能分区图、交通规划图等,以清楚边界空间与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关系。了解清楚周边用地、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组织、服务对象、防灾、场地开发与经营模式。在功能分区的传统模式上,经过重新整合中,加强不同类型空间的有机联系。

(2)现场考察。对边界区域现场进行实地走访与观察记录。以使用者的身份来感知现场区域的交通、观感、空间体验。以使设计后的边界空间融入城市空间中。

(3)公共调研。以问卷调查,社区访谈等形式与区域的居民和潜在使用者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习惯与功能需求。使公园功能真正与城市生周边用地的各项功能相整合,服务与提升市民文化和休闲生活的质量,开发公园的多元价值。

(4)地域性设计。地域性是城市公园的时空整体观的体现。是在当时、当地环境中生长延伸的结果,包含当地自然地域性与区域文化的因素。城市公园公共空间是在呈现当地当时的人的生活行为方式,是当地人们从事公共生活的时空平台,所以不可忽视地域性的各种特征,与这个时空中的约定俗成活动方式错位甚至格格不入。以下两方面要重视:

①广州是明显的亚热带气候特点,日照时间长,夏天湿热多雨。要针对通风与遮阳做好设计。

②作为沿海开放商业性大城市,人口集中度极高,所有公共空间在使用高峰时,人流量大,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尤显重要。同时商业性大城市也有丰富喧闹的夜生活,。要考虑夜间室外活动的方便与安全。

3.2 增加功能复合

功能复合是指同样空间在不同时间段内可以适合不同的休闲活动,以及同样的空间在同一时间可供不同的人群使用的理念,即为空间的复合使用。

在简·雅各布斯对美国城市那些充满活的居住区和街道和居住区考察经验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拥有丰富多样性的、连续性的、能动态自动调适的功能空间,是城市的生命力的源泉。所以,在空间的功能分布上,要避免生硬的割裂与分散,将各种活动联系与整合起来。

时代日益发展,公园与周边的城市空间的功能联系越来越多。不必赋予每一个空间以精确的功能,而是要根据人们行为活动的多样性,创造功能上的互补互益。功能复合的设计包括:

(1)活动场所的功能复合

活动场所的功能复合使用,也就是同样的空间在同一时间并无明显的空间界限,不同的人群共享使用。各种活动是动态地互补与融合(图 1~2)。

图1 广州珠江公园入口广场

图2 多功能的道路空间

如图1,广州珠江公园的入口小广场,这个面积不大的小广场同时容纳了多种活动,在广场树池花基休息的家长,一边观察自己的孩子的情况,还一边互相交谈;也有家长在林荫下推着婴儿车上的孩子散步;老人在广场中间相对平坦开阔的场地内排队晨练,而在这里休息的游人则同时也在观看晨练的人群。

(2)道路功能空间复合。要在道路的通行功能外,形成连续的复合功能空间。

要把道路作为一个流动的线状空间载体来设计,并不是一条简单机械的的带状通道空间。以这带状通道空间为基础,复合其它关联的功能空间。以不同的标高设计和材质运用,活动节点的空间大小变化,沿路布置的观景平台、健身设施场地、廊、桥等,既能达到道路自身复合使用的目的,又提升了道路空间的活泼和自身的意趣。

3.3 边界灰化——促进公园与城市融合

“灰度”最初来自于数学中“模糊”,原本是自然科学中的范畴。成为研究许多界限不明确,关系不清楚问题的一大十分有用的数学工具。在建筑领域,“灰空间”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来的。“灰空间”狭义是指色调,更重要是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这个灰空间是无明显的界限的,在不同的时空中,会有不同的体验与功能,呈现出暧昧性、多义性与重要的调和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黑川之后,我们的设计中就常常用到这个设计元素。设计中针对边界外侧的城市用地性质作出归类,而使用相应的边界灰化手法。

3.3.1 外部通行方便而频繁时时

对于外部通行方便而频繁的地段,比如车辆慢速而又持续,而行人又常用的城市支路。应尽量以“灰化”手法来处理边界——用隔而不断的绿化方式,使绿化渗透到道路中去,加强道路的景观层次,使道路和绿化相互结合,让公园景色渗透到城市街景中,空间就更具人性化。无形中增加了公园的使用效率,使得市民上、下班的途中就可享受到公园的休憩作用,这样的街道景观时空的向度是多维的。

3.3.2 外部边界空间不方便通行时

所谓外部边界空间不方便通行,主要是指公园边界外行人数量少的情况下,比如城市快速干道旁,高架路一侧,这些道路两边因为城市法规要求,居住密度低,行人相对也较少。

图3 东山湖公园紧邻临江路边界

尽可能的将这一类型的边界发展为带状景观林带,发挥自然山水的造景作,把不良的景观与噪音遮挡。使城市空间和街道景观丰富起来,又让公园优美自然的景观效果更加完整。

3.3.3 外部是限制通行区域时

当公园外围是禁止或限制通行区域时,例如是外人不可进入的封闭单位大院与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这种情况属于功能不可“硬性”融合的区间,通常会因用地性质的不同而引起景观突变。较合理的办法是以绿化景观来软化与缓冲。可以采取园林绿化手法结合隐形围墙,解决不安全的违规跨越问题,及我们俗称的“拆围透绿”等手段来进行景色融合。

4 边界空间设计精细化

发掘边界空间的潜力,以精细化设计来丰富空间的功能。

(1)边界利用——提高公园空间利用率。过往公园一般以简单围墙界定公园内外,美化也多是通透栏杆让内外景渗透。由于边界的机械形式,使得公园在开放以后大面积边界区域仍然处于极低的利用状态中。

对于那些行行使用较多的边界地带,加强的景观点设计与安排,让这些边界地带成为景观优美和小气候宜人舒适的众多小区域。这样一来,边界空间的吸引力会大大增强,尤其是在高峰使用时段,主体空间人员较多时,边界空间就会成为主体空间的延伸与缓冲,可以为大部分的人群提供活动空间。

(2)开拓活动场地

传统公园设计之初,以游赏为主,活动场地的考虑和设置常是景观的辅助。活动场地设计缺少连续性,设计的人流量偏少。常在使用高峰期,发现有游人因游戏场地缺少而自行开拓地方活动,不仅因为不方便管理而产生安全问题,也会对公园的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对于活动场地欠缺的问题要针对具体公园具体分析,可以通过“拓内”来盘活目前公园内的闲置场地设施。也可通过“扩外”来增加空地,在可以利用的边缘开拓、平台硬化,增加公共设施,使其成为游人的活动空间。例如:公园入口的树池花基下、道路的凹处与转角,或靠近草坪与广场的边缘区间,因为具有私密性、领域感、观赏优势而成为人们喜欢停留聚集的地方。

(3)丰富设施布置

①休憩设施。休憩设施是让游人可长期停留的“城市家俱”,是公园中利用率最高的设施,包括座椅、花架、亭、廊等。

不同类型的设施,可以在不同位置设计,给人的服务感受也是不同的。休憩设施可设置在树阵、花池、灌木围合的区域,在公共的开敞空间中,创造私人的新空间,给人以心理的凭靠和安全感;也可设置在本来就具有安全感的空间边缘,如在景墙边,大树下、亭廊中;或者是布置能令人放松的边界区域,如在空间的转角处和其他空间凹凸处。布局方式上讲究人性化设计,最好选用折角或曲线型设计,避免面对面地设置与一字排开的生硬与心理不舒适感,从而使人能安全、有效地利用设施。

②活动设施。活动设施如儿童游乐设施、成人与老人运动健身器械等,在满足运动娱乐功能的前提下,最重要的安全性设计。安全性是优先于外观、功能、新颖性等因素的。要进行使用测试与使用后评估,保证活动设施的安全性和宜人性,尤其是对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设施使用,要有合理的防护设备。

③标识设施。标识设施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在城市公园这一公共空间中中显得尤为重要,其关系公园管理的有序性、有效性与安全性。标识设施设计的的易懂、明确,布置得明显、科学合理,就能保证游人在公园中空间认知的明确,这种空间的明确与合理行动的指示,可使游人在选择时有了可靠的“路标”,不是茫然不确定的推理与揣测的心理状态,从而拥有安全的心理平台。一方面保证各种活动的有序进行,更重要的是在灾难发生时,管理人员在遥疏散人群时能保证安全、有序、快速。

④照明设施。边界区域的照明设计,除了营造特色景观的作用,还有指示、强化、引导、区分界限的功能。在适当位置设置良好的人工照明,可以增加城市公园夜间的可见度,增加使用舒适感,提升场地的安全性,也能减少犯罪、意外事件的发生,以确保游人安全。

5 总结

通过城市公园边界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设计与改造,使公园真正与城市生活、周边用地功能互动。更大程度地体现公园的多元价值,成为与市民文化和休闲生活、与城市绿地系统更加紧密融合的开放空间。

[1][美]克莱尔·库拍·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孙 鹏,王志芳,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孟 刚,著.城市公园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3]吴人韦.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M].城市规划,1998(6).

[4]陶敏.中小型城市传统公园的适时更新——以江苏省泰州市泰山公园改造设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4.

[5]彭莉.开放式城市公园游人破坏性行为及其设计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鲁 娜.综合公园设计导向——以使用者行为活动为依据[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TU986.2

A

1005-7897(2016)12-0028-03

2016-6-12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边界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拓展阅读的边界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在公园里玩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