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权松绑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

2016-08-01 10:49赵永乐
群众 2016年7期
关键词:用人体制主体

赵永乐

中共中央于今年3月21日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紧接着又于5月6日在京召开了贯彻《意见》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要求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总书记的指示深刻阐明了《意见》的主题,把放权松绑摆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位置。

如果说200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动员令、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向全国发出了奔向世界人才强国宏伟目标的进军令的话,那么《意见》就是吹响了为打赢这场关系国家命运决战而必须扫除人才体制机制障碍的攻坚号,而这次攻坚的核心就是: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只有向用人主体放了权和为人才松了绑,市场才能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向主体放权:用人主权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用人主体是人才资源配置中的需求方,是各类人才赖以发挥作用的载体,其用人自主权能否得到保障和落实,无疑是诸生产要素能否在微观组织中优化配置和产生实效的保证。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用人主体的用人自主权虽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依然还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引人用人和激励等方面还是受到众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因此有关行政部门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开用人单位手脚,充分保障企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分配以及激励等方面的自主权。

要消除政府有关部门对用人主体(主要是体制内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过度干预,不该管的不要管,管不了的和管不好的也不要管,凡是市场运行主体自己可以决策和实施的都不要管,凡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没有管过而“体制外”能够有效运转的,政府不仅不要管,而且在体制内也要逐步放开不管。要重视填平所谓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别鸿沟,重视吸收民营企业育才引才用才被证明是成功的好的经验做法,力戒体制内的传统做法以服务为名向体制外推广和延伸。一句话,凡是微观组织内的人才活动(诸如人才与用人主体的配置以及用人主体具体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都应该交给用人主体自主运转,政府原则上都应该退出。

用人主体的用人主权到位的标志是确立“谁用人,谁评价,谁管理,谁付酬,谁获益,谁承担用人风险”的微观人才管理原则。用人主体要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管理的科学理念,大胆借鉴世界上先进的人才管理方式,根据组织的发展需要引进和培养人才,使人才与事业相匹配、与岗位相匹配,在组织内充分调动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使其充分迸发活力。例如用人主体在评价人才时,可以选择自己评价,也可以聘请专家或委托第三方评价;用人主体可以实行也可以不实行现行职称制度,还可以像华为等企业那样实施自己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职业发展制度。

为人才松绑:激发人才活力

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对人才生产力的解放是最根本的解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供给主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才个体,每一个人才个体都是人才劳动力(或称为人才资本)的载体。人才生产力解放的标志是人才个人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人才资本),即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权利,都有选择成什么才的权利,都有选择在哪里配置如何配置自己劳动力的权利。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传统的人才计划体制大堤就是由人才生产力自我解放的浪潮所突破。因此,要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性,确保人才自由流动(择业创业)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使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

在现代社会,人的成才权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高等教育或专业教育来实现。我们在考虑经济新常态对人才的新需求时,要重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四个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也要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现代化对人才的新要求。要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口现代化,努力扩大就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提高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实现新一代人口人才化,为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奠定广泛而扎实的人才基础。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各种经济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而其中以人才的流动性最为重要。要以流动的方式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才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为此要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促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在流动中要特别重视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还要以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推动人才离岗创业和在岗兼职,打通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流动的渠道,以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方式使人才在合作过程中实现有序流动。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使人才成为最重要、最鲜活、最具效力的市场要素。

政府职能转换:突出市场导向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那么,靠谁来放权?靠谁来松绑?当然是政府。政府要实现放权松绑,就必须转换职能,突出市场导向。

政府要加快转变人才管理职能,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在人才管理上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大幅度减少政府对人才资源的直接配置,将政府的职责和作用定位于直接操盘宏观调控体系和间接调节市场配置体系两个方面。对前者政府要强化职能,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科学预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发展规划,建立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机制,加快转变人才发展方式,对人才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推动人才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人才安全,加强和优化人才公共服务等。对后者政府要转化职能,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稳妥地培育和健全人才市场体系,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人才市场化改革,突出市场导向,推动人才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各类用人主体的用人活力,保障人才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大幅度减少政府对人才资源的直接配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限制政府作用的发挥,而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人才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和监督保障等职能,以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形成的强大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来确保突出市场导向,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一是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二是调控人才市场人才资源总量供求保持基本平衡,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性调整人才结构,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三是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清理和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四是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设有利于人才集聚的产业环境、公正文明权威的法治政策环境、先进繁荣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竞争合作进取的创新创业环境、方便简捷高效的公共服务环境和市场化的现代人才服务产业环境。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河海大学文天人力资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用人体制主体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用人还需讲原则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