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出征
——记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

2016-08-01 07:08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7期
关键词:勤务利比里亚营区

□ 本刊记者 邢 华



为祖国出征
——记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

□ 本刊记者 邢 华

2015年3月11日,由山东公安边防总队组建的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历经五次选拔六次集训,辗转半个地球13000多公里,抵达西非国家利比里亚格林维尔市,开始执行国际维和任务。

抵达任务区以来,面对任务期从8个月延长为1年、勤务量大幅增加、埃博拉疫情反复威胁、治安局势复杂多变、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等严峻考验,全体队员始终胸怀祖国,忠于使命,开拓创新,积极作为,为维护利比里亚和平稳定、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2015 年12月1日,联合国授予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全体140名队员“和平荣誉”勋章。

中国模式示范推广

进入后埃博拉时期,利比里亚各类政治经济活动逐渐恢复,人员流动渐趋频繁,治安案件、矛盾纠纷、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民众骚乱甚至暴力活动苗头渐趋增长,民众企盼和平稳定、实现繁荣发展的强烈愿望与政府管控能力弱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自2015年5月9日利比里亚政府首次宣布埃博拉疫情解除以来,防暴队的任务量每月以15%左右的速度递增。

“一班岗哨三斤汗,百里巡逻千次颠。安保任务月月有,应急拉动天天练。”这是队员在遂行勤务过程中自己总结的顺口溜。为确保联合国人员设施及防暴队营区安全,中国防暴队承担了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简称联利团)分部、油库、机场和营区等7个固定哨位的24小时全天候驻守勤务。每次上岗,队员都要穿上长衣长裤,佩戴钢盔,穿上30多斤重的防弹衣,携带武器弹药,步行近2公里到哨位执勤。夜间,为了预防蚊虫、毒蛇叮咬,还要穿戴专用防蚊网帽、长筒胶靴,随身携带捕蛇夹、驱蚊液等。在高温湿热的利比里亚,白天温度经常高达40℃,队员的战训服总是不停地被汗水湿透,再被烈日烘干。

除固定哨位勤务以外,中国防暴队每天都要开展一次日常巡逻,每周都要与军事观察员和民事警察开展一次联合巡逻,以展示联合国武装力量的存在,稳定当地局势。队员经常要徒步穿越雨林沼泽,深入当地武装力量难以覆盖的偏远部落或治安环境复杂的矿区,经常要以砍刀开路,天天都要面对丛林蛇蚁、蚂蟥的袭扰和各种热带疾病的威胁。不仅如此,中国防暴队还要承担联利团下达的突发事件处置、要人警务、武装护运、重大活动安保等重要任务。

针对在联合巡逻勤务中有时出现的沟通不够顺畅、合作不够紧密的情况,防暴队主动加强与驻格林维尔军事观察员5队、民事警局的沟通协商,起草并促成三方签订了联合勤务协议,建立了军警联合勤务10项机制,有效提高了效率,密切了合作,强化了安全。

面对日益复杂的治安形势,防暴队临时党总支充分设想辖区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情况,根据联合国有关法规和处突要求,研究制定了《防暴队突发事件应急响应预案》,建立四级处突响应机制,有效强化组织指挥、战术运用、装备使用、后勤保障等处突能力建设。

2015年7月26日,联利团代理特别代表维吉兰特视察防暴队时指出,中国防暴队建立的军警联合勤务机制和处突应急响应机制,开创了联利团安全力量组织运行新模式,完全符合后埃博拉时期任务大幅增加的现实要求,值得联利团军警系统和安全部门学习。8月5日至6日,联利团组织召开埃博拉疫情结束后首个全体防暴队队长会议,专门推广中国防暴队两项勤务机制经验做法,防暴队张广保队长就两项勤务机制经验做法作了唯一典型发言。据了解,这是联利团首次以专题会议的形式推广防暴队工作经验做法。

和平卫士大爱无疆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句中国谚语在异国他乡的利比里亚同样适用。

29岁的穆亚是巴拿马镇居民,已经是6个孩子的父亲,2015年8月底的一天,他背着十几个椰子步行11公里来到中国防暴队营区,坚持让队员收下,并主动帮助清理营区围墙周边的杂草,久久不肯离去。他说,自己家里穷,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中国防暴队的感激之情。原来不久前,中国防暴队在开展日常巡逻途中,发现一男子怀抱不断痛苦呻吟的孩子在路边呼救,便主动上前询问,得知该男子名叫穆亚,其8岁的儿子爬树摘野果时意外跌落摔断了胳膊,自己却没有钱给孩子治病。了解情况后,队员迅速将他们父子送往市区医院,并自发捐助80美元为孩子治病。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进驻任务区后,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主动践行人道、博爱的价值观,利用勤务间隙走进驻地学校、社区、村镇,积极开展武术交流、汉语教授、免费诊疗、捐资助学等活动,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

如今,在格林维尔市的大街小巷,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每当遇见执勤的中国防暴队员都会竖起大拇指,说:“CHINA,GREAT!”甚至,会有成群的儿童追逐防暴队巡逻车欢乐地奔跑,有些群众在路上遇到中国防暴队,会主动停下来,举手敬礼,表示对中国人的尊重和敬佩。得知防暴队即将撤离的消息后,驻地不少居民自发来到防暴队营区门口送别……

遂行任务期间,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张越多次到防暴队营区慰问,他动情地称赞,中国防暴队集中展现了中国当代军人和警察的使命担当,是“中国的骄傲”。外交部部长王毅在驻利大使馆接见防暴队代表时也称赞,中国防暴队为推进国家外交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外交战线的优秀集体,党和人民的放心子弟!

由永怀/摄影

环境艰苦迎难而上

进驻利比里亚后,防暴队时刻面临疟疾、出血热等高发热带病威胁。据利比里亚卫生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以来,仅疟疾一项就致一万余人丧生。严峻的防疫形势,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天都在进行。为此,防暴队制定了严密的防疫方案,加强自我防护。医护人员每日3次消杀,杀灭蚊蝇老鼠蟑螂,斩断病毒传播途径。

繁重的勤务必须有良好的装备保障。面对装备车辆严重老化、故障频发,勤务用车大量增加的情况,汽修组不断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昼夜检修,先后排除车辆故障700余台次,抢修车辆16台次,自制车辆配件30余个,确保了装备车辆的良好运行状态。“中国防暴队装备管理近乎完美,是我所核查过的军警队伍中水平最高的。”2015年8月4日,一向严谨苛刻的联利团军械核查官马提说。当日,中国防暴队25大类的1000余种武器、车辆、医疗等主要装备和电力、通讯、办公等自我维持装备,以全优成绩通过联合国装备大核查。

2015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决定,从当年开始,派驻任务区的成建制维和军警任务期,由8个月改为1年。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成为首支面临任务期大幅延长考验的队伍。面对任务区异常艰苦的环境和异常艰巨的任务,全体队员始终秉承“政治第一、党组织第一、思想工作第一”的建队原则,将国家使命高举头顶,将万千柔情深埋心底,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忠实履行了报效祖国的庄严承诺。

队员陈秀宝,出征前父亲因病去世,年迈的母亲强忍住内心的悲痛,毅然送儿子远行,并告诉儿子要听部队的话,把任务完成好,不要给九泉之下的爸爸丢脸。队员朱琳,出征前夕,怀孕9个多月的妻子毅然选择提前剖腹生产,只是为了让他在出征前看一眼孩子。女队员杨艳婷参加维和以来,4岁的儿子总会在电话中问:“妈妈,你什么时候下班啊?是不是你不要我了?”在孩子懵懂的世界里,不知道为何等待妈妈“下班”回家的时间如此漫长。

在这一年里,防暴队有5名队员亲人离世,没能见到最后一面;17名队员家属身患重病,队员没能近前照料;6名队员的妻子分娩,没有丈夫陪伴,8名队员新婚久别,与爱人天各一方……

如果说,这次维和任务就是一次万里赶考,那么,考场就是利比里亚维和的战场,考官就是全国人民和国际同行,考题就是防暴队面临的一次次生死考验。而现在,这支防暴队的全体队员用绝对忠诚擎起了大国担当,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猜你喜欢
勤务利比里亚营区
营区聚赌
绿色生态营区建设监督与管理探讨
关于消防救援队伍拓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勤务的思考
探析智慧交通在交管“情指勤督一体化”勤务改革中的应用
信息化在智慧营区建设中的应用
利比里亚新总统就职用中文说“谢谢”
军队营区节能改造应引入军民融合新机制
基于弱定义Agent的补充勤务维修行为建模
他信现身利比里亚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勤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