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挣脱的命运圈套

2016-08-01 21:13高文华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金锁记

摘 要:《金锁记》以姜公馆为入口,审视了在这个环境中生存的两代女性。她们尽管是不同的个体,但相继走进了命运的圈套,这个平凡又传奇的故事既是具象的又是象征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图从七巧和长安的命运轨迹入手图解她们相似的命运归宿,同时着眼文本的叙事,从中寻求她们的命运预设;此外,文章试图跳出文本,进一步探求改变她们命运的圈套究竟是什么。

关键词:金锁记;命运预设;命运圈套

作者简介:高文华(1991-),女,山西吕梁人,西藏民族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现当代作家作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2

一、走进命运的圈套:从曹七巧到长安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和长安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她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也不同,但是作为曹七巧的女儿,长安从七巧那儿接纳的不仅是自己的肉体,更是一种悲剧命运。作者赋予这种命运以生命力,它在长安的身上繁衍下来,使得长安成为一个延续的七巧。

曹七巧是《金锁记》的核心所在,张爱玲将众多的思考集结在这一人物身上,所以,要理解《金锁记》必须要理解曹七巧。在姜公馆,七巧从一个活泼的少女变得乖张、变态,她制造了子女们的不幸,最终自己也消殒在悲剧中。七巧像那个时代的众多女性一样,无力地挣扎后,走进了悲剧的命运中,成为一个经典的符号。

长安是七巧变态人格的直接受害者,她本来有机会走一条和七巧完全不同的路,过另外一种人生,但是她没有抓住,或者说她根本就没有试图去抓,她的牺牲并没有使她多么痛苦。她一步一步走向七巧的所在,成为一个翻版的七巧。

二、文本的命运预设

长安和七巧同出一辙的命归宿深化了《金锁记》的悲剧内蕴,也共同确立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在这里,长安的命运就是确定了的,她始终是无力挣脱小说为其预设的命运圈套的。分析小说文本的意象,不难发现,走向七巧的所在是长安无法避免的选择,是作者对其的命运预设。

1、结构预设:互相呼应的开头、结尾

小说《金锁记》开篇写道:“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而结尾又写道:“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从小说互为呼应的首、尾以及最后三个字“完不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要写的并不是特定时代下个人的经历和命运,而是超越时代、具有人类共同指向的故事。金钱的欲望、情欲、无力控制自身命运的悲剧等并不只存在于曹七巧身上,它是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曹七巧只是作者选取的一个特定的文化视角,是其对象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介于此,长安走向七巧为其设置的命运圈套,成为七巧命运的复制品,也就不足为奇。她和七巧共同连接着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链条,不可能断裂,也不可能被改写。

2、音乐预设:“Long,Long Ago”的旋律

“Long,Long Ago”的口琴旋律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我认为它不完全是一首单纯的乐曲,而是作者对于主人公的命运预设。就旋律本身的意义而言,它连接着过去的故事,在小说中可以看作是七巧或者更为久远的悲剧女性的故事,但是它却笼罩着长安的命运,随着时代的推移,长安也成为这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它成为七巧和长安或者长安之后的女性的一个命运预设:听着故事,走进故事。

“Long,Long Ago”的旋律第一次出现在长安放弃上学机会的晚上。口琴旋律暗示:长安放弃了改变的机会,似乎就向七巧的命运靠近了一步。如果说,口琴旋律第一次的出现只是一种警醒,那么第二次的出现则成为一种显性的证明。他预示着长安已经成为故事中的角色,她也会成为许久之前的故事,她寻找的对象从七巧转移到了她自己,她们的命运是殊途同归的。作者选用一个特殊的意象,不仅完成了叙事的需要,更实现了对于七巧和长安两代或者更多代女性的命运预设,这与结构预设具有同等功能,这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3、氛围预设:美丽、苍凉的手势

“美丽而苍凉的手势”是作者赋予长安命运的悲剧氛围,它出现在长安与两次关键的人生机会擦肩以后。第一次是长安放弃了上学的机会,第二次是长安决定放弃与童世舫的婚姻。这是长安人生中重要的两个瞬间,如果她抓住其中任何一次机会,她可能会有另一种别样的人生。但是在七巧的钳制和破坏下,长安选择了牺牲。七巧将自己的悲剧命运强加给长安,长安隐忍地接受了。她无法摆脱七巧为她安排的命运,循着七巧的命运轨迹,成为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4、“没有光的所在”

“没有光的所在”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分别对应着七巧和长安的命运。在这里,我认为“没有光的所在”是具有双重意义的。从具体空间来说,它是一个屋子的所在,是七巧和长安共同的生活居所。但从另一层面上说,它是一种腐朽的、具有死亡气息的命运的象征。“没有光”:是一种不健康的、阴暗的心理和生命状态,七巧和长安相继走进这种状态中,走进这种悲剧的命运中。

三、无法挣脱的命运圈套

七巧和长安身处于不同的时代,她们的生活环境也不尽相同,但是她们却相继走进悲剧的命运中。文章将从封建家长制、性格弱点、作者的主题构建三个方面入手,解开笼罩在她们身上的命运之谜。

1、封建家长制

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封建家长制是形成曹七巧和长安悲剧命运的外部原因。七巧本是一个平凡人家的女儿,她生性活泼,长得也有几分姿色,她本可以过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但是她的哥哥曹大年想攀附姜家,遂代替她的父亲行使了封建家长的权利,将其嫁给姜家患有骨痨的二少爷。七巧是可怜的,她是封建家长制的牺牲品,她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和丈夫,她只是哥哥和姜家交易的对象。

七巧和长安是两代受封建家长制残害的女性,她们卷入秩序中,无力控制自己的命运,被折磨的失去自我。尽管她们之间隔着几十载,但封建家长制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存在始终沿袭着,因此她们也被同样的命运圈套囚禁起来,走进苍凉里,走向没有光的所在。

2、女性的性格弱点

在《金锁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自身性格弱点对于自己的毁灭。曹七巧是哥哥曹大年做主嫁到姜家的,但是小说没有提及到她对于这一门亲事的态度,纵然小说最后她流露出对于美好青春的怀恋,但是当初这门婚姻她是应允了的,或许她是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或者她是出于对于财势的渴望,总之她没有反对更没有反抗,这一点源自她性格中的弱点:软弱和贪欲。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我们看到的曹七巧是一个集诡异、阴狠、嫉妒、狭隘、自私等性格弱点于一身的人,她干涉儿女的人生,容不得别人幸福。正是她性格中的这些恶毁了别人也毁了她自己。

在长安身上我们同样可以发现性格弱点对于她人生的葬送。在小说中,长安的形象是很孱弱的,她一生也活在七巧的控制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长安本来是有机会挣脱七巧的钳制的,但是她软弱、驯顺的性格使其错失了机会。长安从来没有对母亲说过“不”,逆来顺受也成为她的意识,成为她性格的一部分,而这恰恰也是她重蹈七巧命运覆辙的关键因素。

从内在性格弱点上看,七巧和长安的命运悲剧是必然的,她们相继走上悲剧的命运道路,不仅是时代的原因,更赖于是女性自身的缺陷。

3、作者的主题构建

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是象征的,她要写的是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而七巧和长安只是人类的两个典型个体。她必须借助七巧和长安的命运悲剧来写人类的悲剧,因此,七巧和长安的命运就成为一种定式,我们在感慨她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时,也应该看到这是作者的写作策略,是其服务主题构建的必然选择。这样,小说结尾处作者的那句慨叹“完不了”就更具有了说服力和指向性。

《金锁记》中,女性命运的悲剧是作者为表现人类命运悲剧选取的特定的文化视角,“曹七巧的悲剧、长安的悲剧是从‘肉体生命出发感受到的‘精神生命的痛苦。这种痛苦在张爱玲看来既是‘世俗的,又是‘人类的,既是‘历时的,又是‘共时的”。她用了一个特定时代的故事,一种熟悉的婚恋题材,传递出了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经典作品集[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

[2]李德品.挣不脱的枷锁[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3]宋剑华.“金锁”未必是“金钱”[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4]陈琳.“吃”与“被吃”背后的女性生存本相[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

猜你喜欢
金锁记
“香港舞台剧女王”焦媛和她的《金锁记》
浅议《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悲剧性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文本外文化因素对《金锁记》翻译的影响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悲悯中的苍凉一一透过《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底色
《金锁记》改写改译的曲折历程及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