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价值

2016-08-01 21:23郑艳青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价值环境

摘 要:文学自古就承载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精神想象。各种文学纷繁复杂,要研究它的功能性,或者有用性,就必须先从文学的价值学原理出发,从其价值的根源开始,考察它在文学实践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价值的发挥程度。为考察生态文学的价值,本文主要从生态文学出现的原因及界定、价值内在构成、价值表现形式及价值的有限性等角度加以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学;价值;环境

作者简介:郑艳青(1990.5-),汉族,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2

人与自然的关系,古已有之,而生态文学就是重新审视和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由于生态文学兴起较晚,距今就三十余年,生态文学的研究也是从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开始的,到了90年代才逐渐成为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并迅速渗透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生态文学的兴起为现代性危机找到了出路,它给传统文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开阔视野,注入新鲜血液,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新型的视角与新型的价值体系。

一.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产生的原因及界定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产生都有其特定根源所在,生态文学的产生亦是如此,是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生态恶化,而这一最大根源就是人类自身。进入20世纪以来,生态危机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文学自古以来就担当着拯救济世的功用,是人类社会寻求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它与自然及社会有着更深刻、更广泛、更多样的关联和互动。面对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双重危机,在“生态危机”这样时代大背景下,中国的生态文学也应运而生,是一种迟到的生存醒悟,是在追求一种更加友好的生存方式。

所谓生态文学,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概念规定,众说纷纭,但是更多的人认为,只要是这些作品可以敏感的揭示出当今社会的生态危机,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加以批判,对导致现代危机的生态文明加以反省的作品,都是生态文学的显现,反映了人类从对自然的压迫、对大自然的反抗和征服,以及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的恶性循环中,彻底突围出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诉求在文学中的表达。同是,也是精神生态危机的表达。

但是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并没有形成一种潮流或者流派,顶多算是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们的尽力之作,从而对生态文学价值的研究更需尽心尽力。

二.价值的形成及内在构成

20世纪以来,价值问题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源于人类更渴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与行为方式的满足,也已经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在中国,关于价值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各理论界和学术界争先研究,并且日益进入哲学讨论的领域和文学的运用范畴中来。

(一)关于“价值”的论述

“价值”本身就是属于一种关系范畴,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是指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指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的某种效益关系,也就是说客体的某种属性与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关系。而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必然具有普遍的客观基础和表现形式,即主客体的关系。正如“感觉为物而同物发生关系,但物本身却是对自然和对人的一种对象性的、人的关系;反过来也是这样的。”[1]

一直以来人们似乎都认为,价值论的研究是一种深不可测、难能触碰的哲学,价值问题似乎也只有那些理论家和做学术的人,才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其实,价值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一切行为方式、思想追求、情感表达和意志坚守,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利益或者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而价值思维和价值取向的不同,都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价值随时随地都会存在其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需要考虑其实际意义与效用。在进行每一项工作时,前提总是在不断的权衡利弊,这说明价值是一个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切的词语。而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里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价值,主要是由文学作品的质量决定的,包含着思想、审美、核心价值理念等,其最为重要的是文学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即对人们有积极意义的价值。另一方面指向文学作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文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实用功利的层面,抑或者说物质价值方面,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追求。

三.当代生态文学价值的表现形式

目前,关于“生态文学”的价值论述,学术界大概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学主要是借助文学这种表达方式来描述存在的生态现象,启发生态意识,重点是“生态”这个目的,而非“文学”这个借助手段。除此之外,与人类的其它文学并无殊异,不可成为一种独立的话语体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能单纯地把生态文学理解为只是借助文学这种表达方式表达生态意识的文学,应该从整体意义上来看待,把生态文学视为一个有特定内涵和自我生命特征的亚系统来理解,不仅体现在生态意识,还包括人文精神、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

我认为生态文学的价值理论设置过于完美,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引导现实,却不可以代替现实社会的情况,生态文学的价值之维由浅层的反对人类中心向更深层的生态审美哲学转变,生态文学的价值观念也由一维的尊崇自然向多样的文化哲学思考转变。生态文学的诸多转变为价值系统的重建提供了新的精神、 思想资源。生态文学真正的价值维度应表现为它独特的生态审美精神。因此从三个生态价值、精神价值及现实关怀三个角度去分析生态文学的价值。

(一)认识价值

价值表现为人类主动地选择,而不同的人生观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不同认识,从而对自然环境会有不同的选择。如姜戎,在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十几年,打过狼群,掏过狼窝,养过狼崽,以《狼图腾》一书,轰动一时,本书主要论述了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内蒙古大草原插队的时候,与狼和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狼在这个民族,是人们敬畏的敌人,也是他们生生世世的朋友。但是,农耕文明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政策对草原生态文明的破坏,用武器杀害狼群,大面积开垦草原,致使几年后,草原荒漠化,鼠害横行。书中末尾,蒙古高原的沙尘天气影响了北京,浮尘漂洋过海,在日本和韩国的上空游荡。人类不仅失去了狼和草原,最主要的是失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这是《狼图腾》这部小说折射出的主题和作家深切呼唤。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被破坏,进而影响了整个生态文明的发展,没有了所谓的可持续性,没有了所谓的和谐共处,大自然无法造福人类,从而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人类才有可能在大自然的背景下求得生存。

(二)精神价值

生态文学倡导从地球生态系统中理解和构建人类精神,所描述和理解的精神是人类的新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是理性的诉求,也不仅仅是人的意识,它更是宇宙间一种形而上的真实存在,是自然的生命法则及意向,是人性中一向追求真善美的情感与希冀。因此,这样的精神书写绝不是狭窄的内心独语,或者本能欲望的表现,而是传达人类共生的生命诉求,表现宇宙整体生命律动的诗性世界。如杨志军的《藏獒》这部小说,那里的藏獒比人类更懂得珍惜情感,尊严与耻辱,忠诚与责任,凝聚着西北草原情怀、藏传佛教的神秘、人道作家的悲悯情怀。作家用人性化的笔触来描写“獒性”,其实也是用“獒性”呼唤人性意识。作者用藏獒启蒙人性,藏獒是一种高素质的灵魂所在,在其身上,集中体现了草原上的生灵们应该具备孤傲、勇武和忠诚、献身以及敢于忍受一切苦难的最高品质。

生态文学的精神价值,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去束缚人类的行为和思想,反而它更是一种鼓励,启示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和气度活在这个有点鱼龙混杂的世界。

(三)审美价值

这是一个纵欲狂欢的社会,灵魂堕落,物欲膨胀,物质和精力过剩,鳞次栉比的楼群,熙攘纷扰的市井,波涛汹涌的噪音,同样也深知,这是一个速记速忘的时代,有多少东西来不及拥有,就已经被遗忘,这是物质富有的象征,还是精神贫乏的标志?那么生态文学的出现,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呼唤生命意识。

而生态整体主义是个总体原则,人类社会发生大面积的生态灾难是工业化和现代科技的伴随物,现代生态问题往往是一国有难多国受灾,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因此人类更多的意识到生态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拯救人类的生存灵魂,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不把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中心,不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并不意味着生态文学藐视人类或者反人类,而是生态文学家意识到,生态恶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只有以生态整体观作为研究中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从而实现人类的现世利益和长远利益。

四.当代生态文学价值的有限性

很长时间以来,诸多的人把生态文学的价值无限扩展,认为生态文学应该重铸生态人文精神,应该重构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应该改善人性与提升人的灵魂弧度,甚至应该挽救整个人类社会,使其不遭受自然地报应,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学成了几乎成了一把尚方宝剑,认为只要从生态价值出发,人类很多的问题都能迅速的得到解决方法,然而生态文学的价值并不是万能的,可以适用一切的,它具有天然的有限性。好的生态文学作品可以传达出出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生态价值,但是不能夸大和太过于乐观。各种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多样化、迅速化,一定程度上比纸介传媒要有利的多,中国民众,了解生态文学,理解生态价值,更多的是从电视、网络上得知,很少去读生态文学作品。所以仅仅从生态小说传播的角度来看,生态文学的价值是有限的。再者来说,生态文学的趣味性远不及其它种类的小说,人类虽然意识到生态环境的恶化会有诸多问题,但是其长远意识与长远目光并没有如此深刻,故其生态文学的价值也不可发挥到淋漓尽致。而有些作品纵使考虑到了“生态”问题,但其思考也和现代生态意识没有有效地联系起来,如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在但是更多地被当作了一部反映时代变革的小说,而与如今谈到的生态文学价值无太大关联。

结语:

生态文学的出现,它不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的哗众取宠,也不是在大千世界中自娱自乐、“心闲弄笔”的笑料。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种阳春白雪的文学想象,它有旷世济国之功用,生态文学的作家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在长期的文化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其数量和质量都有迅速的发展,也是人类确实感受到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确实有待进一步提高,而生态文学的价值,是一种家园意识,是对人类社会生存的最后一节警钟,在帮助人们解决物质危机和精神危机方面有积极作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124页)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价值论》李德顺 著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新论》李运抟著[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朱光潜:《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J].《语文新圃》2003年第一期.

[4]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 2006年第5期.

[5]叶舒宪:《文学治疗的民族志—文学功能的现代遮蔽与后现代苏醒》[J].《百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

[6]王诺:《生态批评:渊源与发展》[J].《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7]李洁:《生态批评在中国:17年发展综述》[J].《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猜你喜欢
价值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