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

2016-08-04 22:13袁超
中州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中国特色

袁超

摘 要: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伦理学肩负着提供符合人类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道德价值规范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构建是现代中国伦理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伦理学是一门价值性与事实性、规范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科学。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要以“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实践的人”作为理论出发点;以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为基本定位;以伦理正义论为基本原则;以问题导向法、时空结构法为基本研究方法;以道德本质、道德现实、道德建构为重要研究核心。

关键词: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理论逻辑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7-0107-06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伦理学肩负着提供符合人类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道德价值规范和伦理价值系统的历史使命。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面对新时期层出不穷的社会道德问题,现有的中国伦理学解释力出现不足,甚至有时处于一种缺席或失语的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突破中国伦理学面临的“瓶颈”,需要我们对现有的伦理体系进行反思,根据社会发展实际确定中国特色伦理学的理论出发点、基本定位以及核心内容。

一、中国现有伦理学体系的理论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伦理学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我国现有的伦理学存在诸多不足,成为阻碍中国特色伦理学构建面临的重大“瓶颈”。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首先就要对中国现有伦理学体系进行反思。

1.现有伦理学体系的理论出发点有失偏颇

道德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长期以来被我们作为伦理学思考的出发点,这种致思方式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伦理学发展之初发挥了重要作用。将道德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作为伦理学思考的出发点,指出了道德既是作为意识形态又是作为上层建筑的特性,有力地解释了道德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但是,将道德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作为伦理学思考的出发点却忽视了道德的主体性特征。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如果被忽视了,道德的规范性虽然更为突出,但道德的主体性和引导性会被忽视。道德被当作是单纯的行为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其更多时候扮演的是一种维护角色,是人类对世界的把握方式,而道德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及其对社会所扮演的批判性角色却被忽视,其更多时候应当是人把握自身的特有方式这一特点亦被掩盖。伦理和道德在这一理论出发点之下变成了一种政治化、非人性的存在,道德与政治、法律的区别更是无从谈起,甚至于三者之间经常出现“角色混乱”。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必须要重视道德的主体性、表达其区别于政治和法律的特性,因为其理论出发点应当是“人”。

2.现有伦理学体系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有待调整

国内对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定位向来都有争论,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认为伦理学研究的是道德现象,因此它是道德哲学,是关于道德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有的认为伦理学研究的是善恶价值,因此它是“善恶价值论”;有的认为伦理学研究的是幸福生活,因此它是以幸福为目的的“价值学科”;也有的认为伦理学研究的是成人成圣,是“人学价值论”。①其实伦理学应当是一门价值性与事实性、规范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科学。伦理学首先是一门价值科学,其研究的是道德伦理的生成根源及其发展规律,并提供符合人类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道德价值规范和伦理价值系统。而道德价值规范和伦理价值系统都是基于人类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道德事实矛盾”和“伦理现实困境”而产生的,因此伦理学又具有事实性。规范性和应用性是伦理学的又一重要性质。伦理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让人认识到什么是道德,更为重要的是让人们知道遵循何种规范去践行道德。伦理学为人们所提供的道德价值原则和伦理价值规范用于指导人们实践,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实行某种道德规范。伦理学的规范性决定了其拥有应用性。“任何理论知识归根到底都有实践意义。”②伦理学具有应用性首先是因为其具备事实性,是与社会生活实践及社会道德实践紧密相连的,伦理学为人类生活提供的道德价值原则和伦理价值规范都是基于现实的必要,直接服务于社会现实。而伦理学的价值性与事实性、规范性与应用性又决定了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应当是一门历史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统一的学科,是普遍性与现实性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必须要尊重历史、依照现实、展望未来。

3.现有伦理学体系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亟待创新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核心,直接决定了中国伦理学未来的发展。就研究方法而言,我国现有伦理学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仍旧较为单一,缺乏符合实际的研究方法。目前部分学者对于伦理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套用传统的伦理学研究方法,或者是直接借用西方伦理学的研究方法,而忽视了这些方法是否与中国伦理学发展实际相适应。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道德问题,特别是新出现的道德现象,我们应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意识法来开展伦理学研究,推动伦理学服务于现实。同时,我们需要正确处理伦理与道德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正处于共时性与历时性结构交错的节点上,只有通过时空结构法,充分吸收传统伦理文化资源以及西方优秀价值理念,才能够推动伦理学的科学发展。研究方法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研究内容则是伦理学发展的核心所在。我国现有伦理学体系存在厚古薄今、厚西薄中、重梳理轻创新的共性问题,无论是对历史资料的考证还是对西方伦理思想的研究,部分学者更多的是注重梳理和翻译,而没有形成理论的创新和构建。同时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存在较大间隙。虽然理论联系实际是学界一直倡导的研究方法,但是在实际研究中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隔阂仍旧存在,“两张皮”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一些研究仅停留在对表象的描述,或者直接是一种“理论+应用”的拼盘式对接。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构建一定要以道德本质、道德现实以及道德建构为核心,把握“道德”这一核心,确定研究的基本范畴。

二、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理论出发点

中国特色伦理学的理论出发点应当是人。具体来说,应当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实践的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只有通过社会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存在。伦理学的存在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只有参与社会活动的人才能够实现自我合理性的存在。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是从其理论出发点开始展开逻辑思考的。长期以来,我们将道德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作为伦理学思考的出发点,将道德解释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③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没能充分表达道德不同于政治的特殊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的价值,将人当成道德的附属而存在。人似乎是为了道德而存在,而并非道德是为了人而存在,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也因此被忽视了。

1.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理论出发点是“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毫无疑问是为人服务的,人的现实存在是明确服务主体的前提条件。人的现实存在首先就是保证“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人”,人只有生存下来才能够去从事道德活动。人的生存又必须依靠实际活动,“从事实际活动”是保证人生存的基本手段。因此“现实的人”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物质条件是“现实的人”存在的必要条件。“现实的人”是道德主体确定的根本,人只有现实存在才能作为道德的主体。

2.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的人”

“人”具有群体性和社会性特征,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存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社会的个人并非是仅仅作为单个的个体而存在的,为了进行物质生产,个体之间必然会发生联系和关系。独立存在的个人与其他社会个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一方面具有独立性,个人的独立性使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同时又具有社会性,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成为一定的社会成员才能够得以存在。其具有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这样的“社会的人”是从事道德活动的重要主体,也是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起点。

3.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理论出发点是“实践的人”

“实践的人”是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最为重要的理论出发点,因为个人首先是“现实的人”,而后是“社会的人”,最后才是“实践的人”。“实践的人”是具有道德需要、追求全面发展的人。“现实的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也就意味着人的利益需要同样具有二重性:作为“个人存在”的人有着个人利益需要;而作为“社会存在”的人有着社会共同利益的需要。道德能够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发挥调节作用,道德需要也就成为人的本质需要。“实践的人”不仅具有道德需要,更追求全面发展,成为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真正人性的人。这是“实践的人”作为人的根本目的,“实践的人”将道德需要作为人的本质需要,其目的就是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道德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道德发展和完善了,才能保证人的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

将“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实践的人”作为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理论出发点是中国伦理学发展的需要,其判定了中国伦理学的发展要以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为基础,要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现实来规范人的行为;同时,更要注重从关注当代社会的道德问题出发,展现具有时代性的道德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学,伦理学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论反思,以此对当代社会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选择规范,为整个社会提供终极价值理想和评价尺度。

三、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重新定位

在多元文化思潮交错复杂的今天,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日益复杂化的伦理问题,中国伦理学似乎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特别是面对现代社会出现的诸多新的道德问题,伦理学被边缘化甚至处于一种缺席和不在场的状态,话语权也在逐步丧失。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已经不再需要伦理学的调节,恰恰相反,没有什么时候同当今社会一般需要伦理学,也没有哪一个现象能如同道德一般引发全社会的思考。然而中国现有的伦理学体系带有浓厚的计划体制色彩,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法很好地承担起调节社会道德生活的重任。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要对现有的伦理学体系进行反思,然后对其进行重新定位。

中国特色伦理学应当是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其相对应的就是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三个维度: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社会转型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现实,社会性状正处于由“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转变过程当中,更为关键的是,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性文化冲突给我们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情况——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并存。与西方国家相比较而言,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前现代性、现代性及后现代性三者并非按照循序渐进的模式进行转变的,我们目前的现实生活所面对的并非单一的前现代性、现代性或者后现代性,而是三者社会性状的交错。由此,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应当正视这一现实情况,从前现代性、现代性以及后现代性三个维度出发,体现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不仅仅是共时态的概括,更是历时态的透视,要努力做到普遍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1.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应当具有历史性

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历史性要求我们要充分吸收前现代性伦理资源的精髓,以社会发展历程为基础进行历时态的透视,特别是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充分表达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理念,体现出中国特色。任何一个时代的伦理道德都具有其对应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农业经济时代的伦理道德是与家庭关系、血缘关系、宗教影响以及政治权利密不可分的。虽然说这一时期所建立的伦理学体系已经不能与中国现实完全契合,但是我们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其中还有一部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道德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墨家的兼爱思想、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生态思想,这些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要充分吸收这些资源的精华,概括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观念和伦理价值为己所用,做到古为今用、西为中用,融合多方优势,打造中国特色。

2.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应当具有现实性

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现实性要求我们要充分研究现代伦理思想,结合现代伦理实践,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为大背景进行共时态的概括,反思现有伦理学体系存在的不足。中国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对现代性的关注尤为关键,现代社会转型对中国社会伦理生活带来的变化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观念都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模型是具有片面性的。契约伦理等理论都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原则基础上的,并且服务于等价交换活动,具有极强的操作层面的意义,但却由于过度工具化而缺乏生活层面、信仰层面的意义。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个立体的存在,生产、生活以及交往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现代性伦理体系由于过于注重操作层面的伦理模型,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诸多理念被工具化、功利化,最终导致其陷入片面化的泥淖。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构建要努力克服现代伦理模型的片面性,注重人们生活层面以及信仰层面伦理范型的构建。

3.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应当具有前瞻性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要对未来中国道德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难题进行科学的预判,做到体系具备前瞻性。当今中国之所以出现对“道德滑坡”“社会失范”现象的惊叹,就是因为现有的伦理学体系缺乏前瞻性,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人们的伦理思维方式无法与社会现实发展状况相适应。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要在进行共时态的概括和历时态的透视的基础上找到其中的普遍性,结合社会发展现实和发展趋势,做到普遍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并找出其中的发展规律,弘扬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伦理精神,对时代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评估,在坚持普遍意义的价值原则和伦理观念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动态地调整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后现代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信仰活动世俗化、生活内容片面化、需要结构平面化、精神需要边缘化、伦理尺度隐匿化”⑤。后现代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要充分考虑后现代社会的特征,保证伦理体系与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相适应。

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是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这其实也意味着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是普遍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从历史优秀伦理资源中吸收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理念,以中国社会发展现实为基础,对未来中国社会道德状况做出科学的预判,从而实现普遍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转变其实也是人们的伦理生活从操作层面的伦理范型与信仰层面的伦理范型的“原始合一—分离—历史统一”的转变过程。⑥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我们要牢牢把握操作层面的伦理范型与信仰层面的伦理范型的历史统一,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伦理思想和伦理文化,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现实,充分考虑后现代社会的特征。

四、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基本原则、研究方法和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建构应以伦理正义论为最基本原则;以问题导向法、时空结构法为基本研究方法;以道德本质、道德现实、道德建构为重要研究核心。

1.伦理正义论是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伦理学的存在离不开价值追求与价值选择,古今中外对于社会价值的核心的争论从未停止,义利之辨、福德之争成为伦理学发展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功利与责任、价值与义务等矛盾对立的概念也成为伦理学的核心所在。“义”与“利”是伦理学中相对的两极,“道义论”与“功利论”也一直都是针锋相对的,但其实就双方的实质内容而言,它们都是伦理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道义论”强调行为正当性优于善,行为善恶取决于动机;“功利论”强调个人行为道德判断的依据是行为的效果。表面上看,“道义论”(义)与“功利论”(利)两者是对立的存在,而实质上两者是彼此互补、相辅相成的存在。缺少道义维度的功利,其价值的合法性是不足的;而缺乏功利维度的道义原则,同样是无法立足的。⑦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构建应当超越“义利之辨”,摆脱“福德之争”,建立“义”与“利”相结合、“道义”与“功利”并重的伦理正义观,公平分配社会的权利和义务。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需求,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现实的要求。中国目前出现社会道德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种公平合理的伦理规范用以调节人们之间的权益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权利与责任的分配结构发生改变,人与人、阶层与阶层、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差别日益明显,权利——义务结构的变化使得社会分配结构调整、人们价值行为的规范成为中国伦理学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构建超越“义利之辨”,摆脱“福德之争”的伦理正义论是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2.问题意识法、时空结构法是中国特色伦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构建要以社会道德问题为导向,正确处理道德与伦理的关系,坚持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统一。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构建要坚持问题意识的研究方法,以社会道德问题为导向,从社会问题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问题就是道德矛盾、道德悖论、道德冲突等,这些都是存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同时也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进程当中。作为一门关于人之为人的学问,伦理学首要关注的就是人的问题,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同时也体现了“道义论”与“功利论”的融合与统一,体现了人之为人的伦理生活。伦理学的研究就是要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双重属性的现实矛盾关系为导向展开。

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正确处理伦理与道德的关系。道德与伦理关系的研究是伦理学体系构建的根本问题,更是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基础环节,以往的伦理与道德的同一化理解给理论界带来了诸多分歧和争论。结合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范式,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中“道德”应当是一种人之为人的根本之道,而“伦理”则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社会价值规范。⑧也就是说,“道德”是为人之道的根本宗旨,“伦理”则是实现道德价值的现实方式;“道德”是目的,“伦理”是手段。这就构成了伦理学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构建要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支撑起中国伦理学新的结构框架。

坚持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统一是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基本方法。坚持时空结构的研究方法,就是要实现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伦理学研究坚持历时性的方式就是要考虑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能够为现代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何种支撑,不同时期思想家的思想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实际道德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对现代伦理学的发展以及现实道德问题的解决有何借鉴意义。而共时性的研究方法则需要在现代伦理学体系构建过程中,不仅要吸收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伦理资源。市场经济首先从西方国家兴起,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正经历着共时性与历时性结构交错的节点上,我们必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资源,总结、吸取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

3.道德本质、道德实现、道德建构是中国特色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的构建更要深入研究道德本质、道德现实以及道德建构等问题,这是中国特色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道德本质的研究解决的是伦理学得以存在的合理性基础问题,要指出道德是什么,更要说明道德怎么样。道德是什么研究的是:道德是意识结构还是行为方式?是以何种方式、何种规律运行的?与法律等其他社会意识相比具有何种特殊性?这些都是现代伦理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道德怎么样的问题则是说明道德具有何种作用和功能,解决道德何以存在的问题。整体而言,道德具有认知、调节、激励以及批判功能。道德的认知功能为人们提供正确的道德选择;道德的调节功能合理解决人们之间的价值冲突;道德的激励功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道德的批判功能对不符合实际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行批判。

道德实现主要是道德如何发挥其功能问题的研究。随着道德生活的复杂化与立体化,道德实现的研究领域进一步得到拓展。对于道德的分类,从道德主体的基础上来看,有个人道德和国家道德之分;从社会活动领域上来看,有意识形态化道德和非意识形态化道德之分;从人与自然关系上来看,有技术伦理、网络伦理以及环境伦理之分。⑨而从道德实现形式来看,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是伦理学研究不可回避的课题。道德选择是道德主体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在多种道德可能性中进行抉择的过程;道德评价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过程。新时期中国伦理学研究中,后现代伦理的研究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焦点问题。

道德建构可以说是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研究的核心之核心问题。转型时期的中国需要何种伦理价值体系,包括了社会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计划体制下的共产主义道德、西方理性主义精神能为新时期中国伦理学构建提供何种借鉴,这种借鉴不是移植,而是把这种伦理意识根植于现实生活并建立相应的伦理意识;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市场经济时代构建社会精神共同体,如何为发展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提供必需的伦理基础和意义解释,这些问题都是当代中国道德构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是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

注释

①曾建平:《关于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②[苏联]伊·谢·康:《伦理学词典》,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71页。

③龚天平:《实践的人:中国当代伦理学的逻辑起点》,《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56页。

⑤[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5—50页。

⑥⑨宴辉:《论一种可能的伦理致思方式》,《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⑦余达淮、周晓桂:《新中国60年来伦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展望》,《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⑧崔秋锁:《伦理学创新发展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曾建平.关于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苏联]伊·谢·康.伦理学词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3]龚天平.实践的人:中国当代伦理学的逻辑起点[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美]查尔斯·L.坎墨.基督教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6][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7]宴辉.论一种可能的伦理致思方式[J].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8]余达淮,周晓桂.新中国60年来伦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展望[J].江苏社会科学,2009,(5).

[9]崔秋锁.伦理学创新发展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责任编辑:思 齐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thics has to provide ethical value norms for the demand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ethics discipline is a major issue facing the modern Chinese ethics development. Ethics is dealing with the moral matters both in dimensions of value and fact. We always take use of ethical theories to regulate our individual behaviors and social life. Chinese ethics discipline must be rooted in our morality history, reflect our current moral life and enlighten the way to the future; and take its historical, realistic and forward-looking nature as the basic position; the ethical justice theory as the basic principle; the problem oriented method, spatial structure as the basic research methods; and moral essence, moral reality, moral construction as important research core.

Key words: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thics discipline; theoretical logic.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浅谈供给侧改革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