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生计可视化分析

2016-08-09 05:56应蓉蓉
生态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旅游

苏 飞,应蓉蓉,杨 欣,郭 文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杭州  310018



旅游与生计可视化分析

苏飞*,应蓉蓉,杨欣,郭文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杭州 310018

摘要: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的生计具有重要影响,旅游与生计研究业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以Web of science核心库中1994—2016年间收录相关主题的文献为基础,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和Carrot2对旅游与生计研究的前沿热点、知识基础和合作网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旅游与生计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管理和地理等学科领域;“乡村旅游”、“保护区旅游”、“文化旅游”、“海洋旅游”等是旅游与生计研究的热点议题;旅游与生计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保护区管治”、“成本效益分析”、“乡村旅游”、“乡村发展”等研究领域。

关键词:旅游;可持续生计;研究热点;知识基础;可视化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乡村社区依托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对当地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促进乡村居民生计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从可持续生计视角探究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产生的影响,降低农户生计脆弱性,促进乡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8月,世界旅游组织(UNWTO)“旅游扶贫”世界首脑会议在约翰内斯堡举行,会议强调旅游业是有效减贫的重要途径,并推出可持续旅游消除贫困计划,旅游业减贫的功能重新得到审视。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旅游发展在减贫中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国内外学者从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人口学等视角对旅游与生计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国外学者如Nyaupane G P等以尼泊尔(Chitwan)国家公园为例,探讨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民生和开发旅游之间的关系[2]。Zinda J A等认为旅游业可取代或补充资源的利用活动取决于家庭如何分配的各种资产[3]。Mbaiwa J E则认为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突然的变化和现代化可能会增加民生不安全因素[4]。鉴于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文化维度研究不足,Tao T C H从文化角度探讨了旅游与生计的关系[5]。国内学者孙九霞等研究了雨崩村居民生计方式变迁对民族旅游村寨自然环境的影响[6]。喻忠磊等以秦岭金丝峡景区为例,探讨了乡村农户适应旅游发展的模式及影响机制[7]。李鑫等以陕南金丝峡乡村旅游地为例,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转型及能源消费模式产生的影响[8]。王新歌和席建超以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为例,研究了旅游城镇化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计转型[9]。但已有研究尚缺乏对旅游与生计研究领域知识演化的历程与趋势的系统分析。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结合引文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与方法,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生成研究文献的引证景观,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研究领域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10]。因此,本文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和Carrot2,绘制旅游与生计研究的知识图谱,厘清旅游与生计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知识基础、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主要学者与知识网络结构,以期为旅游与生计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是科学文献中识别及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向的一种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能够很好地揭示特定知识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开发,其基本原理是分析信息知识单位(科学文献、科学家、关键词等)的相似性及测度[10]。CiteSpace依靠其强大的分析能力,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旅游管理、安全科学等60多个领域。

Carrot2 是基于 Java 开发的开源聚类搜索系统,主要用于对搜索结果进行聚类,并通过树形或环形的分类图进行显示。Carrot2 采用的聚类算法主要有Lingo(基于奇异值分解的索引结果聚类)算法和STC(Suffix Tree Clustering)后缀树聚类算法[11]。

Web of science(WOS)是基于Web开发的大型综合性、多学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了9000多种高质量的期刊。鉴于WOS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广泛性和权威性,以WOS核心库为数据源,以“主题=(tourism) AND 主题=(livelihood*)”为检索条件,检索时间段为1994—2016年,文献语言为英语,文献类型为研究论文和综述(Article 和 Review),检索时间为2016年5月1日。文献信息包括作者、标题、来源出版物、摘要和引用的参考文献。通过文献梳理及数据标准化处理,剔除和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除去相同文献,最终得到334篇旅游与生计研究文献记录样本。

图1 旅游与生计研究文献被引频次Fig.1 Time diagram of tourism and livelihood domain literature citations

学科类型Disciplines文献比例Proportion/%学科类型Disciplines文献比例Proportion/%EnvironmentalSciences&Ecology46.707PublicAdministration9.581SocialSciencesOtherTopics19.76Geography8.982

由图1可知,国际旅游与生计研究相关文献被引频次不断增长,表明旅游与生计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2009年开始出现爆发性增长,2014—2015年增长较为平缓,但被引频次也都维持在高位。从研究学科来看(表1),旅游与生计研究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目前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Environmental Sciences & Ecology,46.707%)领域。此外,还涉及社会科学、公共管理和地理学等研究领域。

Dual-map overlays可以揭示各学科文献的分布、引文轨迹、期刊间的联系等,其全图(图2)分为左右两个子图,左边图为施引文献的期刊,右侧为被引文献中的期刊,按照期刊间学科相似度将其进行聚类,两图之间的连线由左向右,并以不同颜色区分[12]。从图2和表2可以看出,旅游与生计研究领域中的施引文献的发表期刊主要集中在3个区域:曲线A的生态-地球-海洋,曲线B的经济-政治,曲线C的心理-教育-健康。其中A引用曲线和B引用曲线都主要指向植物-生态-动物和经济-政治两个区域,而C引用曲线主要指向经济-政治。这表明经济-政治领域的知识对旅游和生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2 双图叠加分析Fig.2 Dual-map overlay (the left clusters represent citing domains while the right ones are cited domains)

代码Number施引文献领域Citingdomain被引文献领域CiteddomainA1A2Ecology,Earth,MarinePlant,Ecology,ZoologyEconomics,Economic,PoliticalB1B2Economics,Economic,PoliticalPlant,Ecology,ZoologyEconomics,Economic,PoliticalC1Psychology,Education,HealthEconomics,Economic,Political

2旅游与生计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

2.1旅游与生计研究热点分析

Web of science 记录格式新增加了字段U1、U2,即U1: 近180天内,全文的访问次数,或保存该记录的次数。U2: 2013年2月1日至今的全文的访问次数,或保存该记录的次数。利用Web of science的U1、U2字段可以筛选出近期受学者关注的热门文献,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提炼出前沿热点。

由图3和图4 可以看出,180天内和自2013年被访问次数较高的文献有很大的重叠性,其中增长速度较

图3 180天内访问次数Fig.3 Top 50 by usage in past 180 days

图4 自2013年访问次数Fig.4 Top 50 by usage since 2013

快的是Biggs D和Mbaiwa J E。Biggs D等探讨了脆弱的旅游行业在全球保护和互相依赖中面对灾难的弹性,以泰国普吉岛礁石旅游为例,将生态和社会弹性的概念延续到企业弹性,同时解释为什么企业弹性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对可持续性旅游管理是最重要的[13]。Mbaiwa J E等研究了博茨瓦纳地区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CBNRM)项目,为实现生物多样性和当地农村发展必须放弃传统生计活动(打猎、采集、畜牧和种植业)而通过自然资源管理参与旅游业的发展[14]。Lapeyre R评估了纳米比亚农村地区基于社区的旅游企业(CBTEs)对当地居民扶贫的潜在贡献。在职学习、非政府组织广泛的支持和捐助能够增强农村社会未来的经济机遇,但是这种社区旅游企业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15]。Lapere R分析了纳米比亚乡村地区旅游社区-公共组织-私营伙伴关系对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对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贡献[16]。

表3 旅游与生计研究的热点文献

2.2旅游与生计研究前沿分析

旅游与生计研究的相关文献迅速增长,我们采用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工具揭示其新近发展,使用Carrot2软件对旅游与生计研究文献形成Foam Tree Visualization 可视化结果(图5)。sustainable tourism,rural livelihoods,tourism development,economy等是基于web search 分析得出的聚类词汇。此外,使用WOS数据库分析得出的聚类词汇分别为rural tourism,tourism product,cultural tourism,prodected area tourism。相较于web search 分析,WOS数据库分析得出的聚类更加细化、具体化,主要集中在不同旅游资源地区其旅游与生计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乡村旅游、保护区旅游、文化旅游和海洋旅游。

图5 旅游与生计研究主题Fig.5 Foam tree visualizations of search results on tourism and livelihood domain with Carrot2

(1)乡村旅游人们普遍认为农业用地的旅游吸引力和其他公共利益方面可以用作休闲和旅游活动为农村地区发展提供经济来源。Pouta E用两种方法来考虑农业景观是否适合作为娱乐(一日游)和乡村旅游(过夜旅行)的目的地[17]。而León Y M对旅游扶贫政策的影响和旅游业引起的人口流离失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8]。

(2)保护区旅游以生态旅游为代表的保护区旅游旨在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兼顾自然与社区的利益,常常作为缓解保护区与社区居民生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重要途径,以促进当地社区发展。由于保护区往往地处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通常认为旅游发展将会带给当地居民切实的经济利益,能够促进当地居民实现脱贫。为确保野生动物和自然旅游资源收入惠及当地社区需求,Nepal S K基于CAMPFIRE(公共区域管理方案本土资源)和ACAP(安纳布尔纳保护区项目),分析了保护区旅游业对当地生计影响、旅游业的依赖性质,以及保护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机遇[19]。Soto B研究认为引进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业作为多元化社区收入的一种手段,通过基于社区的旅游收入可以鼓励社区采用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市场经济来替代传统的生计手段[20]。Gurung D B通过研究不丹保护区发现农民们热衷于占用生态旅游资金增加他们的牲畜群,这将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导致土地退化。此外,来自生态旅游的收入也可能导致偏远地区的社会不平等[21]。

(3)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旅游目的地地区生计多样化的有效工具。Mbaiwa J E研究奥卡万戈三角洲的Gcwihaba洞穴和赛赛村,制定针对文化旅游和农村生计在旅游目的地的政策和战略[22]。Schiller A研究跟踪印尼婆罗洲“Pampang文化村”的发展,并探讨旅游业对当地居民生计的初期影响,认为争夺客源可能对土著居民是否能在快速社会转型期中保持自己共同的身份产生不利影响[23]。

(4)海洋旅游在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外流少的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往往是作为经济和社会再生的替代发展战略。旅游业发展需要以地方管理为基础,旅游开发能缓解保护与发展的冲突,以及提高社区参与度。在海洋保护区(MPA)方面,Wu C C评估了旅游业发展的社会角色和能力建设的需求之间的感知,通过进行社会生态系统(SES)分析,使旅游业的发展适应、满足当地居民多样化的需求[24]。此外,在菲利宾有超过一百万的小规模渔民依靠珊瑚礁渔业维持生计,过度捕捞和破坏性捕捞摧毁了许多礁区。White A T研究了菲利宾岛海洋保护区项目的珊瑚礁破坏的损失和珊瑚礁管理收益。结果发现小规模旅游收入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成本,珊瑚礁也作为吸引本地和国际游客的一大亮点[25]。

2.3旅游与生计研究知识基础

图6 文献共被引图谱Fig.6 Document co-citation network

文献共被引分析通过描述文献间存在的共被引关系,可以对现有研究的知识基础进行分析[10]。由图6和表4可得到被引频次最高的5篇文献,其侧重点各不相同:Tao T C H以中国台湾原住民社区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与其它生计战略之间的联系,认为对于边缘乡村社区而言旅游是补充而不是取代原有的生计方式[5]。Mbaiwa J E 2010年发表的文章也是上文热点分析中受关注程度较高的文献,其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管理(CBNRM)项目在博茨瓦纳地区的发展情况[14]。Kiss A评价多个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CBET)案例,认为CBET项目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比其他方案更加可持续和高效[26]。Kruger O研究各大洲的生态旅游案例,发现相较而言在南美和亚洲的岛屿和山区栖息地其可持续较差,旗舰物种种类和当地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预测指标[27]。Honey M对世界各地的生态旅游项目进行概述,根据访谈以及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生态旅游研究,提出了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标准[28]。

表4 旅游与生计研究高被引文献

图7 文献共被引聚类时间线视图Fig.7 Timeline of co-citation clusters. Major clusters are labeled on the right. Landmark articles are labeled

聚类ID规模Size轮廓值Silhouette聚类标签(TFIDF法)Label(TFIDF)聚类标签(LLR法)Label(LLR)聚类标签(MI法)Label(MI)年份Mean(CiteeYear)0500.919NorthernAndamancoastgovernanceneed20081400.910benefitcostruralregion20082381meanendindigenouspeople19933350.808naturalsystemtheoryecosystemserviceprovision20074340.961ruraltourismruraltourismruralregion20095320.905BotswanaBotswanamodernpredator20046311economiclosseseconomiclossesIndonesia19957311pursuitpursuitecotourism19928291coalminingcoalmininglocalresponse19999280.911NepalAnnapurnaconservationareareachingtourism-leddevelop-mentmarinereserve2004

由图7可以看出,旅游与生计相关研究文献在2000年以后显著增长,主要集中在聚类#0 governance,聚类#1 cost,聚类#3 theory,聚类#4 rural tourism,聚类#5 Botswana,聚类#9 reaching tourism-led development。由表5可知,最大的聚类#0 governance,其规模为50,Silhouette值为0.919,依据TFIDF算法的标签是Northern Andaman coast,LLR算法的标签是governance,MI算法的标签是need。此外,最新的主要聚类是聚类#4,其规模为34,Silhouette值为0.961,依据TFIDF算法的标签是rural tourism,LLR算法的标签是rural tourism,MI算法的标签是rural region。

表6列出了聚类#0中被引频次最高的6篇文献,主要关注保护区管治。表7列出了最具代表性的3篇文献,气候变化背景下安达曼海岸社区正在面临一系列的特别旅游和农业相关的新机会,Bennett N J等对这些复杂的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估[29]。Bennett N J和Dearden P探讨了社区民生资源(资产)MPA影响的感知和成果以及MPA的治理和管理[30]。Truong V D等通过解释经历贫穷的人们对贫穷的看法,建立更有意义的方法来通过旅游成功脱贫[31]。

表6 聚类#0中高频次被引文献

表7 聚类#0中高覆盖率文献

表8列出了聚类#4中被引频次最高的6篇文献,主要是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表9列出了最具代表性的4篇文献,生态旅游对社区保护带来益处的质疑一直存在,Hunt C A等以哥斯达黎加得奥萨半岛为研究对象,证明生态旅游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32]。Kieffer M和Burgos A认为要基于身份、地域、土地覆盖事先对目标乡村旅游地区进行多尺度空间评估[33]。Tolkach D和King B使用多级定性研究方法探讨了利益相关者对未来全国社区旅游网络的形态和结构的看法[34]。Biddulph R研究柬埔寨的旅游产业对其农村腹地的影响。其中包括劳动力转移、村民适应能力和社交网络的影响[35]。

表8 聚类#4中高频次被引文献

表9 聚类#4中高覆盖率文章

2.4旅游与生计研究合作网络分析

图8 文献作者合作图谱Fig.8 Co-authorship network

图9 研究机构共现图谱Fig.9 Network of co-authors′ institutions

研究人员及其研究网络关系是学科领域研究的主要核心之一,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挖掘联系密切的合作作者群。由图8可知,共有509名研究人员参与旅游与生计相关主题的研究,但是图中的节点大多数处于分散状态,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合作网络。Mbaiwa J E来自博茨瓦纳大学,其主要从事定性社会研究,专注于旅游开发、生态旅游、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CBNRM)、农户生计、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Wall G来自滑铁卢大学主要从事旅游发展、生计能力构建、气候变化等领域。Nepal S K来自圣卡塔琳娜州联邦大学,其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监测、适应性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研究。

从机构合作图谱(图9)中可以看出,当前旅游与生计主要研究机构有303个,其中机构合作网络的核心已经形成,以Mbaiwa J E所在的博茨瓦纳大学为核心的研究网络几乎揽括了排名靠前的所有研究机构。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旅游生计研究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者加入。其中研究力量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分别为:博茨瓦纳大学、滑卢铁大学、德克萨农工大学、约翰内斯堡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麦吉尔大学、奥卢大学、开普敦大学、詹姆士库克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

3结论

本研究选自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中收录主题为“tourism livelihood”的研究文献,借助WOS数据库中自带的文献数据分析功能和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对国际旅游与生计研究概况及发展脉络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国际旅游与生计研究相关文献被引频次不断增长,旅游与生计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环境科学与生态是旅游与生计研究最为重要的研究学科,旅游与生计研究主要涉及植物-生态-动物和经济-政治研究领域。

(2) Web of science的U1、U2字段分析表明,以Biggs D的“The resilience of formal and informal tourism enterprises to disasters: Reef tourism in Phuket, Thailand”为代表的8篇文献是近期比较受关注的文献,也是旅游与生计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旅游与生计研究演进的过程中Tao T C H 的“Tourism as a sustainable livelihood strategy”等5篇文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Mbaiwa J E, Wall G, Nepal S K等作者及其代表作对旅游与生计相关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通过文献聚类发现乡村旅游、保护区旅游、文化旅游、海洋旅游是其研究的热点议题,其知识基础主要涉及保护区管治、成本效益分析、乡村旅游、乡村发展等研究领域。

(3) 通过合作网络分析发现,旅游与生计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网络较为分散,但是以博茨瓦纳大学为核心的机构合作网络已经形成,而且集中效应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hen F J, Hughey K F D, Simmons D G. Connecting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 and tourism: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15 (1):19-31.

[2]Nyaupane G P, Poudel S. Linkages among biodiversity, livelihood, and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38(4): 1344-1366.

[3]Zinda J A, Yang J, Xue X, Cheng H. Varying impacts of tourism participation on natural resource use in commun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Human Ecology, 2014, 42(5): 739-751.

[4]Mbaiwa J E. Changes on traditional livelihood activities and lifestyles caused by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Okavango Delta, Botswana.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5): 1050-1060.

[5]Tao T C H. Tourism as a livelihood strategy in indigenous communities: Case studies from Taiwan. Tourism Management, 2009, 30(1):90-98.

[6]孙九霞, 刘相军. 生计方式变迁对民族旅游村寨自然环境的影响——以雨崩村为例.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7(3): 78-85.

[7]喻忠磊, 杨新军, 杨涛. 乡村农户适应旅游发展的模式及影响机制——以秦岭金丝峡景区为例. 地理学报, 2013, 68(8): 1143-1156.

[8]李鑫, 杨新军, 陈佳, 吴文恒. 基于农户生计的乡村能源消费模式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3): 384-395.

[9]王新歌, 席建超. 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当地居民生计转型研究. 资源科学, 2015, 37(12): 2404-2413.

[10]李杰, 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11]Osiski S, Weiss D. Carrot2 User and Developer Manual, Version3.5.0, 2010-11-03, http://download.carrot2.org/head/ manual/index.html.

[12]Chen C, Dubin R, Kim M C. Emerging trends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A scietometric update (2000-2014). Expert Opinion on Biological Therapy, 2014, 14(9): 1295-1317.

[13]Biggs D, Hall C M, Stoeckl N. The resilience of formal and informal tourism enterprises to disasters: Reef tourism in Phuket, Thailand.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2, 20(5): 645-665.

[14]Mbaiwa J E, Stronza A L. The effe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rural livelihoods in the Okavango Delta, Botswana.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0, 18(5): 635-656.

[15]Lapeyre R. Community-based tourism as a sustainable solution to maximize impacts locally? The Tsiseb Conservancy case, Namibia. Development Southern Africa, 2010, 27(5): 757-772.

[16]Lapeyre R. The Grootberg lodge partnership in Namibia: Toward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mpowerment for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1, 14(3): 221-234.

[17]Pouta E, Ovaskainen V. Assessing the recreational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land in Finland. Agricultural and Food Science, 2008, 15(4): 375-387.

[18]León Y M.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rural livelihoods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s coastal area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7, 43(2): 340-359.

[19]Nepal S K. Sustainable tourism, protected areas and livelihood needs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 1997, 4(2): 123-135.

[20]Soto B, Munthali S M, Breen C. Perceptions of the forestry and wildlife policy by the local communities living in the Maputo Elephant Reserve, Mozambique.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2001, 10(10): 1723-1738.

[21]Gurung D B, Seeland K. Ecotourism benefits and livelihood improv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nature conservation areas of Bhut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1, 19(5): 348-358.

[22]Mbaiwa J E, Sakuze L K. Cultural tourism and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 Gcwihaba Caves and XaiXai village in the Okavango Delta, Botswana.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2009, 7(1): 61-75.

[23]Schiller A. Pampang culture village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 East Kalimantan, Indonesian Borneo. Human Organization, 2001, 60(4): 414-422.

[24]Wu C C, Tsai H M. Capacity building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 nested social-ecological system—A case study of the South Penghu Archipelago Marine National Park, Taiwan.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16, 123: 66-73.

[25]White A T, Vogt H P, Arin T. Philippine coral reefs under threat: The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reef destruction.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00, 40(7): 598-605.

[26]Kiss A. Is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a good use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funds?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04, 19(5): 232-237.

[27]Kruger O. The role of ecotourism in conservation: Panacea or Pandora’s Box?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2005, 14(3): 579-600.

[28]Honey M. Eco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o owns paradise? (Second Edition) London: Island Press, 2008.

[29]Bennett N J, Dearden P, Murray G, Kadfak A. The capacity to adapt?: Communities in a changing climate,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on the Northern Andaman coast of Thailand. Ecology and Society 19(2): 5. http://dx.doi.org/10.5751/ES-06315-190205

[30]Bennett N J, Dearden P. Why local people do not support conservation: Community perceptions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 livelihood impacts,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in Thailand. Marine Policy, 2014, 44:107-116.

[31]Truong V D, Hall C M, Garry T. Tourism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poor people in Sapa, Vietnam.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4, 22(7): 1071-1089.

[32]Hunt C A, Durham W H, Driscoll L, Honey M. Can ecotourism deliver real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 study of the Osa Peninsula, Costa Rica.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5, 23(3):339-357.

[33]Kieffer M, Burgos A. Productive identities and community conditions for rural tourism in Mexican tropical drylands. Tourism Geographies, 2015, 17(4): 561-585.

[34]Tolkach D, King B. Strengthening Community-Based Tourism in a new resource-based island nation: Why and how?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8: 386-398.

[35]Biddulph R. Limits to mass tourism's effects in rural peripheri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5, 50:98-112.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6NDJC185Y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176);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项目(2015YB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GL07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YJCZH022)

收稿日期:2016- 05- 15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suf910@163.com

DOI:10.5846/stxb201605150934

苏飞,应蓉蓉,杨欣,郭文.旅游与生计可视化分析.生态学报,2016,36(12):3824- 3833.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旅游
旅游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