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王国对郡县的扩建——吐鲁番地名研究之三

2016-08-10 09:28陈国灿
吐鲁番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昌延寿南平

陈国灿



高昌王国对郡县的扩建——吐鲁番地名研究之三

陈国灿

摘要高昌王国时期,吐鲁番地区的郡县地名有了很大的发展。阚、张、马朝时,基本承袭沮渠大凉建制而略有调整,形成为一都一郡六县规模。麴朝初期在麴嘉、麴光父子统治三十年的时间里,又新增了六个县的建制。至麹坚执政的章和年间,发展成为一都三郡十五县,同时还设置了三个军府。麹宝茂执政的建昌年以后至麹文泰延寿末年,达到一都三府四郡十八县。

关键词高昌王国郡县地名高昌军府

高昌王国是指公元460年阚伯周推翻大凉统治,被柔然立为王开始,阚氏统治二十八年,488年由高车扶植张孟明为王所替代,496年张氏被杀,更立马儒为王,500年高昌国人因不满马儒内迁政策,杀马儒而拥儒之右长史麴嘉为王,开始了麴氏对高昌长达140年的统治,在这140年统治期内,高昌王国的地名有了很大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阚、张、马朝及麴朝初期的郡县

《阙氏高昌永康九年、十年(474、475)送使出人、出马条记文书》*荣新江、李肖、孟宪实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上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163页。中所列高昌、田地、高宁、白艻、横截、威神诸地名看,阚氏王朝基本上是对大凉行政建制的继承,此帐历既列有盆地东部的六城名,也列有盆地西部的万度、其养、乾养、柳婆、摩诃演、阿虎、喙进等地名,是阚氏朝高昌全国性的计口出马送使帐历。但未见交河、酒泉二城名,反映出阚氏政权统治者在行政建制上局部调整的倾向性。

阚氏政权是通过对沮渠大凉政权进行流血斗争而建立的,故对敌对势力据点的行政建制很敏感,酒泉县曾是诛杀沮渠势力的焦点地区,甘露元年(460)三月 “上旬汉人及杂类,被诛向二百人”*甘露元年《譬喻经·出地狱品》题记,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第76页。,城内各族百姓,为了避祸,也会四处亡散,故阚氏立国后撤消了沮渠的酒泉县建制。交河曾是车师国之都,阚氏为防止其地方势力重新坐大,对其郡制也降为县而加以限制。因此,在阚氏朝的文书中,既不见酒泉县,也不见有交河郡,基本上维持一都(高昌)一郡(田地)六县(高宁、白艻、横截、威神、交河、盐城)的状态。

其后张孟明、马儒掌权时间短,且局势不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对地方行政建制不可能有所作为。

麴嘉立为高昌王后,在麴嘉、麴光父子两朝经营的三十年里(公元500-530年),社会统治秩序渐趋稳定,对地方行政建制有所发展。吐鲁番阿斯塔那48号墓出有五件缺纪年的官府丁输文书,其中有二件属诸城“丁输木薪额”文书,均残缺不全,经过排比考订,可以补全成一件能反映全国地方行政建制的完整文书*陈国灿:《对高昌国诸城“丁输木薪额”文书的研究—兼论高昌国早期的诸城分布》,《吐鲁番学研究》2015年第1期。,现将增补后的文字转录如下:

1(白艻)伍拾捌人,出薪贰拾玖车。高宁壹佰肆人,出薪

2(伍)拾贰车。横截肆拾人,出薪贰拾车。威神肆拾肆人,

3出薪贰拾贰车。临川贰拾肆人,出薪拾贰车。永昌

4捌拾人,出薪肆拾(车,宁戎叁拾玖人,出薪拾玖车半)。

5交何叁拾捌人,出(薪拾玖车。永安伍拾伍人,出薪贰)

6拾柒车半。安乐陆拾伍人,出薪叁拾叁车。洿林贰

7拾捌人,出薪拾肆车。盐城柒拾伍人,(出)薪叁拾柒(车半)。

8都合得丁木薪叁伯贰拾伍车半

丁输木薪额文书中所列的城名,即白艻、高宁、横截、威神、临川、永昌、宁戎、交河、永安、安乐、洿林、盐城等十二城中,未列都城“高昌”及郡城“田地”,同时也不列王国新统治不久的万度、乾养、柳婆、喙进等地名,由此看此十二城应是王国从东到西全境有置县建制的城名。

高昌王国的行政建制有郡有县,但郡、县互不统属*高昌国的郡县互不统属直到延寿末年都是如此,如阿斯塔那519号墓所出《高昌延寿十七年(640)屯田下交河郡、南平郡及永安等县符为遣麹文玉等勘青苗事》,将交河、南平二郡与永安、安乐、洿林等七县并列下达勅令,要求“符到奉行”。荒川正晴在《麹氏高昌國における郡县制の性格をめぐつて—主どしてトウルフアン出土资料による》一文中也认为“郡县互不统属”,《史学杂志》第95编第3号,1986年,第64页。。县一旦升格为郡后,原县名就不存在了*在已出土的墓表中,唯有《高昌延昌十三年(573)唐忠贤妻高氏墓表》载有“为交河县小门散望将”,见于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巴蜀书社,2003年,第118页。交河县小门,语意不通,只有交河城小门,才语意通顺。本表不见图版,故疑其“县”字,为“城”字之误,墓表中常称“镇西府散望将”,如《延昌十二年张阿□墓表》,《延昌十五年张买得墓表》等,未见县有散望将者。又《建昌六年(560)麹惇墓表》中有“□武城县,出为横截县令”,这是指横截县尚未升为郡时事。,一切均以郡名出现。本件未列“田地”而列有“交河”,是由于本件写于田地已属郡级,而交河撤郡为县后尚未恢复郡制之时。在吐鲁番出土文献中,高昌王国最早见有“交河郡”记载者,是哈拉和卓89号墓所出《高昌章和十一年(541)都官下交河郡司马主者符为检校失奴事》*《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128页。,证实章和年间交河又重行建郡,同出的还有《高昌章和十一年(541)都官下柳婆、无半、盐城、始昌四县司马主者符为检校失奴事》*《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第128页。,柳婆、无半、盐城、始昌在章和十一年以前均已为县,理应都有丁输薪额,但只列盐城却未列柳婆、无半、始昌,这暗示出此丁输薪木额帐,是在章和十一年以前柳婆、无半、始昌尚未立为县时的文书。又据《高昌章和七年(537)张文智及夫人马氏、鞏氏墓表》,张文智曾“初除横截郡录事参军、司马”*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上),巴蜀书社,2003年,第18页。,从“初除”一词推测横截是章和七年升为郡制的,而本“诸城丁输木薪额文书”却载有交河、横截县名,证明本文书应在章和初年,至迟也是章和七年(537)以前数年的文书,所反映的十二城当是高昌王国初期麴嘉、麴光父子两朝的县制设置。

由此看,高昌王国在进入麹朝后,对地方行政建制作了扩大,在原阚氏朝一都(高昌)一郡(田地)六县(高宁、白艻、横截、威神、交河、盐城)基础上,又新建置了六个县,即临川、永昌、宁戎、永安、安乐、洿林。如此,就变成了一都一郡十二县。不过,此十二县的体制维持的时间不长,在麹坚执政的章和年间,地方行政建制有了新的扩大。

二、麴朝章和年间郡、县的新发展及府制的确立

在麹坚执政的章和十八年(公元531-548年)中,除已有田地郡外,还恢复了交河郡,将横截县也升级为郡制,除前列《高昌章和十一年(541)都官下交河郡司马主者符为检校失奴事》和《高昌章和七年(537)张文智及夫人马氏、鞏氏墓表》证实外,还见于《高昌章和十八年(548)氾灵岳墓表》,表文载“田地郡虎牙将军,内干将,转交河郡宣威将军。”*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上),第40页。表明章和年间,已有了三个郡的建置。

章和年间,还新出现了一些县名,在《高昌章和十一年(541)都官下柳婆、无半、盐城、始昌四县司马主者符为检校失奴事》中,新出现了柳婆县、无半县、始昌县。《梁书·高昌国传》在记载高昌国“置四十六镇”(实为十六镇之误)*《周书》卷 50《高昌国传》载;“国内总有城一十六”。可证“四十六镇”为十六镇之误。故冯承钧先生在《高昌城镇与唐代蒲昌》中认为“《梁书》‘四字疑衍’”,(氏著《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辑》第85页)。钱伯泉氏《高昌国郡县城镇的建置及其地望考实》也据此作过纠正。见《新疆大学学报》1988年2月号第35页。时,列举了“交河、田地、高宁、临川、横截、柳婆、洿林、新兴、由宁、始昌、笃进、白力等,皆其镇名。”*《梁书》卷54《西北诸戎·高昌国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811页。这应是“大同中,子坚遣使”于梁时报告的情况,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为高昌章和五年,所云大同中,应是章和十一年(公元541年)前后的情况,所列诸城镇名单中,又新见有新兴、笃进。如此则章和年间新增了五县,此五县基本上是对盆地西部原车师诸城的建县定位。

柳婆县,在出土文献中,仅见于阚氏朝永康九、十年(474、475)送使文书和章和十一年(541)符文,其后再不见此名,荣新江认为后来改名南平县*荣新江:《吐鲁番新出送使文书与阙氏高昌王国的郡县城镇》,《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35页。,其推断合理。据《唐神龙三年(707)正月西州高昌县开觉等寺手实》载某寺多段永业田均在“城西六十里南平城”*荣新江、李肖、孟宪实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上),第53页。,黄文弼认为:在“今雅尔湖(交河城)东南七十里让布工商(即勒木丕)”,应是南平城故址所在*黄文弼:《高昌疆域郡城考》,氏著《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9页。,2014年10月,我们前往勒木丕实地考察,看到古城现尚遗存有西墙、南墙残垣数段,高达4-5米。

始昌县,此县名在出土文献中,最早见于《高昌章和十一年(541)都官下柳婆、无半、盐城、始昌四县司马主者符为检校失奴事》,“始昌”与“其养”发音相近,且声母相同,应是对车师时其养(或作乾养)的改名建县,当始昌一名出现后,再也不见其养或乾养了,直至高昌王国末年。《通典·边防典》车师条载,唐克高昌国后,以“始昌城为天山县”*《通典》卷191《边防七·车师条》,中华书局,1988年,第5205页。,《元和郡县图志》称:“天山县,东至州一百五十里。”*《元和郡县图志》卷40西州天山县条,中华书局,1983年,第1032页。可见天山是唐在盆地最西面建的县,地当高昌往焉耆的通道上,在高昌往西的交通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唐书·地理志》载:“自州西南有南平、安昌两城,百二十里天山西南入谷,……至焉耆镇城。”*《新唐书》卷40《地理四》西州条,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6页。所言“天山”,当指唐天山县城,由高昌国时的始昌城改名而来,由始昌西南入谷往焉耆,表明始昌正当驿路交通要道。阿斯塔那155号墓所出《高昌某年传始昌等县车牛子名及给价文书》中载“传始昌远行车牛子名:董安伯牛得银钱贰拾陆文,……,合车牛捌具,供侍郎史欢太驮往坞耆得远道价”*《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第428页。,在始昌雇请远行车牛八具,供侍郎史欢太驮运物资往焉耆,即生动证实了这一点。阿斯塔那519号墓所出《高昌延寿十七年(640)屯田下交河郡、南平郡及永安等县符为遣麹文玉等勘青苗事》载:

1 令 敕交河郡、南平郡、永安县、安乐县、洿林县、龙泉县、安昌县、□□□、□

3 青苗去,符到奉□

4威远将军门下校郎麹□□

5 延寿十七年庚子岁四月九日 起*《吐鲁番出土文书》第贰卷,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71页。

(后畧)

本勅令所下均为王国西面的二郡七县,县名中四缺字,应为“盐城县、始”,最后—县即是始昌县,表明此县一直存续到高昌王国末的延寿年间。

无半县,此县名在出土文献中,最早亦见于《高昌章和十一年(541)都官下柳婆、无半、盐城、始昌四县司马主者符为检校失奴事》。此县何以名“无半”?诸家无言,疑此名与渴盘陀有关,渴盘陀,梵语为Khabandha,如取bandha,汉译音为“万度”,如取Khaban,汉译音为“无半”。故此,疑“无半”,由车师国之“万度”地名转化而来,这只是一种推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贞观三年(高昌延寿六年)八月初,玄奘在高昌城辞别王室上下后,国王麹文泰“自与大德以下各乘马送数十里而归,……从是西行,度无半城、笃进城后,入阿耆尼国”*(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23页。。此“从是西行”之是,推测指南平城,南平距高昌城六十里,与高昌王“送数十里而归”也正相符,由高昌—南平—无半—笃进,这是一条由高昌去往焉耆最近的道路。由此知无半县也处于交通道上。

新兴县,《梁书·高昌国传》所列十二镇名中有“新兴”,反映出此县章和间已置。延昌十五年(575)刊刻的《宁朔将军新兴县令麹斌造寺碑》载,新兴县令麹斌芝于建昌元年(555)十二月廿三日“乃于所领城西显望之处,磐捨珍财,建兹灵刹。”*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科学出版社,1954年,第51~55页。麹斌施给此寺的田产四十亩,多在 “秦城泽”(疑即今七康湖)一带*据《宁朔将军新兴县令麹斌造寺碑》碑阴载,所施四十亩产,其地块分布:一为“泽东诣道,南枕谷”;一为“寺北泽,北与潘守志独塔、周耀真菜园共限;东与镇家菜园子得师莱园同□□下园田,悉用漫水溉”;一为“寺下潢田,北诣张寺田;东诣坑;西诣□”;一为“秦城泽中潢,东诣已忠玄受镇家□□□渠;南诣螺中道;西诣秦城泽;北诣苟居潢□忠郭田”;一为“平上□三分,北诣道;西诣卜家潢”;一为“三亭潢,□□□,北诣渠;西诣侯干□田;南诣曹武安潢子;东诣平上潢田”;一为“□家潢中壹分”。见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第51~55页。,另外,还施给寺“城中里舍壹区,西诣(道,北)诣孙寺,东诣城壁,南诣辛众祐舍。”*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第51~55页。城内桓壁道路,寺刹民居,具呈眼前。如此看,高昌城北廿里新兴谷至卅里之间皆为新兴县境地。

笃进县,见于《梁书·高昌国传》所列,表明章和年间已有此县名,荣新江推测可能由原车师国时的“喙进”改名而来。*荣新江:《吐鲁番新出送使文书与阙氏高昌王国的郡县城镇》,《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卷,第36~37页。出土文献目前尚未见此名,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却载玄奘“度无半城、笃进城后,入阿耆尼国。”说明此县直到延寿年间,仍在高昌去往焉耆的通道上发挥着作用。

《梁书·高昌国传》所记“由宁”,未见于出土文献,黄文弼先生将其改作“宁由”,未言所改依据*黄文弼:《高昌疆域郡城考》,收入氏著《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58页。。钱伯泉氏认为“由宁”当作“宁戎”,如此解释是合理的。因所列镇名中,正缺早已存在的“宁戎”,却多出一“由宁”, “由宁”显系对“宁戎”的误写。

由上看到,章和年间(531-548),高昌王国的行政建制继续扩充为一都(高昌)三郡(田地郡、横截郡、交河郡)十五县(白艻、高宁、威神、临川、永昌、宁戎、永安、安乐、洿林、盐城、柳婆、新兴、始昌、笃进、无半)。基本上奠定了高昌国全境行政体制的构建。这一数据比之于《梁书·高昌国传》所言的一十六镇多出了三个,或许是由于高昌使者说的是章和中的情形,何况所列城镇名也不齐全,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重要的还是应依据出土的当时人留下的文献记载而立论。

除了行政上的郡、县系统外,高昌王国还设置了三个军府,即:

抚军府:置于王都,由国王世子、高昌令尹带中军将军号统领。

平远府:置于田地郡,由王子、田地公、田地郡太守带平远将军号统领。

镇西府:置于交河郡,由王子、交河公、交河郡太守带镇西将军号统领。

三个军府从其名称便能见其军事功能的性质,目的在于从军事上加强对王国的控制,确立王室对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集权统治,有关“三府”的情况,王素已有详细如实的研究*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编》,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44 ~49页。又王素:《麴氏王国军事制度新探》,《文物》2000年第2期。,从出土文献考察,三府名最早见于《高昌章和七年(537)张归宗夫人索氏墓表》*侯灿、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第24页。,表文载:“章和七年丁巳岁,十一月壬戌朔,十五日乙亥,平远府录事参军张归宗夫人索氏墓表。” 章和七年是索氏亡年,平远府的建置肯定早于此年。由此推断,三府之设至迟也在章和之初,而且置镇西府很可能与改交河县为交河郡同时。

三、建昌至延寿间(555—640年)增置的县与郡

麹宝茂执政的建昌年以后,只有少量新县的增置,据出土文献所载,有武城、安昌、酒泉、龙泉四县,分论如下:

武城县,1953年在交河沟西古墓中出土的《高昌建昌六年(560)麹惇墓表》中载,麹惇“初拜长史,广威将军领兵部事,□武城县,出为横截令,入补宿卫事。”表明在建昌六年(560)以前,武城已建为县制。表文中之□,疑为“戍”字。阿斯塔那339墓所出《高昌武城堛作额名籍》*《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第396~398页。,缺纪年,据同出延和十九年(620)举麦券推测,或为延和年间对武城修建的记录。 “堛作”就是修筑城墙,残存六片文书所记堛作人名至少在百人以上,规模不小,一些人名旁注的各种分工名目,均有待研究。

安昌县的建制较晚,首见于出土文献者,为阿斯塔那154号墓所出《高昌民部索送安昌去人符》,符载:“去人索安昌去人。符到,期此月 日仰僮一事,人送到安昌,不得违失,承旨奉行。”*《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第363页。本件缺纪年,同出有重光二年(621)文书,时间或与之相近。前列《高昌延寿十七年(640)屯田下交河郡、南平郡及永安等县符为遣麹文玉等勘青苗事》中列有安昌县。如前所论,安昌处于南平与始昌之间,构成又一条由东北向西南的通道。

酒泉县在高昌王国重行恢复建县恐也较晚,在阿斯塔那155号墓所出《高昌某年传始昌等县车牛子名及给价文书》中载有“□□岁二月廿二日,酒泉令阴世晈宣:门下校郎司空明犖、通事令史辛孟护贰人传:”*《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壹卷,第363页。酒泉令,应是指酒泉县的县令,证实有酒泉县的存在。“酒泉令阴世晈”名在同出官文书中一再出现,同墓所出文书起重光二年(621)止延寿十年(633),酒泉令阴世晈活动的时间也应与之相当。

龙泉县仅见于阿斯塔那519号墓所出《高昌延寿十七年(640)屯田下交河郡、南平郡及永安等县符为遣麹文玉等勘青苗事》,也是较晚出现的县名。

在延寿十七年《勘青苗符》中,出现了“南平郡”名,表明到王国晚期,三郡改成了四郡。南平郡实为柳婆县改名升郡而来。故到延寿年间,其建制为一都(高昌)四郡(田地郡、横截郡、交河郡、南平郡)十八县(白艻、高宁、威神、临川、永昌、宁戎、永安、安乐、洿林、盐城、新兴、始昌、笃进、无半、武城、安昌、酒泉、龙泉)。

延寿十七年,即唐贞观十四年八月,唐军攻克高昌王国,对此次攻城克地的成果,史籍均有记载。《通典·边防典》载:“十四年八月,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平高昌国,下其郡三,县五,城三十二。”*《通典》卷191《边防七·车师条》,第5205页。其中“三十二”当是二十二之误。《旧唐书·高昌传》云:“君集分兵掠地,下其三郡、五县、二十二城。”*《旧唐书》卷198《西戎·高昌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95页。而《新唐书·高昌传》作“君集分兵略定,凡三州、五县、二十二城。”*《新唐书》卷221上《西域·高昌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222页。三书的记载除在郡与州有所不同外,数据都是一致的,当有所本,应是来自侯君集对朝廷的牒报。但是,这一情况与上论的高昌末年建制有所差距。

关于“三郡”,实是指的高昌的三府,即抚军府、平远府、镇西府,在唐人看来,此三府相当于三个郡。

关于“五县”,实是说高昌的郡,高昌国末期有田地、交河、横截、南平四郡,再加上都城高昌,正好可称为五郡,在唐人看来,此五郡只不过相当于内地的五个县而已。

关于“二十二城”,此数实指延寿末年的十八县城加四个郡城。由于高昌的郡、县之下再无行政单位,对唐人的县、乡、里制系统而言,只能称之为城。高昌王国的居民点本是由天山水源灌溉的二十二片大小绿洲所组成,而将这些居民点称之为城,更符合实际。所言二十二城似乎并不包括高昌王城,如果计算在内,实为二十三城。

由上看到,麹氏王朝建立后,主要在初始的麹嘉、麹光、麹坚三代统治期间,大力扩展了地方行政建制,特别是在麹坚的章和年间,基本上奠定了高昌王国地方行政体系结构和规模。在新建郡、县地名时,都是使用的汉语汉意加以命名,即使对于原车师语地名,也用汉语汉意作了重新的表达和定位,如将原“柳婆”改名为南平;将原“乾养”改名为始昌;将原“喙进”改名为笃进等,反映出高昌王国在地名文化上的一种导向。

高昌王国郡县建制的发展,直接源于社会比较安定带来的经济发展,人口有较大的增加,延寿十七年(640)唐灭高昌国时有“户八千四十六,口三万七千七百三十八”,*《唐会要》卷95《高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16页。这可能是根据王国户籍档案提供的数字。即使户口比高昌郡时期增加了许多,如按二十二城平均计算,每城只有三百二十户,一千七百一十五口,如此小规模的县,还不如内地的一个乡,反映出偏居盆地的高昌王国统治集团,用增设郡县、虚张声势以谋求政治利益的心态。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出土文献与传统经济研究所)

The Gao Chang Kingdom's expansion of the county——Research on Turpan toponymy Ⅲ

Chen Guocan

Abstract:The county toponymy of Turpan had a great development in Gao Chang Kingdom time. In Kan, Zhang and Ma dynasty, they basically adopted Ju Qu Daliang’s system, and made a little change. Qu dynasty six counties’ system had been increased newly during Qu Jia and his son Qu Guang’s governing time, which also developed into one capital three Jun, fifteen counties, meanwhile a military office was built till Qu Jian’s ruling time,ie. Zhang He time. Until from Qu Baomao to Qu Wentai final several ruling years, there were in all one capital four Jun, eighteen counties.

Key words:Gao Chang Kingdom; County toponymy; Gaochang military office

猜你喜欢
高昌延寿南平
装备延寿整修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研究
身残承载情无限——记延寿镇永安村会计、村医景玉珠同志
扶贫杂感
徐南平一行到晋中国家农高区调研
南平:妇联干部当好“五员”助力妇女脱贫增收
从敦煌到高昌——宝石壁画沉浸式大展
原来它不是小偷
案上水仙(外二首)
“国际空间站”延寿2024,还有戏吗?
元代高昌鲁氏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