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通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血脂、炎症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2016-08-10 03:05孙一光陈立伟胡文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22期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因子介入治疗

孙一光,高 亢,陈立伟,胡文泽,阎 敬,李 馨,王 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北京 100038)



血栓通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血脂、炎症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孙一光,高亢,陈立伟,胡文泽,阎敬,李馨,王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北京 100038)

[摘要]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血脂、炎症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行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心肌灌注情况及治疗前后血脂、炎症因子、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完全心肌灌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TC、TG、HDL-C、LDL-C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 d 2组hs-CRP、IL-6、vWF均明显升高(P均<0.05),术后1个月2组hs-CRP、IL-6、ET、Fg、vWF明显降低(P均<0.05),研究组降低更为显著(P均<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血管灌注效果,降低患者血脂并减少炎症因子,改善内皮功能。

[关键词]血栓通注射液;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血脂;炎症因子;内皮功能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也可以简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临床病理表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侵蚀或者破裂,继而引发不完全或者完全的闭塞性血栓,严重者可能导致猝死,对患者身体健康以及生命的危害较大。目前临床ACS治疗中重新构建冠状动脉血液运行的主要方法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而PCI手术会导致冠脉局部的炎性增生以及再次狭窄,导致内皮损伤以及斑块破裂,从而引发急性血栓[1]。有研究发现,活血化瘀类中药能够对ACS介入术后血液循环以及血管扩张有积极作用[2]。本研究观察了血栓通注射液联合PCI治疗ACS的疗效及对患者血脂、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探讨血栓通注射液用于ACS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ACS患者64例,均符合中学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在2012年制定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3],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确诊。排除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瓣膜性心脏病、心源性休克者,存在严重肾、肝、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疾病者,甲状腺疾病以及存在恶性肿瘤者,无法完成全部治疗方案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2组:研究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8~69(55.68±5.92)岁;病程2~9(6.65±2.28)年;病变冠脉1支8例,2支15例,3支9例;急性心肌梗死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9例。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6~68(55.41±5.63)岁;病程2~11(6.48±2.72)年;病变冠脉1支9例,2支16例,3支7例;急性心肌梗死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7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均在入组后采取相同的介入手术以及药物治疗,治疗方案均依据中华医学会2009年制定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完成[4]。对照组在PCI术后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或酒石酸美托洛尔、低分子肝素、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或洛伐他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治疗,给药方式以及剂量均按照PCI指南中的标准完成。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栓通注射液(广东远大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3082)5 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14~21 d。

1.3观察指标①在介入手术前1 d、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采集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以酶比色法测定血清TG、TC、HDL-C、LDL-C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以凝固法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Fg)水平,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内皮素(ET)水平。②治疗后心肌灌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心肌灌注TIMI分级标准0级为无灌注,即血管闭塞的远端不存在向前的血液流动;1级为渗透而无灌注,造影剂能够有部分通过闭塞位置,无法使远端血管充盈;2级为部分灌注,造影剂能够充盈冠状动脉,但是充盈以及清除的速度相比正常的冠状动脉较为缓慢;3级为完全灌注,造影剂能够快速完全充盈远端血管,还可以快速消除。

2结果

2.1心肌灌注情况比较研究组完全灌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后心肌灌注情况比较  例(%)

2.2血脂指标比较2组介入治疗前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2组TC、TG、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HDL-C水平相比术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治疗后TC、TG、HDL-C、LDL-C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炎症因子以及血管内皮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hs-CRP、IL-6、ET、Fg、vW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 d 2组hs-CRP、IL-6、vWF均相比术前明显升高(P均<0.05),ET、Fg均升高但不明显(P均>0.05);术后1个月2组hs-CRP、IL-6、ET、Fg、vWF均相比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研究组术后1 d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以及血管内皮指标比较±s)

组别nFg/(g/L)治疗前术后1d术后1个月vWF/%治疗前术后1d术后1个月研究组324.7±0.85.4±0.82.6±0.3①②197.2±19.5252.8±22.4①91.8±10.9①②对照组324.6±0.75.2±0.94.1±0.4①196.3±18.8253.4±21.9①114.7±10.1①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不良反应研究组术后1个月出现心绞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对照组术后1个月出现心绞痛3例,心肌梗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18,P>0.05)。

3讨论

ACS主要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破裂导致闭塞性血栓而引发的一系列急性临床综合征。PCI是通过心血管途径的导管导入疏通冠状动脉狭窄以及闭塞的有效方法,能够改善心脏肌群的血液灌注[5]。PCI可以有效改善ACS患者的预后,但是由于介入手术存在一定的创伤,可能加速硬化斑块的破裂过程,还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6]。而局部炎症因子的增加也会增加粥样硬化斑块出血以及夹层与并发症的风险。所以介入治疗ACS术后有效的抗炎症以及抗血栓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ACS患者并发症较多,而血脂水平的异常升高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影响较大,控制患者血脂水平能够有效控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持续进展,同时减少并发症,对于患者病情控制以及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有积极作用[7]。炎性症状在冠脉不稳定斑块的进展中作用十分明显,而CRP是标志炎性症状情况的重要指标,在急性反应期中升高较为明显,而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斑块不稳定情况相关,同时也与患者临床预后有直接的关系[8]。IL-6是平滑肌以及血管壁的炎症前期递质,也能够直接反应粥样硬化斑块的炎性症状[9]。ET是血管内皮功能产生的收缩血管的关键因子,而FG是血管内皮功能舒张血管的关键因子,vWF则能够有效标志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10]。血管内皮受损会导致纤溶系统以及凝血功能的活性增强,释放多种因子。

中医理论中有较多与ACS相似的记载,大多可以归于“胸痹心痛”“厥心痛”的范畴,主要致病机制为气血不畅以及邪痹心络。根据“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则不通,不通则痛”的原理,结合ACS患者多位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特点,治疗方法应当以祛瘀活血、益气活血为主[11]。血栓通注射液是以中医活血化瘀理论为基础,以现代药物技术提炼而成的中药制剂。方中三七能够有效止血祛瘀、定痛消肿,黄芪能够固表益气、升阳补气、消肿利水,丹参则可以有效调经活血、消痈凉血、安心宁神,玄参也具有解毒滋阴、凉血清热的功效,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有效针对血瘀气虚的症状,发挥祛瘀活血、行气运血的作用[12]。

本研究结果显示,介入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均得到明显控制,仅HDL-C升高而相比对照组降低明显,证明常规治疗在加入血栓通注射液后对血脂指标的控制效果明显增强。2组介入术后hs-CRP、IL-6均明显升高,表明介入手术对血管存在一定损伤,会刺激血管炎性症状以及血小板的异常,也是一些患者术后再次狭窄以及血栓发生的原因;而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hs-CRP、IL-6降低相比对照组显著,表明在患者术后炎性症状消退过程中,血栓通注射液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2组术后ET、FG、vWF均存在升高现象,表明介入术后患者存在一定的内皮损伤情况,而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以及治疗前,提示血栓通注射液能够有效缓解内皮损伤,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血栓的形成风险,缓解局部炎性症状。

综上所述,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应用于ACS介入术后,能够有效提高血管灌注的效果,降低炎症因子以及血管内皮因子的水平,促进患者恢复,且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立萍,高秉仁.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系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60-62;65

[2]陈继红,韩轶,王晓峰,等. 益气活血类中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J]. 陕西中医,2015,31(7):802-803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5):353-367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4-25

[5]任利辉,叶慧明,曹世长,等.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后的长期死亡率比较[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673-4675

[6]刘波,田真,毛毳颖,等.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诊PCI术后N-proBNP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3):3475-3477

[7]梁燕敏,靳谨,姜晓梅,等.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铁蛋白及血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3,25(5):286-288

[8]王建军,叶云,高红艳,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LPA hs-CRP和HCY水平的临床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2012,32(10):877-880

[9]郑力辉,郭菲,黄立娟,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微粒及其与IL-6的相关性研究[J]. 国际免疫学杂志,2012,35(1):77-80

[10] 刘海英,贾海燕,张俊芳,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临床研究[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2):169-171

[11] 赖仁奎,洪永敦. 活血化瘀中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20(3):275-278

[12] 张海波. 血栓通注射液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5):497-498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22.031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22-2478-03

[收稿日期]2016-02-15

猜你喜欢
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因子介入治疗
胸腹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与炎症因子的影响
血必净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观察及对炎症因子和氧化、抗氧化因子的影响
芪参益气滴丸、双嘧达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与安全性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近期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