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集徽文化之大成者

2016-08-11 09:15雷虎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制砚歙砚刻刀

雷虎

The history of inkstone goes back to over 5,000 years ago. As one of the essential tool of ink brush painting, She inkstone, produced in Anhui Province in East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sought collectors item among the literati and elit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is one of the Four Great Inkstones in Chinese history. She inkstone is made of gray, light green, or black rare slate with markings which has three features: quick forming of ink, no harm done to the brush, and preserving wetness of ink.

歙县是古徽州所在地,是中国徽文化的精髓所在地。中国文房四宝有“徽墨、湖笔、宣纸、歙砚”之说,歙砚一直被视为文房四宝的嫡系正宗;徽州最著名的手工艺是“徽派三雕”,而歙砚便是其中石雕的代表。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歙州”,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徽州是一个难以割舍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保存最为完好的徽派文化,更有“文人之宝”的歙砚。一方小小的砚台,走南闯北的徽商把乡情寄托其中,灰瓦白墙的徽派建筑精华浓缩于里。

章嘉陵生于1942年,号风堂,所作砚上皆有“风堂”署名。风堂从事书画,喜爱瓷器及砚,治砚20年。

风堂10岁学字,30学画,50学砚,尔后做陶艺、学瓷画、工摄影,每一种都有所成。歙砚虽然只是他诸多艺术形式中的一样,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样。

和歙砚结缘是因绘画引起。那是1992年,当时风堂正沉迷于绘画创作中,有一次去江西龙虎山写生时,路过婺源。婺源古属于歙县,在古徽州地界,歙砚主要的产地。对以“雅玩”为追求的风堂来说,路过歙砚产地,没有不探寻究竟的道理。谁知,只一次探访,风堂先生就掉进小小的砚台里,整整10年不能自拔。

风堂作画是泼墨山水,砚台自然是少不了的器物,但是,平时只是把砚台当成工具,从未对砚台创作有过“非分之想”。当在婺源龙尾山深山中看到歙石,风堂就被石材上自然天成的纹理美镇住了。再看当地出产的歙砚,美则美矣,但砚台大多出自工匠之手,匠气太重,整体上不能对石材之形随形附势,细节上对石材的纹理之美无彰显。歙石大美自己不把玩一番,那就是暴殄天物。于是他花了900元买了一方砚台及石材若干,步行30公里,肩挑背扛着砚台和石材出深山。

此时,风堂已经整整50岁,已是知名画家、书法家。在别人看来,放着轻松的字画大家不当,去做既脏且累的歙砚新人,是件自讨苦吃的事情。风堂可不这样认为:写字、画画都不过是玩玩而已,而玩,要找新鲜的、难度系数大的才有意思。字画自己已经玩了几十年了,所有门道都摸清,远没有在歙砚领域做一个新人玩得过瘾。

回家之后,说做就做。其他人做砚,都有流派、有师承,但是风堂却是孑然一身,没关系,那就自己摸索;别人做砚都有成套的工具,而风堂家里的工具只有几张画笔,无所谓,学理工出身的风堂很快就操纵机床把器械配齐。无师承、不知道工艺,对风堂来说,反而是幸事。

对于风堂来说,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字、画、砚、陶、摄影,都只不过是一个载体,创作,只是把自己的心境依附到这载体上的过程而已。不拘泥于古法,跳出传统工艺,把自己写字、绘画时的理念融入歙砚制作中来。于是手中的刻刀就成了画笔,刀下的石材就变成了宣纸。这样,制砚对他来说,就变成了小菜一碟:一幅刀为笔、石为纸的立体山水画而已。

在制砚上,风堂是快枪手,一方砚,别人做起来少则半个月,长则数年,而他则只需几天便一气呵成。这是因为,风堂制砚,大多数走的是 “大巧不工”的路数。虽然在制砚时一簇而就,但是在寻石材时他却煞费苦心。

在风堂眼中,砚是“寻”出来的,不是“雕”出的。因为,砚台之美,美在石材。而石材之美,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结晶。而自己做砚,首先是用心灵感受大自然之美,然后用眼睛发现美的石材,最后,才诉之于刀尖——用刻刀把自然之美态完美呈现。就如同作画时喜作泼墨山水,一团墨落于宣纸上,大自然已经把自己的身影在上面投影。而自己做的,只需寥寥几笔就让暗藏之美跃然纸上。

猜你喜欢
制砚歙砚刻刀
蒲会英《山村霞飞早》
探究徐公砚的制砚艺术与创新
刻刀风骨:秦胜洲作品选
趣图
徐公砚的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
趣图
新安歙砚艺术博物馆
以砚为生 与砚相伴—六砚斋主人凌红军自述
歙砚再考
端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