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圣安德烈RF5A无捻粗纱机“人”字形粗纱成形分析

2016-08-12 08:40陆卫国
现代纺织技术 2016年3期

陆卫国

(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桐乡 314511)



意大利圣安德烈RF5A无捻粗纱机“人”字形粗纱成形分析

陆卫国

(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桐乡314511)

摘要:通过对意大利圣安德烈RF5A粗纱机卷绕成形的分析,对该型粗纱机在生产时出现“人”字形粗纱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人”字成形的位置,并与实际位置进行对比,最后根据粗纱“人”字出现的位置,提出了通过控制粗纱大小来规避重叠位置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无捻粗纱机;卷绕成形;重叠;“人”字形粗纱

毛精纺加工采用的粗纱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有捻粗纱机,如国产B456、法国BM系列;另一种是无捻粗纱机,如国产FB441、意大利圣安德烈RF系列和SF系列、法国FMV系列和FM系列等。目前使用较多的粗纱机是无捻粗纱机,RF5A无捻粗纱机就是其中之一,而有捻粗纱机由于产量低、机台维修复杂等原因使用较少。

RF5A无捻粗纱机是意大利圣安德烈公司粗纱机中最新型号,自动化程度高,粗纱条干均匀。但是,该机器与其他无捻粗纱机一样都有一个问题,在粗纱卷绕过程中会出现“人”字形的花纹,而且呈间隔出现。在正常情况下,这种“人”字花纹在细纱退绕时不会出现问题,粗纱可以正常、均匀地退绕下来。但是对于某些批号羊毛的生产过程中,在“人”字字形的部位粗纱退绕时,会出现粗纱粘连剥皮的现象,造成细纱条干恶化、纱疵增加,同时增加了细纱挡车工的劳动强度、增加了消耗。虽然出现这种粗纱粘连剥皮的现象还有其他原因,但是从实际生产过程中来看,这种现象在细纱生产粗纱开始退绕时不存在。粗纱开始退绕时,粗纱之间呈现网状交叉状态,粗纱退绕可以很顺利地进行;当粗纱退绕到“人”字花纹的部位时,个别批号的粗纱就开始粘连剥皮。由此可以看出,“人”字花纹是粗纱退绕剥皮的主要原因之一。粗纱常见“人”字形如图1所示,图2为正常成形粗纱,粗纱的网形很好。

图1 “人”字形粗纱

图2 正常成形粗纱

本文以意大利圣安德烈RF5A无捻粗纱机为例,从理论上分析了出现“人”字形粗纱的原因,并将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了对比,以期提出解决方案,避免出现“人”字形粗纱。

1 “人”字花纹成形分析

1.1RF5A粗纱机成形机构

图3为RF5A立式粗纱机牵伸卷绕示意图,针梳机条子从上面喂入,经过牵伸搓捻后在下部卷绕成形。图4为卷绕成形的实物照片,从图中可以看出,卷绕成形机构由卷绕滚筒、摇架、往复导纱装置组成,粗纱管安装在摇架之上。

图3 RF5A立式粗纱机牵伸卷绕示意图

图4 卷绕成形示意图

1.2粗纱机成形分析

图5为粗纱线速度合成示意图。由图5可知,粗纱机线速度V粗纱由粗纱的往复线速度V往复与粗纱机卷绕线速度V滚筒合成,即:

V往复=V粗纱sinβ,

V滚筒=V粗纱cosβ.

图5 粗纱线速度合成示意图

图6为粗纱示意图,其中:A和B是粗纱的左右两端,L是粗纱长度,D为粗纱直径,D0为粗纱管直径,2β为粗纱交叉角。

图6 粗纱示意图

假设一个往复动程的时间为t,粗纱转速为N,粗纱卷绕比为Y(粗纱卷绕一个往复卷绕的圈数)[1-2],则:

(1)

(2)

(3)

粗纱的往复动程固定,卷绕角在加工过程中也由固定齿轮决定,由式(3)可以看出,粗纱在卷绕过程中的卷绕比Y和粗纱直径D有关,Y与D成反比。

从图1中可以看出,粗纱呈现“人”字形时,表面的粗纱没有形成有效的网状交叉,粗纱之间呈现平行排列的现象,很容易发生粘连。从成形过程来看,粗纱在卷绕过程中发生重叠现象,即粗纱在卷绕过程中从A点到B点,然后又从B点回到了A点,在一个往复的过程中粗纱在A点发生上层与下层的重叠。

粗纱在卷绕过程中发生重叠,卷绕比Y为整数。如不是整数,那么粗纱在回程时不回到A点。

设粗纱机动程L=250mm,粗纱交叉角2β=49°,那么式(3)可以写为:

(4)

将Y=1,2,…,12代入式(4),可得表1。

表1粗纱成形重叠直径

从表1可以看出:当粗纱直径越小时,越容易发生粗纱叠加,当出现重叠后很快又会发生重叠现象;粗纱直径越大,发生重叠的时间越长。因此,在选择粗纱管时,不应选择很细的粗纱管,这样可以减少发生粗纱重叠的次数。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粗纱管直径D0=50mm,可以较好地避免粗纱重叠。当粗纱直径选择过大时,一定重量的粗纱直径会比较大,在后道细纱上机时粗纱与粗纱之间容易发生接触,影响正常粗纱退绕。如果牺牲粗纱的纱容量,在粗纱加工时落纱次数会增加,细纱生产时换粗纱的次数会增加,挡车工的劳动强度也会增加,消耗同样会增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RF5A无捻粗纱机出现“人”字形粗纱是由于其成形机构本身的特点造成的,而不是人为因素造成。因此生产者不能通过调节皮板搓捻程度、卷绕张力、改变假捻器型号等参数避免出现“人”字形粗纱,但可以针对生产的品种,通过控制粗纱的直径大小来尽量减少出现次数,也可以通过对机器卷绕机构的改造来彻底解决“人”形的出现。

1.3“人”字成形实际测试

1.3.1粗纱实际交叉角测试

本文对某批号的100%羊毛(纤维细度15.5um,粗纱定重0.22g/m)进行了测试。当粗纱往复装置往复53次时,所用时间为23.19s,机器出条速度165m/min,粗纱动程250mm。

V往复=53×2×250÷23.19×60÷1000=68.56m/min,

β=arcsin0.4155=24.55°,

粗纱交叉角=2β=49.10°.

计算结果与机器说明书上49°基本相同。

1.3.2实测“人”字出现粗纱直径

本文对粗纱的“人”字出现时的粗纱直径进行多次测量,具体平均数据如表2所示。

表2“人”字成形实测粗纱直径均值

测试序号12345粗纱直径/mm60.372.185.5114.3176.3

由于选择的粗纱管直径为50mm,因此没有比较小的数据。由于粗纱重量受限制,粗纱直径做不到349mm,否则细纱挂纱时粗纱与粗纱间发生接触,而且粗纱的意外牵伸也会变大,影响粗纱条干,因此表2中只有5个数据,即RF5A粗纱机在成形时出现“人”字形粗纱重叠现象的位置常见为5个。

表2的数据与表1相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测量时发现,如出现“人”字形,不仅仅在一层粗纱上出现,而是有多层。另外可以看到,粗纱一般条重为0.4g/m左右,粗纱直径和细纱相比要大很多,粗纱在卷绕过程中还会被压扁,不是规则的圆形,粗纱从A点到B点,再从B点回到A点时不需要完全回到A点,只需要两根粗纱的边缘相互接触就可能发生重叠,这和粗纱的条子重量、粗纱原材料的种类有一定关系。粗纱条重重、原料比较蓬松时,出现的时间就会早一点。图7为粗纱横截面示意图(简单侧视图,中间粗纱管未画出)。

图7 粗纱横截面示意图

2 防止“人”字形出现措施

由于“人”字形的产生和粗纱条发生重叠有关。RF5A在卷绕时,卷绕角由一个齿轮控制,粗纱动程固定,因此粗纱卷绕比Y随着粗纱直径D变化,卷绕比与粗纱直径成反比,当卷绕比为整数或非常接近整数时(考虑粗纱条有一定直径,当卷绕比非常接近整数时,前后往复粗纱条就会发生接触),粗纱就会发生重叠。如果要完全避免出现这种状况,可以摒弃现有的卷绕机构,通过改造机器卷绕机构来实现。通过机电结合控制,当粗纱卷绕快到发生重叠位置时提起改变卷绕速度和往复速度,以达到改变卷绕角的目的。由式(3)可知,当卷绕角改变时,卷绕比也随之改变,这样可使卷绕比离整数远一些。这时发生重叠的直径值也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重叠值。当粗纱直径离开原来重叠直径值稍微远一些后,再重新将卷绕速度和往复速度恢复到原来的数值,此时粗纱发生重叠的直径值又恢复到原来的数值,而粗纱实际直径大于重叠值稍多一些,这样可以很好地规避原来发生重叠的位置[3-5]。

具体做法:首先,将控制粗纱卷绕角的传动齿轮及其周边辅助齿轮去掉,采用一个伺服电机直接控制卷绕滚筒轴;其次,将往复机构原来机械机构改掉,采用伺服电机直接控制往复机构;再次,在粗纱机卷绕摇架处加装传感器测量粗纱直径(也可以将传感器安装在摇架轴上测量摇架轴的角位移),将测量出的粗纱直径电信号数据输入PLC控制器中,PLC控制器根据输入的数据,通过计算调节伺服电机的转速,当粗纱直径接近重叠直径时,PLC发出信号提前改变卷绕滚筒速度和往复速度,使粗纱交叉角发生改变,也就是改变了重叠直径值,当粗纱直径值通过原来重叠直径后PLC发出信号恢复两个伺服电机速度,使得粗纱卷绕重新回到原来的卷绕速度和往复速度,这样就可以避开重叠位置,达到防叠的目的。

3 结 语

通过对粗纱机RF5A成形的分析发现,RF5A无捻粗纱机在卷绕过程中出现“人”字成形是其机器本身的特点。分析了RF5A粗纱机粗纱重叠的原因,并计算了出现重叠时的粗纱位置。在生产容易粘连的原料时,可以根据粗纱“人”字出现的位置,通过控制粗纱大小来规避重叠位置,以利于后道细纱生产。这对生产某些批号的纱线时有实际指导作用。另外通过了解人字成形的产生原因,提出设备改造方案,为设备改造提供了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1] 谢卫东,王春光,彭晓东,等.防止纱线重叠的卷绕比确定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7):58-62.

[2] 李述茂.工业丝倍捻机精密卷绕的技术设计[J].纺织机械,2011(1):12-15.

[3] 秦贞俊.筒纱卷绕防叠技术新发展[J].纺织器材,2013,40(2):64-64.

[4] 胡企贤,徐雷麟.精密卷绕防叠分析与设计[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7,13(1):9-18.

[5] 魏建.化纤长丝紧密精密卷绕的控制技术[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8,24(1):30-33.

(责任编辑:康锋)

收稿日期:2015-07-16

作者简介:陆卫国(1966-),男,上海市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毛精纺针织纱线的生产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H1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9-265X(2016)03-0044-04

Analysis on Formation of “Inverse V-Shaped” Roving by Using Italian Sant Andrew RF5A Rubbing Frame

LUWeiguo

(Zhejiang Xinao Textiles Co., Ltd., Tongxiang 31451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inding and shaping of Italian Sant Andrew RF5A Rubbing Frame to make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inverse V-shaped” roving generated during production by this rubbing frame, calculate the position of “inverse V” shape, make comparisons with the actual position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a solution to avoid overlapping position by controlling the size of roving based on the position of “inverse V-shapod” roving.

Key words:rubbing frame; winding and shaping; overlapping;“inverse V-shaped” ro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