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毕业生就业调查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河南大学为例

2016-08-13 02:08司艳宇王一鸣马孟斌
关键词:旅游管理毕业生课程体系

司艳宇,王一鸣,马孟斌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基于毕业生就业调查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河南大学为例

司艳宇,王一鸣,马孟斌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基于毕业生所从事行业及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其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教学实习、工作能力等进行认知调查,发现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本科阶段的教学工作应从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两个方面合理优化教学体系,从教师教学和课程设置两方面提出“2+X”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和“3+2+1”课程设置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实现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对接。

关键词:毕业生;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14年旅游业直接、间接创造的GDP总量约占全国GDP总量的9.4%,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口的8.6%[1]。而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学的一级学科,肩负着培养旅游人才的重任。保继刚教授指出:在消费转型的社会条件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要旅游业的支撑,相应地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的支撑[2]。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自专业的高校教育,因此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自然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石。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科学与否,要通过检验其培养的旅游业人才是否符合社会与行业的需求来确定。据调查,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年来选择行业内就业的不足50%[3]。笔者以河南大学为例,在对近十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和把握社会及行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进而探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改进措施,以期能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借鉴。

一、研究综述

1980年张文郁在《中国教育学刊》上发表的一篇名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的论文中提到有关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关内容,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4]。随后,学界对旅游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也日益增加。作为新兴学科的旅游管理专业,其课程设置的问题却在17年后才逐渐进入到学者的视野。1997年罗兹柏、罗有贤在《旅游学刊》发表的一篇名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的论文中,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探索了其课程体系设计的相关内容[5]。之后,相关研究文献开始陆续发表,2008年曾国军、彭青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分析》一文中,以重点大学高年级学生为对象,对国内重点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6]。保继刚和朱峰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间的矛盾进行了研究[7]。本文在学界研究成果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试图追本溯源,从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需要的角度,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以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旅游行业高素质人才。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并结合文献检索进行研究。在搜集文献和访谈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布问卷,得到河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关于课程设置的认知情况的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和Excel软件来进行数据的分析,最后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描述,分析总结出河南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过程

(一)样本说明

问卷的调查对象是河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调查共回收问卷114份,有效问卷114份。在所回收的问卷中对于存在漏项但有效的问卷,漏项值以大类平均值作为缺省观测值。在114个样本中,有两个漏项但有效的样本。调查对象包括了入学年份从2001年到2011年的11个年级的河南大学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所抽取的样本分布均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反映的行业现状及要求

1.人才流失状况严重

毕业生正在从事的与旅游相关的工作行业中,占较大比例的是酒店,在旅行社、景区、旅游行政部门工作的毕业生很少如图1所示。在校期间意愿在未来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占到近80%,而真正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有超过50%的人与旅游行业不相关,现在从事的工作更是有70%与旅游无关。图1中明确反映出学生求学期间的理想与现实就业状况之间的差距。学生就业之初就开始大批量流失,在之后的择业过程中仍然有不同程度流失。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在5%~10%[8]。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其人才流失比例大大超出正常范围。正是由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行业往往不会对员工进行较多的培训投入[9]。由此产生了“人才流失严重——行业减少培训投入——人才服务质量不高——人才流失更加严重”的恶性循环现象。增强行业忠诚度和归属感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亟待解决的观念问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毕业生首次就业人才流失就已经相当严重,这也直接反映了学生职业期望高出了实际就业状况。其背后的原因跟专业教师队伍也有关系,因教师学科背景的不同,部分教师对旅游管理职业的了解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期望,不能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不到提高其职业归属感与职业忠诚度。

图1 毕业生毕业时想从事、曾经从事和正在从事工作情况调查

2.对人才能力要求突出

毕业生普遍认为通过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可以得到应用于行业的最实用的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突发情况应变及处理能力。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分别占到了34.2%和32.5%。这两方面的技能加起来达到了68.7%,足见其对完成专业工作的重要性。而在其他能力中,毕业生普遍认为外语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相对其他更为重要(见图2)。由此可见,在校期间如果能重点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课程设置,将能更进一步缩短从学生到社会人才和专业人才的距离。

图2 毕业生眼中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调查结果

(三)调查反映的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面

毕业生认为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理论讲解透彻但与实际脱节,这一观点占到了总被调查人数的54.39%。旅游行业的人才培养,其质量不仅应能胜任和满足旅游岗位的需要,而且应当具有一定的能够适应未来变化、将旅游业实践发展推向新阶段的潜力[10]。当前专业教师授课状态基本是“重视科研,适度教学”,缺乏对行业动态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把握,致使教学内容空洞。专业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大多还是沿袭“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大多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感到厌倦,学习态度消极被动,降低了学习的效果(见图3)。

图3 毕业生对本科教学的认知调查

2.课程设置方面

第一,理论与实践课比例失衡。在回收的114份问卷中,82人认为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衡,占被调查者的71.9%。在课程教学中设置好二者之间的比例是旅游管理课程体系设计的重中之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旅游实践是必要的[11]。据调查,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不仅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衡现象较为严重,而且实践课程种类少,上课频率低。第二,核心与特色课程建设缺乏。约有82.5%的被调查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缺乏核心与特色课程的建设”问题。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30年来,虽然已经成为一级专业学科,但学界尚难以就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形成共识[12]。近年来,旅游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尤为突出,也受到越来越多高等学校的重视。专业缺乏核心课程就如同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一样。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依托于多元的学科背景,导致专业课程多样化且缺少特色化的特点。目前专业课程大多有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涉及到营销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每门课程的课时大致相同且课时较短,广而不精,缺乏核心与特色课程。第三,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回收的问卷中,有85人认为课程设置存在“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占被调查者的74.6%。实践课程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及今后工作的选择和发展至关重要。实习是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卷中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实习次数较少、实习周期过长、实习职位低。在学习理论课程的过程中,植入实习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我的技能和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实习了解企业新动向,接受行业新知识。但由于学生从校园直接进入企业实习,缺乏工作经验,所以大多是在实习单位重复着简单的工作。有的企业为了便于管理,在整个实习期内只安排学生从事一个岗位的工作。所以大学生们通过实习虽然学到一定的工作技能,但并未通过接触或者实践管理层的岗位而获得相应的管理能力。

四、对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

(一)教师教学方面的建议

1.职业培训常态化

在课程教学中,应当常态性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者专门时间,根据其学术背景和所教授的课程,进行旅游管理相关职业的体验培训、定岗实践,或者邀请旅游行业的成功人士进行培训、讲座之类的活动。教师自身也应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增加实践方面的体验。

2.教学方式多样化

旅游专业有自己的专业特点,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调整授课方式以适应旅游专业教学的需要。课堂上要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为目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授课,如情景课堂、案例讲解等,以新颖有效的授课方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同时通过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锻炼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职业引导始终化

教师应当从学生入校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忠诚度,要让他们通过课堂和实践教学对毕业后即将从事的行业有一定了解,使得学生在工作之前就能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与企业理念,培养积极工作的态度,进行职业长远发展的规划。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为旅游行业培养和留住人才的基础性工作。

(二)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1.课程设置实施“3+2+1”模式

旅游管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同时作为本科院校,除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外,还要注重学生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提高[13]。建议课程设置采用“3+2+1”的设计模式:“3”指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2”指学术和实践两方面能力;“1”指一类特色核心课程(如河南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历史文化学院就可以突出文化旅游的特色课程)。通过这一金字塔式的教学培养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专业技能,而且还可以凸显教学特色,让学生除了掌握学科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学习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这样才能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成效才会更加显著。

2.实践课程采取“2+X”模式

实践课程的设置是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相关专业院系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应当重视差异化,重视地方特色的需求。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可以采用“2+X”的模式,也就是说在本科阶段的整个课程教学计划中安排两次实习,再加上4年多次的其他实践活动。两次实习的时间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实习总时间分段安排(如河南大学实习期为6个月,不妨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各3个月);在4年的大学学习期间可以在不同学期安排多次的实践活动,如专业考察、校企合作项目调查等。也可以根据各高校的院系特色决定实践课的内容、频率和周期,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实践课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旅游之声.中国旅游业占全国GDP 9.4% 超过汽车制造业、教育业、银行业:旅游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中国更明显 [DB/OL].(2015-07-20)[2015-12-20].中国旅游之声http://www.cnta.gov.cn/ztwz/lvyzs/lyzs_tbgz/201507/t20150708_722557.html.

[2] 保继刚.建设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加快旅游人才培养[J].旅游学刊,2015(9):1-2.

[3] 张陇堂,张爱红.高学历就业不如低学历:观念还是症结[N].中国旅游报, 2007-11-21(3).

[4] 张文郁.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J].中国教育学刊,1980(2):26—29.

[5] 罗兹柏,罗有贤.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旅游学刊,1997(8):58-59.

[6] 曾国军,彭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43-447.

[7] 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J].旅游学刊,2008(5):13-17.

[8] 刘红梅.论旅游管理大学生职业忠诚意识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0):147-148.

[9] 司艳宇.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以河南为例[J].学理论,2009(12):125-126.

[10] 李天元.旅游学的发展与旅游教育面临的挑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1-7.

[11] 王健.关于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3):19-23.

[12] 张朝枝.面向旅游学一级学科的核心课程设置探讨[J].旅游学刊,2015(9):2-4.

[13] 谷慧敏, KAVANAUGH M,俞聪.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2005(S1):22-29.

(责任编辑:王兰锋)

收稿日期:2016-03-08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第十四批教学改革项目“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简介:司艳宇(1974—),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史、旅游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F590,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4—0110—04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Graduates’ Employment—Taking Henan University as a Case

SI Yanyu, WANG Yiming, MA Mengbi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ognition of graduate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to the curriculum setting,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and the work capability, author thought the teaching system should be optimized by th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practice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putting forward curriculum setting of “3+2+1” and practical curriculum of “2+X”.

Key words:graduates; tourism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毕业生课程体系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一种旅游管理教学板的设计
旅游管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