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里院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2016-08-13 11:10张慧华
中华建设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更新保护青岛

张慧华

【摘要】里院建筑是产生于近代青岛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青岛地域性本土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本文主要对里院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里院建筑的特征及里院文化进行论述,以劈柴院的改造为例,探寻青岛里院的保护与更新的方法及原则,以期能够引起各方面对里院建筑的重视,从而加强对这一青岛近代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青岛;里院建筑;保护;更新

【Abstract】Qingdao Liyuan house is a kind of local speci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Qingdao which grow out of modern Qingdao and has hig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The topic is to discuss the forming, development history , the culture and architecture feature of Qingdao Liyuan. In order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to liyuan architecture and find a kind method or principle to protect and refresh Liyuan, the topic make a example of rebuilding Pichai house, to strengthened the qingdao modern materi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Key words】Qingdao; Liyuan house ; Protection ; Refresh

1. 前言

著名作家馮骥才先生曾在博客中写到:“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在近代德日殖民者统治期间,德日殖民统治期间,青岛滨海一线建造了大量欧式建筑,除了批传统的欧式庭院别墅,欧式建筑与中国传统院落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里院。近百年来,里院作为青岛发展的最初记忆,见证了青岛近代历史,也诠释了青岛普通市民的生活。

2. 里院产生和发展背景

(1)青岛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明朝时期此建立了军事防御的浮山所,并逐步形成城镇。清政府时期,青岛兴建港口,逐渐形成 “商贾云集、货栈相连”的市镇。1897年11月,德国侵占胶州湾,次年强行租借青岛,将青岛城市功能规划为军事基地、港口和商贸中心城市,并在1900年制订了青岛的第一个城市规划。德国人在规划中实行华欧分区,并在欧人区不准建设华人居所,把欧人区内原来村庄居民赶到大鲍岛的中国城。这个时期,由于德国人的规划以及商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大鲍岛区的华人商业发展很快,而为了满足商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里院住宅”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在设计里院的时候不仅出于商业上的考虑,同时还顾及其他功能更的需要,可以出租做居住使用,也可以出租给公司、手工业者、个人创业者,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写字楼”。

(2)1910年,德占当局调整了区域规划,取消了华欧分区,越来越多的新移民进入青岛,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居住的需求很大,这时需要建设能容纳更多人聚住的建筑,里院建筑正好符合要求,我们今天看到的里院住宅的形式,大多形成于这个时期。此时建造的里院住宅沿用了早期“里”的模式,同时更多从居住功能出发而考虑,所不同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其规模普遍要比先前的“里”大得多的多。但内院的公共区域面积则相较较小,通常是由众多小院组成的多进的大套院,一个大的“院” 群落,通常拥有三到四个主要出入口,每个出入口设置一个公用的自来水龙头,每个小院设置一个双坑位的厕所,而房间设置则基本上跟“里”是一致的。

(3)1914年,日本取代了德国,第一次占领青岛。在这期间日本殖民者只是对已经形成的青岛城市格局进行扩展和补充性建设。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北洋政府于1922年收回青岛,由于战乱、经济萧条等原因,青岛市属于恢复期,没有大规模的城市建设。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开始逐步实施一些小规模的规划措施。但此时建设的大多是平房建筑区,里院建筑很少。由1935年后,城市建设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大动作,里院的建设就基本上停滞了,所以可以判定,里院建筑大规模形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以及国民政府再次接管期间,里院的建设只是局部的插建和更新,没有大规模的建设活动。

3. 里院建筑的形制

(1)里院建筑以西方传统公寓建筑为母体,吸取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产物。里院建筑均平行街道而建,其外部轮廓由城市街道走向决定,常为方形,偶有不规则型,以两层为主,偶有三层或四层单体。里院属于内天井式居住单元,是西方商住一体的楼房格局与中国传统四合院式住宅相结合的产物。里院的院落布局较为灵活,可分为“口、日、凸、目、回”等多种类型,院落形式有独院、两进院、三进院、套院等。房间多数是两窗一门,其中一个窗朝走廊,每间面积约10-15平方米,厨房、起居等功能混杂,院落内布置楼梯外还设有公用卫生间和水龙头。里院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建筑形式让住户具有安全感,同时也增加了邻里交往机会。里院中的邻里往往处于同一阶层,同一行业,部分里院还是同姓居住的家族式里院,这在生活和生产上都有利于处于相对弱势的市民阶层保护自身利益不受到外界侵害。除了取水、如厕等日常使用,人们也在内院聊天、打牌,较大的里院内院甚至可以作为戏曲艺人的演出场所。

(2)里院建筑受西方商住式公寓风格影响,沿街立面多采用传统三段式设计。一层墙身在窗台以下为花岗石,以上为混水砖墙,墙面颜色以黄色为主,沿街一面较少开窗。屋顶一般采用红色筒瓦辅成,屋顶外檐设置排雨槽,局部设有山墙,常开有天窗。外观及细部装饰以欧式建筑符号为主,外立面用山花、线脚作装饰,门洞旁有塔斯干柱式、爱奥尼柱式及混合柱式等造型。有的门洞内设有传达室;入口院落偶尔设有影壁墙。从里院入口的木门进入内院,便成为住户生活交往的空间,有的里院由于商业开展也把内院作为仓库使用。与沿街面封闭保守的风格迥异,里院内院的设计体现了中国本土建筑风格的多样融合。里院的内院一侧设木质环廊,房间的窗户开在外廊上。环廊细部制作较为精细,檐板、柱头、栏板等处常有雕花彩绘等工艺,且风格多样,江南风格、闽南风格皆有出现。

(3)青岛市区多山地,地形起伏较大,里院顺地势而建,大小不一、造型各异,形成丰富多彩的组合群。

4. 里院文化——建筑文化符号

(1)德国占领青岛后,人口迅速膨胀,本土商业迅猛发展,里院建筑业随之出现。青岛里院是早期青岛社会的一个缩影,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人们在居住生活在里院内,他们在生活中结成了亲切、和睦的邻里关系,逐步的形成了青岛“里文化”这种独特的温暖、有人情味的民俗生活方式。

(2)同时里院住宅独特的布局组合方式也为丰富多彩的“里”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院落相互之间的划分与联系,形成既独立又有相互联系的空间形式。庭院——走廊——居室,形成了从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过渡,渐进的层次、交往空间的多样性提供了多种交流途径,促进“里文化”的繁荣。

(3)由于里院内居住人数较多,内部庭院的空间为娱乐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场所,楼梯、走廊则是最佳的观看场所,一些里院经常有民间艺人演出。很多天井内设有书场及简易戏台,供艺人表演。这些艺人表演的节目以茂腔、柳腔、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等为主。许多里院还自发组成票社等文艺团体,如:积厚里的高跷“跑耍”,“广兴里”玉顺茶社的评书等。新中国成立后,各里院组成了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的业余剧团,自编自演了许多精彩节目。

(4)人气的兴旺使里院成为饮食、商业的集聚地,人气可谓火暴一时。旧时的劈柴院是老青岛下层市民经常光顾的最典型的“大众游乐场”,有说书的、唱戏的、玩杂耍的、拉洋片的以及放电影的等,各种酒肆饭馆、货栈旅馆、日用百货店和南北小吃铺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劈柴院可以说是青岛早期“里文化”的一个缩影,曾经盛极一时。

(5)由于青岛市城市的东向扩展,人口结构以及社会阶层的变化,昔日繁华的“里文化”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于历史的记忆之中,如今走进里院中,人们已很难把它们和繁荣的闹市联系在一起了。

5. 里院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1)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里院建筑已有百年的历史,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市民的构成和他们原来的生活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里院的居住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原来只居住一家的里院,现在变成了多家共同使用,在使用上产生了很多矛盾,原来的建筑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方式的需要,建筑设施的陈旧和破损也给居住生活造成了很多的不便。这些问题使得里院的改造变得刻不容缓,同时里院作为青岛近代居民的生活样本的载体,是青岛特有的近代居住建筑形式,其数量之多,直接影响青岛整体的城市结构和风貌,不能简单的拆除建新。而是应该从保护青岛城市风貌特色的高度来认识里院的保护与更新。

(2)青岛里院多位于城市中位置优越的地段,在青岛这样一个面临巨大发展压力的大型城市中,不可能像已经度过快速发展期的欧洲城市一样,大面积的保存原有的旧城居住建筑,毕竟适合里院建筑生长的经济文化土壤已经不存在了。城市快速发展将是青岛市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里院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3)对于里院建筑应进行分类,分级别保护。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里院应严格保护,原封不动的保存,以保留某种特定的时代信息;对大量普通的里院建筑应在尊重原有形态、保护基本风貌不变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需求,从满足新的功能出发,对旧建筑进行利用改造。在这个过程中在保留原来大致风貌不变的基础上,宜采用现在的新做法、新材料、塑造符合当今时代的风格,将时代的精神反映在保护改造中,整个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

6. 劈柴院的改造——里院建筑保护的新思路

(1)劈柴院位于青岛市南区中山路商业圈,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围合的街坊。历史上的劈柴院是一处中国民营老字号密集的地段,有多家老字号店,汇集了各地的名吃。劈柴院还是娱乐业集中的地方,尤其是在8号、10号大院,很多名人曾在劈柴院表演过,如马三立、李金山、高金凤、杨立德、王傻子、葛兆鸿等都曾在这里表演并开始成名。随着青岛市政府的东迁,新城区的开发以及其他商圈的崛起,中山路商圈日渐衰落,即墨路市场退路进室,劈柴院也随之冷清了起来。2007年青岛市启动劈柴院改造,改造前的劈柴院,只能用破败不堪来形容。

(2)2007年青岛市政府按照“迁而不拆、修旧如旧、恢复产业、以房养房”的原则对百年历史老街劈柴院进行保护性修复改造。在保留里院整体布局不变的情况下,对建筑内部空间和功能结构进行调整,修复建筑破损的外立面,恢复历史风貌。将原来的居住空间进行改造,用作旅游、商业、办公、餐饮娱乐等新用途。建筑在充分尊重历史形态的前提下,大胆运用玻璃、不锈钢等新型材料,反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由于新功能的满足,历史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其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功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劈柴院”这种通过以经济手段为主导的改造模式,达到了保护性开发的目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劈柴院的改造从城市的现实出发,寻找最适合该地块的建筑新功能,功能和时代的需要出发,在尊重历史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里院的功能和形式都随时代一同发展。对里院建筑的开发性保护中只有在充分挖掘里院建筑内在的、无形的价值、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引导正确的消费方式,才能扑捉商机、开发成功。

7. 结语

里院的保护与改造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涉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各个方面,怎样才能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把百年里院在新的社会时期更好的发展下去,保留其特有的青岛特色,同时又能融入新的城市规划发展,使其在青岛里院建筑的保护和改造中得到开发和提升,实现多方面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徐飞鹏主编:《青岛历史建筑 1891-1949 》 [中英文本]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

[2]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宋連威:《青岛城市的形成》,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

[4]王勇强:硕士论文,《青岛合院式住宅——里院》,青岛理工大学,2007.

[5]崔博娟,赵琳:《青岛里院改造构建宜人空间》,《城乡建设》,2007-01期.

[6]白志伦 彭永努:《近代青岛的地域性建筑——里院建筑》,2008年.

[7]孙照栋:《青岛里院建筑的价值评价及更新》,《2008建筑设计与城市文化建设高峰论坛论文集》,2008年.

猜你喜欢
更新保护青岛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青岛明月申牌?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