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统筹发展方向和面对的困难

2016-08-13 11:10张延莉
中华建设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发展方向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张延莉

【摘要】分析我国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建筑业是发展比较迅速的领头行业,其的健康发展对我国未来的经济有重大影响,为此,对于建筑行业必须站在统筹管理的角度上,审视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并以此作为参考,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才能切实改进行业漏洞,推动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建筑行业;困难;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策略

【Abstract】Analysis of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the relatively rapid development of leading industry,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uture of our economy, fo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must stand for the overall management perspective,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and as a reference to develop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industry vulnerability,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 words】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Difficult;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Strategy

建筑行业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最大的产业之一,它的发展同时带动着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建筑行业的销售额占经济总收入的40%左右,其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也位居全国首位,在我国排名前十的公司里,有七家都与房地产、建筑行业相关。但目前来看,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众多问题,豆腐渣工程、建筑质量不合格等消息屡屡充斥报纸,影响了未来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中的问题,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1. 我国建筑行业当前发展面对的困难

(1)行业发展潜力不足。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虽然迅速,但是有效利用率不高,开发较为粗犷,管理模式不够规范,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我国工业化进度较慢,建筑行业里的企业发展也是参差不齐,大部分私企为了节约成本,不会在建筑科技应用方面投入过多,专有技术过少,缺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一线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在建筑行业里的从业人员,有60%以上是农民工,大专学历人才只占3%,而且由于私企效益一般,公司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人才大量外流,留下的庸才居多[1]。

(2)市场混乱,主体行为不规范。

建筑行业,因为工程数额一般较大,所以常常会有暗箱操作,例如建设方不按法定规矩招标,规避招标,虚假招标,甚至是直接定标,此类行为较为普遍,严重影响市场公平。承建方轉让建设资质、围标、串标、违规分包情况严重。建设工程责任主体不明确,无法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施工现场调配混乱,监理企业不作为,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贫乏。另外我国企业大部分单纯追求利润,从没真正投资于技术开发,据统计局公布,我国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仅仅占销售总额的0.3%左右。

(3)技术创新机制未实现。

在我国,技术创新跟研发都不被企业重视,虽然我国建筑行业在规模上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在建筑技术方面的贡献却仅仅为25%,美国欧洲等国家贡献率是80%左右[2]。另外我国虽然也设有技术创新奖,每年也有六七万件技术创新产品,但是真正能用于生产的不到总数的1/6。建筑企业缺乏一流的科研创新人员,没有有的鼓励机制,导致大量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

(4)政府要加大管理整治力度。

建筑密切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保证每一栋建筑的质量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必须加大管控监管力度,对无良企业严重处罚,决不手软。还要帮助社会建立一套信用机制先行的企业筛选制度。另外我国企业由于处于起步阶段,跟国外大公司相比,资本制

度各个方面还不完善,竞争力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帮助小企业发展。

2. 建筑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1)建筑行业的全球化和地域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交流变得越来越简单。各国之间的文化、制度、风俗、习惯互相渗透。建筑风格也是集百家之长,全球化趋势让我们了解和学习先进国家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从而提高我们的管理、施工、欣赏水平。我们要在保持中国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国外精品建筑风格,融会一起,达到一种品质的飞跃。

(2)建筑的生态化和节能化。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古时候提到的“天人合一”等境界成为当今建筑的主体,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利用自然能量回馈人类,成为当今建筑的又一大主体。

(3)建筑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科技的发展,带来智能家居的新概念,人性化的自动调控房间,成为新时代建筑的又一大命题,利用感控装置,达到自动调节温度、空气湿度、进风量、背景音乐、灯光等因素。

(4)经营模式全产业链化。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市场正逐渐朝国际化方向迈进,建筑行业市场也随着时代的脚步趋于国际化。建筑规模不断大型化,伴随着施工技术也日趋高科技化,复杂化,当然,有利必有弊,随之而来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3]。建筑行业工程建设的综合性与包容性逐渐成为业主最主要的要求,为了减少风险,传统的承包模式己不再受到青睐,随之而起的国际投资、工程总承包、国际信贷等综合性合作方式却备受重视。业主对要求承包方对整个项目各个环节的解决方案都给以明示,从策划,集资,器械购置到具体的施工,管理几乎所有细节,都希望承包方给予全面方案,今后建筑行业的发展将以工程总承包模式为主。

(5)未来建筑行业必须具有全生命同期理念,所谓全生命同期理念,即全面整合整个价值资源链,从前期到集资融资,到后期的施工运动开展,贯穿整个项目系统的生命周期。这来源于业主日益增强的风险意识,也是整个建筑行业发展的必要性结果。

3. 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对策

3.1规划与设计。

(1)第一,从宏观来看,设计者应重视设计中的建筑节能。节能的规划,大致包括选择成本代价较低而又适宜建设的基址;充分考虑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决策一种空间组合形式,最优利用自然资源。从城市范围来说,规划对功能的合理分区,可以降低交通的出行量,亦是对能耗的节约。好的宏观环境成就好的建筑设计。

(2)第二,考虑建筑的节能,设计者应充分尊重地域特点,利用地域优势去做设计。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在气候条件、物质基础、文化理念等方面都有差异,尊重地域特点的设计,有利于保持我国城市的多样性,也是建筑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3)第三,在建筑的节能设计中,各专业都应对节能有所考虑。例如,优化建筑结构,增大可使用空间;升级给排水系统,做好废水回收,实现分质供水;注重景观的经济性和实用性,结合地域条件选择植物,降低护养成本等。重视每个单项的节能设计,才能整体地提高,优化节能成效。

3.2政策与落实。

(1)第一,为有效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应制定针对性强的行业规范,有法律约束力的强制标准,健全的全过程监管执行机制,包含节能设计审查、节能施工检查、节能建筑认定、竣工验收备案等,同时给予优惠扶持,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健全体系。

(2)第二,要实现建筑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建筑节能的专业人才,确保工艺质量和过程实施的可持续,并建立工程项目实施状态及时诊断机制,规范与控制实施过程中重要环节的节能成效,使节能、低污染落到实处。

(3)第三,应该建设一个供学术机构和业界进行交流的平台,使节能技术不只停留在学术论文中而不能发挥社会价值[4]。应形成配套的、系统化的技术体系促成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几方面的有效整合,把节能设计软件、节能施工技术、新型材料等用于实际建设,促进、引导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实践完善理论与技术。

(4)第四,重视能源、材料的回收利用。我国处在建设的高峰期,新建建筑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如何用最低成本改善大量老建筑的能源浪费问题,以及最高程度对其现有资源进行利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5)第五,提高公众节能意识和参与度。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的节能意识和参与度,对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唐菁菁,李志欣,梁文钊,赵挺生.建筑业发展现状分析与趋势预测[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2,04:84~88.

[2]杨胜志.可持续理論在建筑业发展评价研究中的应[D]..华南理工大学,2012.

[3]邓飞,刘贵文,孔平.我国建筑业发展现存问题、方向及重点领域分析[J].建筑经济,2011,10:20~24.

[4]顾勇新,王形,应群勇.中国建筑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程质量,2013,01:3~8.

猜你喜欢
发展方向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聚丙烯泡沫塑料的制备及其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BIM2.0探索在建筑行业的新价值
信息技术构建建筑行业新格局
建筑行业如何开展员工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