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画里画外》

2016-08-13 01:04麦粒儿
岁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散记多瑙河丁香花

麦粒儿

一个微雨的午后。办公桌上放着刚收到的两份礼物,一束小花和一本新书。

把花修剪后插在白色的杯子中,这只杯子来自黄山市的老街,花是女儿送的。

那本装帧精致的摄影散记的名字为《画里画外》,黑体字,浑厚内敛。就书名而言,每幅图片都有动人的故事和延伸的补充。作者于我既熟悉又陌生,笔名石英。是我敬重的长者,一直尊他为先生。

石英先生,我拜读、编辑先生的文章大概三四年的光景,在我们报刊发表了大量的摄影散记,其朴实的文风、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搭配图片来延伸、扩展文章内涵的形式让我尤为喜欢。石英先生摄影功夫了得,他把这种图文称为二元叙事,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相辅相成的形式是受读者欢迎的。书中这样说,石英的摄影作品和散记是他关于世界,关于社会,关于人生,关于摄影的思考和阐释。

这是一位寻找文字与摄影灵魂的人。

当晚,倚在床头。淡淡的铅墨和浓厚油彩的味道在小屋弥漫。久违的气息。欣喜。再次拜读那些熟悉、安静的文字,再次走进书中的山山水水……“从俯瞰的那一刻起,我就在兴奋。变焦的镜头里,不停地搜索着那些绚丽。一向注重构图的我,这时被那景观迷乱得不好剪裁了……”——《元阳梯田秀天下》石英先生兴奋的像个孩子。

哦,他被梯田迷住了。

“……一道道,一层层,一圈圈,有起有伏,金光闪闪;像大海潮汐,波浪滚滚,像百川径流,忽隐忽现,若明若暗……”激情喷薄而发的石英先生已感受到梯田的灵魂所在。

勤劳执着的哈尼人把梯田种成一幅工笔画。基调各异,色彩的调和、搭配平和而热烈。

点与线之间的距离都是一段曲折的抵达,谦恭而非卑微。

百转千回,些许夸张,些许任性,但终究是要回到起点的。

那些生长在阡陌中的树,孤单而葱郁,依旧挺拔。

背景确是,旧时为岁月停留,归隐,不再策马天涯。

石英先生是在傍晚抵达多瑙河畔的。

穿城而过的多瑙河将布达佩斯一分为二,胸怀博大的布达佩斯将心门为多瑙河敞开,永远敞开着。

他看见,“落日的余晖撒在河面上,稍许,天幕变灰,洁白的云朵也被染成了铅灰色。河水与河畔的建筑物像是披上了黛色的纱。转而夜幕落下,水中与岸上的一切都变得鲜亮起来。远远看去,这多瑙河上下就是一片霓虹的世界,扑朔迷离而又曼妙迷人。”——《多瑙河之夜》

此时,酷爱音乐的他,心中流淌着定是温情涤荡的那首世界名曲,名字我不说你也知道。他还看见,“……那些情侣纷纷涌向这里,紧紧相拥在多瑙河,用无声的语言来表达爱的诉说……”多瑙河的夜晚,沉静而迷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富足而浪漫,金色的夜晚,金色的河水承载了多少人的爱恋。一些舒展的云朵,飘过街角的咖啡馆,游轮驶过的多瑙河,掀起的水纹被微风抚平。抚平的还有一段一段的过往。此刻,闭目,冥想,回味……简单很好。“……这时,雨雾中那房、那水、那绿,形成的完美构图,就像一幅山水墨画或版画,意境清幽,意蕴清新,诱人动人。”石英先生眼中的婺源便是如此。但凡提起古村,都有挥之不去的情愫萦绕在心头。一种欣喜,一种感动,一种不舍。斑驳,质感的留白,有关古墙、有关尘封久远的记忆。漫步青石小路,“小巷蜿蜒,绿树掩映,炊烟袅袅,不时有人牵牛而过。在绿荫中闪动着波光的小河,如同一条丝带缠住了小村的腰上缓缓而去,给这黄昏中的村落留下了温馨和幽静。它给古村人带来不尽的甜蜜……”——《水墨丹青又一村》多少楼台烟雨中。

夕阳下,石英先生不住地按下快门,让它成为永恒。石英先生到访过很多古镇,建筑大多类似,但他每篇散记记述的笔法不同,情感不同,就是这种常有的新鲜感令人耳目一新,百读不厌。

夜深,雨停。街灯昏黄。

心却如红酒在明亮的高脚杯里微微荡漾,一品即醉。

第二日。灯光柔和。暗香浮动,这是个紫色的夜晚。他喜欢丁香花。是的,他喜欢花儿们的媚而不妖。

丁香花开时,我会更加想念母亲。

年轻时的她,会把丁香叶子洗净敷在小孩子的患病处,有可能是眼睛,有可能是脸颊,有可能是稚嫩的小手,我们都曾闻着清香略苦的味道进入梦中。

“那是一张荷花似的笑脸。四片小小的花瓣,向外使劲地张开,修长的花茎托举着那个正在孕育的花蕾傲立在花蕊的中间。花瓣拥抱着花茎,很像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怒放。”如此细致的描写,可见石英先生对丁香花的柔情与喜爱。

他觉得丁香花像梦中的花仙子,亦真亦幻,有种柔和,有种温情,给人的感觉淡定而不张扬,俏丽而又清雅。

如此,花仙子还一定是青髻低挽,紫裙飘飘,明眸皓齿,步履轻盈,从人群中走来又消失在花海中那淡妆相宜的女子。

那一簇簇丁香花,在深情的镜头前,有些羞涩,有些矜持。

任岁月变迁,只有香如故。

“我的目光不知不觉地落在了它的脚下。我看到了那一片片黑土,带着湿润的光泽泛出了嫩绿的萌芽,像是给这黑土着上了一层薄的的绿纱。轻风拂过,它们悄悄地萌动着,似乎告诉人们,它们也在迎接春天的到来”。——《丁香花开时》

我觉得这一组再现丁香的图片,画面色调和质感都靠近油画风格,沉稳而厚重,点睛处明快而鲜亮。

“忽然,那片晃动的树荫下,一堆白发夫妇吸引了我的眼球。他们边走边欣赏着那一簇簇丁香花朵,相视无语,目光温情,他们好像是在追逐春天,渴望春天,留恋春天。”

他是注意生活中微小細节的人。这是摄影人的优势,观察就会有收获。

我和女儿偶尔从大片大片的丁香树旁牵手路过,不记得有没有给她讲过寻找六瓣丁香花就找到了幸福的故事。也不记得有没有给她讲过,我小时候会吸吮丁香花蕊,那种微微的甜,她是不能体会的。

如今,女儿已代替母亲,陪伴我走向生命的下一个路口。

她送我喜欢的花朵。那些赋予使命的花朵,是女儿试着懂我的开始,这是亲人间美好的相遇。

我知道,母亲定会站在她最喜欢的丁香花丛中,整个春天,都在静静地望着我们。

微笑着。

又一日。翻到此页,画风已转。战争是考验人性的,历史是验证人性的。我不知该如何向读者复述此书中关于战争曾带给人们的苦难记忆的主题。这三篇文图的价值所在,就是石英先生对历史的还原、愤慨以及对人性的追问。

对于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石英先生用了大篇幅的文字来陈述,“卓雅牺牲后,弟弟舒拉奔赴前线英勇杀敌,获得卫国战争的一级勋章和红旗勋章,但他最后也战死在东普鲁士的战场。姐弟的遗体被葬在这座公墓。那天,我站在卓雅和舒拉的雕像前凝视了许久,为他们的壮举在心里默默感动。”——《故事,在这里讲述》这只是两万多魂灵栖息的新圣女公墓里故事的开始。石英先生只揭开一小块历史的伤疤,便落泪了。在墓地徘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圣彼得堡是十月革命发源地。先生曾两次抵达这里。

透过建筑说历史,透过历史讲品位,透过品位谈品味。

《圣彼得堡的品位与品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结尾那段话,“当我徜徉在那些立有卫国战争纪念碑的公园里,透过一簇簇祭奠的鲜花,仿佛看到了那些不朽的魂灵……”。是一条通向死亡的铁轨还是剥夺人们自由和尊严的铁丝网再或是阴森林立的哨卡岗楼让他心颤?

石英先生站在奧斯维辛这个让人类为之哭泣的魔窟,心中是悲愤的!

“……在这集中营里共有一百一十多万。他们都无声无息地惨死在这座地狱。我的心在颤抖,身在战栗。这是何等的惨绝人寰!”——《心,在这里颤抖》这样激动的笔触是石英先生的散记中比较少见的。画面与文字紧紧呼应,曾经的血腥与恐怖在今天看来心中还是有压抑之感。深知,有大爱之人,常有悲悯之心。颤抖,拍摄,释放。而今,墓地已然宁静。沉默。沉默着。

傍晚,不再下雨,漫步石径。

一轮弯月,湿润而迷蒙,在我的上空缓慢移动,晚风轻柔,内心渐渐平静。

三百二十七页,篇终。

此书由人文与自然、历史与风情、现实与聚焦三部分组成,共四十三组图文。

我将其打乱、重组,并非刻意,而是每篇文图都有唯美、温暖、向上的内涵。这就是石英先生赋予作品的灵魂所在。

寻找、发现、挖掘,热爱的生活人更能最先得到生活的挚爱。

这几日,工作之余,我便在先生的文图里游走,静静的品味,静静的感动。

随意选读这几篇并不足以道出书中所有精华,且笔拙意浅,亦未能表达出作为读者的全面感受,遗憾有之。

另外,此书还有一大特点,每篇散记都有曼陀罗老师的赏析。精炼,精彩。

曼陀罗老师在序中说:“那是两三年前一个春寒料峭的季节,当我们接过石英赠送我一本他的摄影散记画册时,终于感觉得到我一直在寻觅的“图”与“文”相辅相成的摄影表现形式,而‘摄影散记这个我们不曾听说过的对文图并茂的摄影专题称谓,是如此恰到好处地涵盖了以人文地理和社会生活为创作内容的摄影专题的本质特征。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不已……”

之后,曼陀罗老师和其团队开始了与石英老师的摄影散记的交流、碰撞、融汇、认知的编辑过程。

这是一个令人温暖的过程。

是的,谁能拒绝和抵得过温暖呢?

那年,一个人在江南行走,不经意被一只杯子上的简笔画和寥寥几字打湿了双眸。那一刻,击中我的是来自异乡的温暖。

一只杯子,几朵小花,一本书,一切美好的带给人温暖的相遇,都值得保存。不是吗?

珍惜人生中的每次相遇,用宽容、豁达、感激、珍惜来诠释,滋润的心田便会丰盈起来。

感谢相遇,感谢《画里画外》。

猜你喜欢
散记多瑙河丁香花
丁香花开的时候
学书散记
湘行散记
多瑙河在静静地流淌(续八)——匈牙利留学杂记
多瑙河在静静地流淌(续七)
丁香花
多瑙河在静静地流淌(续二)
—— 匈牙利留学杂记
西双版纳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