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会”走向“言传”

2016-08-15 16:57付萍
考试周刊 2016年62期
关键词:意会创作背景古诗文教学

付萍

摘 要: 古诗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古诗词语言含蓄精练,距离现在又年代久远,因此古诗文教学常常是一个难点。究竟怎样教好古诗词?作者认为,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感、多悟,架起从“意会”走向“言传”的桥梁。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 诵读 创作背景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古诗词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古而不衰,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参观时曾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的追逐,也经受了若干年的考验,是得到广泛认同的美,是具有内涵的、深刻的美,具有音韵美、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和意境美等。

近年来古诗文教学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教材里所选入的古诗词篇目不断增加。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一至初三学生背诵古诗文50篇,高一至高三背诵古诗文80篇,合计130篇,这其中绝大部分是诗词。同样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等。在整个语文新课标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古诗词教育。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古诗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通过这十多年的教学,深感古诗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在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积累少,缺乏基本的鉴赏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可怕的恶性循环。面对这些问题,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以下方法,希望能得到改善。

以读代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诗文的味是诵读出来的,正所谓“吟哦不辍,废寝忘食”,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等。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如教《孙权劝学》一文时,先让全班学生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求他们记住自己拿捏不准的字音,再放视频朗读给他们听。听完后,要求他们进行比较,发现自己在诵读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一下,主要是诵读比较生硬,没有感情。其实归结到底还是对于课文的理解不透彻,不能结合内容进行理解性诵读。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紧接着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效果明显比上次要好。后来还让小组竞赛,看看哪组读得最好。学生非常踊跃,都争着想一展身手。这样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多次诵读,采用全班齐读、小组读、男女读、个人读的形式,在诵读中把握诗歌中的几种意象,从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还提出用简笔画把这几句话的内容描述一下,并标出有哪些颜色,用了哪些线条。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感受到一种画面感,好像受到震撼。再读的时候,感情即刻充沛很多,还带出一点意境。通过反复诵读,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当堂背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与兴趣。

关联创作背景,助力学生领悟古诗文。古诗文的创作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因此在把握古诗文的中心或主旨时一定要结合创作背景。创作背景主要指的是作者的生平事迹、遭遇、阅历及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等。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背景资料,这样有利于他们理解古诗文并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如鉴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抗元将领。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死言志,严正拒绝。诗中明确表达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深深地遗憾两年前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剧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又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语言文字的范围。通过介绍背景,学生就能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又如赏析韩愈的《马说》。乍一看题目,给人感觉是在谈论马。但是当你结合了韩愈创作此文时的心情遭遇,你就能发现其实作者是在借千里马表达自己的观点。《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中唐时期),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所以,把那时的背景告诉学生后,他们都能理解韩愈的心情及创作此文的意图,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抗争。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学习的“主人”。古诗文距现代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大部分学生很难逾越语言障碍,课文读不懂;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大多采取传统的串讲加分析的大包大揽方式,课堂上滔滔不绝,激情飞扬,而不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正确方法,不能引导学生积累古汉语的语法知识,体味古诗文中的人文内涵,品味古诗词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从而使学生谈“古”色变,对古诗文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情绪,直接影响古诗文教学效果。“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过去那种“老师教”“学生学”的单边局面,而变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让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这不但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如何阅读古诗文,而且能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时间留给对古文、古诗文本的鉴赏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出问题、解决疑难实现教学目标,又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鼓励学生探究归纳:作者在学习上到底存在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解决的?同时充分利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教学上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将自己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与作者相比,感受到作者在穷困年代读书之不易。激励学生珍惜现有条件,好好读书,在好时代中好读书。

总之,古诗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执教者一定要重视古诗词教学,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时间、空间,并遵循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使初中古诗词教学真正由低质走向高效。最后引用屈原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一线的语文老师们共勉。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张必锟.文言文诵读教学设想[J].中学语文教学,1998(3).

[3]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意会创作背景古诗文教学
论柯林斯的意会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陈思照:音乐可让两岸神通意会
意会(TASTE ITALY)正式上海成立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