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徽州民间婚嫁歌

2016-08-15 18:38史一丰
戏剧之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徽州

【摘 要】徽州民间婚嫁歌在当下徽州一带百姓的婚礼仪式中已很难听到,究其原因,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意识形态上的去传统化等主客观因素是其面临消亡的主要原因,保护和传承徽州民间婚嫁歌迫在眉睫。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将徽州民间婚嫁歌置于徽州文化之中来研究,阐释徽州民间婚嫁歌的文化内涵,及保护和传承徽州民间婚嫁歌就是在保护和传承徽州民间婚俗文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婚嫁歌;徽州;文化人类学;婚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73-03

婚姻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里程碑,因而结婚的过程往往隆重而繁琐。从全国来看,由于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婚嫁仪式也各异。但是,婚嫁仪式中蕴涵着地方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一点是相同的。

婚嫁仪式的具体程式全国各地有不同的讲究和习惯性做法,我们称作“婚俗”,即关于结婚的风俗。马凌诺夫斯基指出,风俗是一种依传统力量而使社区分子遵守的标准化的行为方式。[1]马氏在定义“风俗”一词时划定了风俗通行的阈限,并把它称作“社区”。费孝通认为:社区研究地指研究一个一定的地域,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一定的文化传统和人为环境的人类群体。[2]在研究民间婚姻仪式中,这一“社区地”我们可理解为“地域”。本文所要研究的社区地是徽州地域,研究的具体事象是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的口头表演形式之一——婚嫁歌。

徽州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一直以来,徽州文化的研究都是学术界关注的主要领域,它包括徽州的历史、文学、民俗、医学、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并取得了很多的学术成果。但是对于徽州民间表演艺术的研究,除了徽州戏曲艺术备受重视外,民间的舞蹈、民歌、器乐曲长期以来却缺少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徽州人传统的重文轻艺思想所致。徽州人认为,从事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行业是“贱业”,因此使得徽州地区长期缺乏舞蹈、音乐方面的专业表演人才和专业教育人才,更缺少研究徽州本土音乐的工作者,因而,徽州民间音乐被冷落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上世纪80至90年代,在文化部倡导下的民间音乐抢救运动中,搜集徽州地方民歌一度受到了当时屯溪区文化站工作人员的重视,并组成了徽州民歌抢救小组,开展了历时3年之久的田野采风工作,并对采风的成果进行了整理,出版了《徽州民歌100首》(2005年)。随后,有关徽州民歌的相关研究工作处于停滞状态。2008年,徽州民歌申遗成功后,以黄山学院音乐学专业为研究基地,对徽州民歌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但受专业教师研究领域的局限,这一波研究关注点主要在徽州民歌的音乐本体上,没有将徽州民歌的研究放置于徽州文化这一大环境内进行,只是就民歌论音乐,忽视了民歌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功能。

“他(马林诺夫斯基)主张将艺术放置于制度的布局中,从功能的角度进行研究,……。”[3]2014年起,在笔者率领下的徽州民歌研究团队基于徽州民间婚嫁习俗,借助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了田野调查,对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的民歌演唱进行了文化人类学范畴内的考察与思考,主要选取的田野调查个案有:1.歙县岔口乡民间婚嫁仪式中哭嫁歌的演唱研究;2.歙县三阳镇美川村民间婚嫁仪式中哭轿歌的演唱研究;3.婺源思口镇梅田圩村民间婚嫁仪式中撒帐歌的演唱研究,并从中来分析和阐释徽州婚嫁仪式中的民歌演唱与徽州民间婚俗,以及徽州文化间内在的学理渊源和深层联系。

一、哭嫁歌

在徽州,女性从十三、四岁开始就由媒婆登门来牵线。虽然,徽州民间也有重男轻女的现象,但毕竟女儿是父母的心头肉,出嫁就意味着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姊妹,伤感是可想而知的。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徽州地域男女婚姻之事受程朱家礼及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传承下来。男女双方在结婚前都不允许见面,双方的家庭情况都听媒婆一人之言。对女方来说,非常在意男方家长境况的好坏,而徽州传统决定了女方对男方的了解仅来自媒婆的言语,也就是说,女方婚后的命运多半掌握在媒婆手中。所以,婚嫁那天,待男方接亲队伍到达村口燃放鞭炮起,新娘便开始边换衣服边向母亲哭诉。说是哭嫁其实也是哽咽着哼唱,唱词一般都在新娘成年后由已婚女性口授。昔时新娘不会哭嫁,是要遭人耻笑的,故农家女到了十岁,就要利用打猪草、放牛机会,聚集在山野间偷偷学哭嫁,以备日后出嫁用。[4]以歙县岔口乡民间婚嫁中新娘的哭嫁歌为例(见谱例1),在岔口乡,新娘出嫁必须要哭嫁,即使是嫁到家庭条件好的夫家也要哭诉。哭词多为回忆在父母亲身边的幸福日子、感激父母亲的养育之恩以及自己出门后对父母的想念之情。

徽州社会自古以来重礼,讲究人情世故。婚礼作为人生礼仪的一件大事备受重视,且礼数众多,比如徽州民间的婚嫁程式一般要经历“六礼”模式,这六礼分别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5]新娘在出嫁那天一定要哭嫁,这是体现晚辈对长辈的孝顺之心,哭嫁的环节既是父母对新娘离别的一种心理安慰,也是在兄弟姊妹、亲朋好友面前表现出新娘为人处事的周到和体面,也体现出了新娘家风的端庄和家规的严谨。哭嫁歌的演唱不同于其他情歌、小调的欢畅淋漓,多表现既说有唱、说唱相兼的意味,实属新娘伤心之意的真情流露。

二、哭轿歌

徽州民间婚礼仪式中,哭轿是新娘离家之前必不可缺的环节。所谓“哭轿”,就是在新娘踏上男方接亲花轿之前的一顿哭诉。而徽州因山壤阻隔对彼此沟通的限制,各地风俗各异,有时即使只隔个山头亦存在不同之处,俗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婚礼亦是如此。[6]徽州多地的哭轿有所差异,就是歙县各地也有不同之处。歙县岔口乡一带的民间婚礼仪式中的哭轿和哭嫁合为一体。笔者选择的田野调查点:歙县三阳镇美川村的婚礼仪式中,新娘由舅舅背出闺房来到花轿前,站在利市婆放置好的板凳之上,意为不带走新娘自家的运气。此时,新娘的兄弟姊妹跪在新娘面前,讨要财物,并言语:“你走了,我们拿什么来养年老的父母?”此时的新娘会拿出事先准备的红包放到兄妹手中,古徽州还有新娘取下头上的银簪给兄妹的做法。新娘边给红包边交代兄妹要照顾好父母双亲,逢年过节替自己行好孝道,多操劳家中事务等。这一哭轿环节在歙县三阳乡一带称为“讨饭米钱”。(见谱例2)歙县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仪式存在。

徽州自古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为人处事始终传承着儒家的儒雅文化。因而,徽州被称为“东南邹鲁”。徽州民间家庭教育极为严格,即使是一般的徽州人家,对子女的举止行为教导也十分重视。尤其是徽州的女性,“三重四德”是其为人处事的标准。“孝”是传统儒家伦理的基本规范,它内在地反映了宗法的“尊尊”,也反映了血缘的“亲亲”。[7]因而,徽州女性在出嫁上轿之时,用吟唱的形式,通过教导兄弟姊妹之言,来表达对父母抚养之恩的感激和牵挂之情。这首《讨饭米钱》的演唱者虽不是专业的歌手,但是,此时的心情以及一直以来受到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促成了新娘离家上轿之前歌声的悲伤。离别迟早要来到,不舍之情也是难以抑制的。上轿女子哭是笑,落第举子笑是哭。[8]

三、撒帐歌

徽州民间的婚礼仪式中都少不了撒帐的环节。撒帐仪式主要出现在新人拜堂之后和入洞房时。当前,徽州地区民间婚礼仪式的撒帐环节多在新人入洞房时进行。以婺源思口镇梅田圩村民间婚嫁仪式中撒帐仪式为例,新人在拜过祖先和男方父母后,转身走出大堂时,一旁的利市人会演唱撒帐歌。此时的演唱其实也是一种说唱,或者称有一定韵味的吆喝。利市人边吆喝边向新人抛洒五谷,现代社会的婚礼还抛洒彩带,表达对新人喜结良缘的祝贺。撒帐歌歌词多为贺词和吉利之语。(见谱例3)

当新人入洞房之后,双双坐于窗前,此时,利市人一边向新人抛洒花生、红枣等物,寓意早生贵子,一边演唱撒帐歌,歌词多为对新人下一代能成才并光宗耀祖的吉言。(见谱例4)唱词中的“八抬”借代大官,因为古时的大官都是坐八抬大轿出行的。

徽州人自古以来善读书,每年考中状元,在京城、朝廷为官者数量颇多,因而,徽州人以自家有后代在朝廷做大官为荣。所以,每当新人结婚时,父母和亲朋好友都将期待新人早生贵子,生个儿子读好书,将来可以做官的心情表达给新人。在婚礼仪式中,这种教育意义通过利市人的撒帐歌的演唱来传达,并且,这种通过撒帐行使教育功能的手段也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

四、结语

通过对徽州三地民间婚嫁仪式中的婚嫁歌的研究,不难发现,作为口头表演形式的婚嫁歌曲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是徽州传统文化影响的产物。虽然,当前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加深,徽州民间传统婚嫁仪式的程式也有所简化,但徽州民间婚嫁歌的内涵没有变,它的文化精神依然存在。当然,没有人能保证这种现状会一直保持下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对文化产生影响而发生变革,这种势头是不可阻挡的。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来看,留住当下,就是留住传统文化的根。做好徽州民间婚嫁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类民间艺术形式永远活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便是对徽州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一种延续。

参考文献:

[1][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3.

[2]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0.

[3]李修建.论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馆及艺术理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20.

[4]柯灵权.古徽州村族礼教钩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83.

[5]卞利.徽州民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61.

[6]潘婧.徽州地区城乡婚俗比较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历史学院,2013.1.

[7]高光.论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内容及特点[D].安徽:安徽大学历史学院,2011.17.

[8]同[4],P183.

作者简介:

史一丰(1980-),男,浙江湖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徽州民间婚嫁仪式音乐的形态研究”(SK2015A530)阶段性成果;2015年度黄山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徽州文化类)“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中的‘声研究”(2015xhwh011)阶段性成果;2015安徽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徽州民间婚嫁歌的采集与音频制作”(201510375029)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金色徽州
徽州绿荫
徽州方言中的“”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徽州民间信仰研究的一部新作——读《明清以来徽州信仰与民众日常生活研究》
断裂与传续:元代徽州路仕宦家族的演变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徽州木雕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