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城市东邑龙王庙古建及赛社文化

2016-08-15 20:30徐焕娣
戏剧之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正殿山门龙王庙

徐焕娣

【摘 要】潞城东邑龙王庙位于潞城市成家川街道东邑村北,南北长60米,东西宽26.2米,占地面积1572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明清历代均有修缮,现存正殿有金代建筑风格(有争议)、其余为清代遗构。二进院落,现存山门、戏台、正殿、正殿两侧东西耳殿、东西厢房。该庙宇是潞城市保存较好的文物古建,且每年定期举办赛社活动。

【关键词】潞城东邑龙王庙;赛社文化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245-02

2016年2月3日驱车前往潞城市东邑村,东邑龙王庙位于东邑村村内,民居环绕,全庙从外围围住,设有围墙保护。山门前特立一块石碑,碑正面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邑龙王庙,国务院2006年6月公布,山西省人民政府立。”碑身背面刻有:“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四至范围,保护范围:以围墙各向外南50米,北50米,东50米,西3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界限各向外300米。”龙王庙坐北朝南,为两进深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戏楼、正殿、两侧各列耳殿、配殿等。山门面阔三间,琉璃脊兽,色彩艳丽。戏楼位于山门之后,面阔进深各三间,分上下两层。正殿与戏楼相对,位于中轴线北位置上。龙王庙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整齐有序。东邑龙王庙原有庙碑丢失,其建筑年代不详。正殿有明显金代建筑风格,颇有争论,其余建筑为清代。

山门坐南朝北,面向正殿,屋顶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9.9米,进深四椽6.56米,台基基高0.36米,柱础为垂莲花柱础,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平梁,台基为石,梁架为木。山门位于中轴线上的最南端,山门内两侧各为三间厢房,中间通道直达戏台。听看庙人说,原来山门前左右各立有一石狮子,好不威风,年时久远,不知怎的,石狮子也就不见了。

戏台位于山门之后,倒座式,单檐硬山顶。戏台分上下两层,上建戏楼,为通道。戏台与正殿相对,以甬道相连,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五间及厢房各三间。戏台内有龙象呈祥木雕,雕刻精致,寓意丰富。戏台面阔8.69、进深6.13、柱高3.83、台基基高2.1米,左右两侧均有楼梯。梁架由四椽栿、平梁构成,梁架残存部分有彩画。戏台面向山门那面墙身中间开方形门,上部做拱形门头,用料为石材,且雕刻有莲花、龙、莲瓣图案,上方镶刻“民生润泽”石匾一块,石匾规格0.75米×2.46米。戏台是古时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是人民一年中得以闲暇娱乐的地方。

正殿是龙王庙最主要的建筑,位于中轴线最北端,坐落在长14.76、宽13.5、高1.15米的台基之上,台基东、西、南三面设台阶。正殿面阔三间13.24、进深六椽11.97米,单檐悬山顶,灰瓦,正脊垂脊雕龙雕凤,均配饰牡丹。这凸显出龙王的威严。明间覆盆柱础,青石浅雕云龙图案,次间为方形石料基座。正殿梁架为金代特色:大叉手,平梁,四椽袱对前乳袱。大殿有两根很粗的原木大梁,实是罕见,保存完好。正殿建筑最传奇的是前檐下的三大四小七个斗栱,当心间、次间斗栱、柱头斗栱均五铺作,单抄单下昂,结构复杂,层次多,造型大方,工艺精湛,这是东邑龙王庙的精髓和魅力。正殿其梁架上曾有清代彩绘,边框为彩色绘画,边框为黑白淡色画,形象生动,线条流畅,可惜后来日渐消逝。

龙王庙原有碑文丢失,庙内只剩一功德碑。看庙人告诉我,他们看庙已十余年了,问我是否见过祭唱、巡演、跑马、转街、扛装这些庙会民俗活动,又向我展示了东邑龙王庙“文化活动陈列室”。农业社会,人们为求风调雨顺,天官降福,期盼来年大地瑞泽,就会向天官献戏以作为特殊的供奉。龙王由民俗之神上升为祀典之神,格外受到人们崇敬。晋东南的府州县志及现存石刻,到处都有祷取“神水”而“灵应”降雨的记录。潞城东邑龙王庙山门西侧有井,应为祷雨取水之池。

龙王庙的迎神赛社定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在民间传说里,二月二是主管水神的龙王抬头的日子,这一天虫鸟走兽、花草植被都开始苏醒,龙王也要苏醒过来履行它降雨的职责。经过一个冬季的严寒,大地在二月渐渐解冻,春种秋收,此时农民最希望庄稼的雨水量富足。带着这种朴素又殷切的希望,人们开始向龙王献戏祈福。二月二庙会还有一固定内容——转街演出,这是为了让更多的村民都能参与进来,共同感受庙会的喜悦。久而久之,这项活动慢慢就演变成今天的一种习俗,献戏祈福的性质也由娱神转向为娱人。如今的二月二,依旧人山人海,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一场属于村民狂欢的盛会。

潞城东邑龙王庙庙会涵盖了晋东南地区迎神赛社诸多仪式,如取水、晒龙王、斩旱魃、百戏社火、迎神演剧等。农业社会,人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雩祭和春祈秋报无论对国家还是百姓都是重要的事宜,比如古已有之的祭祀仪式“八蜡”。在这种祭祀仪式中,祭祀礼仪、百戏杂陈、戏剧演出都是奉献给神灵的艺术供奉,而这些娱神又娱人的活动后来就被统称为“社火”。提到社火表演,不得不提扛装文化,有人这样描述过他记忆里的扛装:“父亲的肩上扛着孩子,孩子的肩上扛着希望,他们在这古老的街道上走了一年又一年,希望与梦想在这里交织。”古老的庙宇映衬着古老的装束,萦绕着古老的韵味唱腔,祭祀音乐飘渺脱俗穿越古建,似乎又回到了那年那月的故事中。晋东南地区多神庙,每年的雩祭仪式和春祈秋报相结合,也就有了当地独有的赛社活动。古时,扛装在春祭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扛装的“天使”是连接天与地的使者。扛装:一成年男子肩负铁架,架上安一根1米多长的铁棍,棍端横悬一圆形支架,支架的下端是用布做成的卡通动物,一位五六岁的儿童轻坐于上,脸部化装成戏剧角色,头戴花冠,花冠左右插两翎,身披斗篷,腰系裙子,脚穿绣花鞋,手拿扇子、花束,随着八音会的伴奏,男子和儿童有韵律地摆动。扛装行头为铁制,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铁杆长约三米,上端横出妆坐,下端为U型圆环。

妆:化妆是上扛装的第一个环节,孩子早起洗净脸,由孩子的母亲或村中唱过戏的人进行化妆。过去化妆都是在家里进行,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村子里需要化妆的孩子,都是集中在村委会议室,由庙会上的剧团演员统一化妆。

穿:给扛装的孩子穿衣服,先下后上,先里后外,有八层到十一层之多。如:衬裤、衬裙、套裙、围裙等依次进行,这一过程繁琐但有序。

戴:装上的孩子戴着珠光闪闪的戏帽,手拿花扇,胸前挂上串珠帘子、铃铛等,再把相关装饰品戴好系好,最后把帽翅抽上。

披:肩部披肩一层一层先大后小披好,披是肩部装饰的重要部分。

扎:身上完成之后,再整理头部,裹上头巾,主要的目的是处理好头发,为戴帽子打好基础,避免带上的帽子滑落。

捆:先把孩子放到行头的桩坐上,给孩子缠上半米多长的木腿,木腿下方有三寸金莲似的假脚,这一过程重点是捆,在结实的同时,孩子首先要感到舒适。

合:孩子的各部分弄好后,把行头的下半部分与上半部分连接起来,下端的圆环卡在年轻后生的肩部与腰部,此扛装就算完成。

民族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民俗标志着人类存在的一种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东邑村历史悠久,民俗淳朴,康熙版《潞城县志》记载,二月二龙抬头庙会初步形成于元朝,平顺九天圣母庙内有元代碑文详细记载了东邑龙王庙二月二春祭祈雨详细仪式。春祭祈雨仪式在几百年里不断演变,现在仍然散发着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韵味,尤其是扛装文化,这被东邑人民誉为“空中舞蹈,无言戏剧,流动杂技,活动雕塑。”龙王庙在雩祭仪式之后,焕发了它本来的生机,也将托载百姓们朴素的愿望。

参考文献:

[1]王潞伟.上党神庙剧场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

[2]申丹莉.潞城市东邑村龙王庙建筑及迎神赛社考述[J].文物世界,2008(3).

[3]车文明.中国古戏台遗存现状[J].中国文化遗产,2013(5).

猜你喜欢
正殿山门龙王庙
被遗忘的角落:畅春园遗迹恩佑寺、恩慕寺山门考
山西文明守望工程掠影
清宫中正殿念经处如何选官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日本新天皇即位将“恩赦”55万犯人
奇怪森林
川西南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
介休城内五岳庙及山门戏楼考略
西南油气田勘探获得重要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