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也好”话语标记的形成

2016-08-15 20:44杨琳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词汇化语法化

杨琳琳

内容摘要:“也好”具有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因此可以被视为话语标记。本文通过分析共时平面上“也好”的多义形式,推测其发展轨迹,探讨话语标记语“也好”的形成过程和功能。话语标记“也好”的形成是词汇化和语法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由短语先词汇化为词,然后再进一步语法化为话语标记。

关键词:“也好” 话语标记 词汇化 语法化

“也好”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又较为丰富的一个词,对于“也好”的词性判定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一)认为是语气助词。许多工具书将“也好”的词性标注为都是助词。

(二)认为是语气词。黄伯荣、廖序东(2007)认为“也好”是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齐沪扬(2002)[2]将其称为认为“也好”为非典型语气词,同“也罢、罢了、而已、的话”等词性一致。

(三)认为是连词。史有为(1986)认为“也好”同“也罢”一样均属于连词,且一般为后置连词。

(四)认为是兼类词,既是连词又是语气词。张谊生(2000)认为成对使用的“也好”可以起连接作用应归为连词,且为后置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单用的“也好”是语气词,表示容忍、让步的语气,即虽然对某种行为、观点、措施等不太满意,但既然已经存在了也只能这样了。

以上四种观点均是“也好”词汇化后学者们对其词类的判定,无论是语气词还是连词,均属于传统词类,而本文着重讨论的正是现代汉语中作为话语标记的“也好”。此外,本文还从共时角度探讨“也好”话语标记功能的形成及其表现。

一、在共时平面上“也好”的多义形式

“也好”具有多功能性,其位置灵活,意义多样,本文选择在共时状态下,通过对比“也好”的不同用法,推测出“也好”的发展轨迹,并探讨话语标记“也好”的形成机制。在现代汉语中,“也好”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 状中短语“也好”

在现代汉语中,“也好”是个状中结构的短语,主要功能是充当谓语,位于小句句末或句子末尾,其中“好”为谓语中心。在这种情况下,“也好”是两个不同成分的连用,“也”为副词,表示类同;“好”为形容词,表示“好”的本义,与“坏”相对。如:

(1)我们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邓小平文选3》)

(2)高唱军歌,他的声音很足,表情也好,就是唱的调子和钢琴一点不发生关系。(老舍《二马》)

上例中的“也好”在句中作谓语,可以作一个直接成分,表“X好,Y也一样好”之义,是对命题内容的客观评价,如例(1)中的“也好”就表示“和……一样好”的意思,即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和头八年一样好。这也是“也”的实用用法,表示“类同”,但“也”与“好”之间并非结合得很紧密,它们之间还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也挺好”。正是因为句中不同层面的句法成分“也”与“好”线性组合的长期使用,促成了词汇化的结果。

(二) 语气助词“也好”

当短语“也好”表示“也不错、也挺好”时,带有赞扬、肯定性语气,在此基础上发生虚化就自然地向语气助词“也好”演变,发展出了情态语气功能。此时,“也好”不再充当谓语,丧失了述谓功能,“也好”并不是简单地继承了两个语素的实际语义,而是包含了整个句式的语法意义,因此可以说这样的“也好”已经词汇化了。关于语气助词“也好”的功能,《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也好”同“也罢”,但语气较轻。如:

(3)“好吧,妈!我心里有这么个底子也好。不过,您先别着急;教我慢慢的想一想,也许想出点好主意来!”(老舍《四世同堂》)

(4)我没一定的主张,而且去不去不要紧,你们要是分头去也好,我一个人在这睡一觉,比什么都平安。(老舍《旅行》)

从例(3)、(4)中可以看出,作为语气助词“也好”的附着对象一般为动词性成分,构成“X也好”的形式,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义,表示“X也好,但并非最好”的意思。“也好”可以省略或换成其他语气词,句子的结构都是完整的,除了句子语气可能会有所改变外,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需注意的是,在两例中“也好”的句法位置是不同的,例(3)中的“也好”位于句子末尾,我们可以称之为句末语气助词“也好”;例(4)中的“也好”位于前一个分句的末尾,我们将其称之为句中语气助词“也好”。在对上例中的“也好”的语义进行对比后,我们发现位于句末的“也好”虽不再充当句法成分,但在语义上仍保留一定的陈述义,而位于句中的“也好”不再具有陈述性,语义更加虚化,情态语气功能更加明显,表明了句中“也好”是句末“也好”的进一步虚化。

(三)“X也好,Y也好”

“也好”附于词、短语、小句等的后面,构成“X也好,Y也好”的连用格式。该句式显示了“也好”的进一步虚化,表示列举范围内无一例外或在所列情况下,皆为如此,可以与“无论、不论、不管、任凭”等表示无条件的关联连词共现,后一分句中可有“总、都、也”等呼应。作为一个整体对举格式的“也好”的出现,可认定为“也好”语法化完成的标志。如:

(5)可是,不论怎么说,总还是他的东西。木头的也好,磁的也好,都是他费尽心机弄来的。(老舍《四世同堂》)

除此之外,“也好”还常与哪怕、就算、即使等表让步的连词搭配。如:

(6)他想象着:自己握着一把手枪,哪怕是块石头呢也好,轻手蹑脚的过去,过去,一下子把个戴铁盆的敌人打得脑浆迸裂!(老舍《杀狗》)

(四) 话语标记“也好”

“也好”有时并不表示真值语义,而是起到话语标记的作用,以话语标记语的身份出现。此时的“也好”是独立的,不与其他成分发生黏着,在语篇中的作用主要是话轮转接,即标志一个话轮的结束或指示一个话轮的开始,使前后句衔接更加的紧密。如:

(7)“八爷!你是贵人多忘事,你的事自己永远不记着。也好,你要作了总统,我当秘书长。不然,你把国家的事也都忘了。”孙八笑了,大概笑的是“你作总统”。(老舍《老张的哲学》)

(8)高夫人点点头说:“也好。留下一两个人,其余的跟双喜去吧。”(姚雪垠《李自成1》)

二、“也好”话语标记功能的产生

话语标记语“也好”可以看作是词汇化和语法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沈家煊指出词汇化有两层含义:词缀变为词或词的组连(包括“词组”)变为词。“也好”在结构上由最初的状中短语“也好”发展具有情态意义的固定语,语义也由单纯的表示“和……一样好”实际意义逐渐虚化表示让步的语气词,是词汇化的过程。

关于语法化的定义,目前较多学者认可的是:在特定语言语境中,词汇项或结构式获得语法功能的过程,而且,一旦语法化,将会进一步发展出新的语法功能。状中短语“也好”向具有话语衔接功能的话语标记语演变的过程中,其语义由概念性转向程序性,非主观性转向主观性,其辖域也由命题内成分转向话语,是典型的语法化过程。

话语标记语“也好”是由句中语气助词“也好”进一步虚化而来的,这是因为位于句中的语气助词“也好”正好处于两个话题的中间部分,既要承接上一话题又需要引出下一个话题,语篇衔接功能明显,语义上,句中语气助词“也好”不再表示实际意义,只表示让步的语气。正是因为“也好”的这一特殊用法,使其具备了向话语标记演变的可能。相关语料信息显示,语气助词“也好”存在不附着于其他成分,而是单独出现的情况,即语气助词“也好”构成的“X也好”省略话题X,以“也好”的形式独立出现。这是受语言的经济原则的影响,在对话中交际双方因为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话题X可以完全省略而不影响交际。此时,单用的语气助词“也好”倾向保持自由的地位,不发生黏着化,也就形成了作为话语标记的“也好”。如:

(9)鼓掌的声音延长至十分钟,不能再叫陈教授说话,也好,陈教授鞠了一躬下去了。(老舍《赵子曰》)

(10)“三万元,是不是多了点?不过,也好,继续往下说吧!”(谌容《梦中的河》)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话语标记“也好”与前文所列举的“也好”的一般用法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

A、在语法上,话语标记“也好”一般单独使用,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固化形式,不发生黏着化,即不与其前后的语言成分构成更大的语言单位,独立存在于句子之外,并不影响句子的合法性。

如例(9)、(10)中的“也好”均是独立存在的语言单位,而短语“也好”却与其他语言成分结合成更大的语言单位,一旦省略便会影响句子的结构和表意的完整性。

B、在语义上,话语标记“也好”已经失去了概念意义,不再传达具体的语义内容,其有无不影响句子的内容表达。以例(9)为例,去掉“也好”以后,其所要表达“因鼓掌时间的延长,陈教授不得不停止讲话然后下台”这一内容并不会受到影响。

C、在功能上,话语标记“也好”衔接前后语句的功能较为明显,使得话语间的隐含关系得以凸显,能帮助听话人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如例(10)中,“也好”所连接的前后语句之间在语义上暗含着让步转折的关系,即“三万元确实是多了点,但却又无可奈何,只得赞同和接受,还是决定让对方继续往下说”。此处说话人正是利用了话语标记“也好”衔接功能使得前后语句之间的语义衔接更加自然、语义关系得以强调并凸显,有利于听话人更清楚地理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上述分析可知,独立运用的“也好”在语义、语法、语用方面的特征完全符合话语标记语的界定标准,所以可以认定“也好”是一个典型的话语标记语。综上,我们认为话语标记“也好”的形成过程应该是:状中结构的短语→小句末尾的语气助词→话语标记。

三、结语

本文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也好”现存的几种形式,并总结了“也好”由短语到语气助词再到话语标记的虚化过程。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语料信息,判定“也好”作为话语标记语在语义、语法、功能三方面的表现。

猜你喜欢
词汇化语法化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