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合课文进行段落的教学

2016-08-16 17:03李红艳
考试周刊 2016年61期
关键词:整体把握语文教学

李红艳

摘 要: 重点段不但能独立表达完整的意思,而且有自己的层次结构,因而它具备了“篇”的基本特征,是篇的雏形。因此,抓住重点段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不仅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且可以为学生“攻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整体把握 理清结构 积累语言 读写迁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积句而成章,积章而篇。”章,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段”。段篇幅短小,但它下联词句,上挂篇章,是构成篇的基本单位。篇的结构与段的结构基本相似,段的把握能力越强,篇的控制能力越强。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中年级,掌握段的规律最重要。

一篇课文包含若干个段落,它们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其中,有些段落最能表达主要内容,体现中心思想,我们称之为重点段。重点段表现力强,是课文的支撑点,有的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通篇”效能,因此,抓住重点段教学,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教学重点段?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初读,整体把握

围绕全文中心思想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是重点段的基本特征。读懂并理解它的意思,通常采用先理解后分层再概括的方法。

理解。即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重点段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常见的有按事情发展紧密联系;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联系;并列联系、转折、因果联系等。

分层。分层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中年级学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存在一定困难,用符号标志,可以化难为易。如①―②|③||④||⑤||⑥。表示①与②是总写,③④⑤⑥是分写,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其他关系可依此类推。

概括。概括大意常用的方法有:

1.摘句法。在段首、段中或段尾中,摘取最能概括段的主要内容的中心句、重点句和过渡句。

2.连词法。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重点句和过渡句,但出现一些能表现段的主要内容的词语。连词法就是连接重点词语归纳段意的方法。

3.合并法。就是把一段的几层意思合并起来进行概括。如《桂林山水》的第二段第一句用“大海”、“西湖”相比,突出漓江的“水”;接着分别写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最后一句进一步强调漓江水“静”的特点。可合并成:写漓江水的静、清、绿。

4.标题法。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如《小英雄雨来》可把这部中篇小说概括为六个小标题。

理解、分层、概括是整体把握重点段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段方法,对读篇乃是长篇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细读,理清结构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理清结构是帮助学生解决重点段“怎样写”的问题,是为写片段提供“章法”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教师要抓住对写法有启示的片段引导学生仔细地读,理解其内容,理清其结构,逐步掌握一些常用的构段方式。例如:

1.总分法(包括总分总、分总)。这是记叙文中常见的一种写法。如四年级上册13课《白鹅》中第四段是典型的总分关系段。第一句总写“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后面几句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写。

2.并列式。几句话或几层意思是并排平列的,多用于介绍几种不同的事物,或从不同方面介绍一种事物。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四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夏天小兴安岭森林的特点,以下三句按时间顺序和事物间的联系展开,全段从不同角度描写夏天小兴安岭美丽的风景。

3.承接式。即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连句成段。

4.因果式。《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就采用了这种写法,这种构段方式有先表因后表果和先表果后表因的形式等。

唐彪说过:“多读乃借人之功夫。”这里的“功夫”指别人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段,教师要注意从写段的目的出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重点段,总结出构段的规律及方法,让学生在习作最初阶段依“法”而行,为以后逐渐进行“文无定法”的习作打下基础。

三、赏读,积累语言

著名特级教师朱敬本说:“学习语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但是,‘积累是为了‘用。”积累语言材料是小学阅读教学一项重要的任务。品词析句是积累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精选值得进行语言训练、值得积累语言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品味、推敲和鉴赏,让学生从中吸取语言养料。指导学生品词析句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换词比较。

一是删减饰语。把删去修饰语的句子与原句比较,体会修饰语独特的表达作用。如《蝙蝠和雷达》中这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把“终于”抽出品读便明白,科学家的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研究成果来之不易,体现了科学家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用“终于”修饰限制,表意极为严密。

二是替换词语。把原句中的词换用另外一些意思相近的词,再与原句中的词比较,体会原词传神之处。如《乡下人家》:“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探”分别换成“钻、长、窜、挤”,效果不一样。一个“探”字,用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抓住这些传神词语进行分析、比较、咀嚼玩味,学生的语言定会得到不断发展。

2.换句比较。如教学《桂林山水》,比较这两句话,看哪句写得好?

①“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漓江的水真绿啊!”

②句比较概括,缺乏形象感。①句是课文中的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因为它用人们喜爱的翡翠作比喻,碧绿的漓江水仿佛就出现在人们眼前。通过比较,学生不仅领悟到了运用比喻的精妙之处,还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熟读,读写迁移

语文教育的对话理论认为:“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所谓仿写,就是作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就中年级而言,仿写是促进读写结合的最好方式。那么,如何开展仿写?

1.找准读写结合点。

读写的结合点要依据教材主题内容、表达特点、学生生活实际等确定。

(1)从课文表达特点入手,找准读写结合点。课文表达特点不同,读写结合点也不同。四年级上册《白鹅》第四段描写鹅的步态采用了总分式,学生可用总分式仿写自己熟悉的某种动物。

(2)从学生实际入手,找准读写结合点。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当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想象丰富的排比句时,教师随机设计练笔:自己也试着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3)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进一步挖掘,如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写到了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了,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全家人的表现,把想到的写下来。让学生先说后写,利用课堂生成点作为读写结合点比预设的点更精彩。

仿写符合小学生学习写作的规律。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模仿的范例,我们要用心去发现、运用,让学生在读段中学会写段。

“麻雀虽小,但五脏六腑俱全”。重点段不但能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且有自己的层次结构,因而它具备了“篇”的基本特征,是篇的雏形。因此,抓住重点段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不仅能从根本上改变“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从头到尾逐段上”的尴尬局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且能为学生“攻篇”奠定坚实的基础。但重点段与篇是部分与整体、“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教学中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集中精力突破重点段,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

猜你喜欢
整体把握语文教学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看图写话
神马都是浮云
整体把握 自主自悟 探究延伸
关于高考历史复习策略的分析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