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微观世界的经久对话

2016-08-17 15:48陈图鹏
金山 2016年4期
关键词:微观世界教授纳米

陈图鹏

超品格、分子层结构、纳米晶界、智能自适应氮化物基纳米复合涂层……这些词语对于我们来说是那么地陌生和遥远,然而,在喻利花眼里,这些则是她与微观世界对话的最常用语言。

来自江西的喻利花,1981年考入江苏大学,1985年到江科大任教。她至今还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的那一份慎重、一份忐忑。20岁上下的她还有着些许青涩,而她的学生只比她小几岁,她站在讲台上,开始教授《机械工程》那门课。随后,在一位老教授的带领下,她加入了电极材料的科研组,走上了产学研的创新之路。那是80年代末,他们一边研究,一边还要自己进行材料的处理。当时正是人生散发着青春浪漫气息的喻利花,有些像古代的打铁匠一样,跟着其他老师一起热锻、冷锻等,一起生产、装配着新产品。产品迅速地用于鞍钢、首钢、武钢等全国各大钢厂,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正是在那种氛围中,她明白了“动手做”的实验真谛和“合作”的团队精神。以至到现在,她还苛刻地要求她的研究生学生,除了发表论文、写专利外,一定要会维修有关设备,养成动手的习惯,一定要有团队的意识,懂得协作的重要。

2000年,她随丈夫去了日本。正是这次人生的一种偶然,让她深入地触及到纳米层面的研究,并开启了与微观世界的经久对话。从2001年7月至2006年7月,她在日本筑波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先端材料科做研究员,从事纳米结构薄膜和压电陶瓷的研究。6年里,她除了吃饭、睡觉,处理点家务,全部的时间都是在做实验。一层膜、二层膜,理论上可以是n层膜,但当膜层加大时,材料的物理属性会发生变化,甚至突变。她反复查找国际最前沿的资料,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在学习、实验、研究中寻找着进发的“灵感”,6年里,她在国际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申报了多项专利,并走到了类似研究的前沿。

发现和发明,有时显得很复杂,其实又十分简单。喻利花的研究就是用她的孜孜不倦、我心如一,尝试着自己想到的、能够做到的各种可能性,获取着第一手的实验数据。有的实验,她会反复做若干次,直到对那种状态形成一种洞悉。日本学术界在基础研究上多着不少从容,少了一点急躁,它鼓励研究人员深入细致地研究,但并不要求研究人员马上拿出惊天动地的成果。让喻教授感觉最深的是一些日本大型企业专门组建了团队,耗费巨额的资源,研究未来5年、10年、15年的产业发展情况,以便使企业的产品始终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先锋。

这种态度严谨、研究缜密的学风,这种甘于寂寞、实证性强、前瞻性强的精神,对喻教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个科学家,一个中国科学家,既要有超越时空的视野,又要摒弃世俗的冲动和求真求实中的草率。在与微观世界的对话中,喻教授借助的是冰冷的仪器,得到的是枯燥的数据。那些微观世界的奥秘,有的杂乱无章,有的若隐若现,有的转瞬即逝,我们可以在喻教授的成功中体会到一种精彩,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看到喻教授在看、在做,显得那么琐碎、那么平凡。

2006年,喻教授回国了,成为了江科大的教授,成为了新材料领域的“海归”专家。凭着多年的科学研究,她迅速成为新材料领域的一面旗子,江科大新材料的领军人物。

喻教授与微观世界的对话,起始于刃具的覆膜,起始于世纪初的超晶格研究,然后一次次的以力学、材料结合、摩擦、热传导等为话题,走上了一条微观世界的发现之旅。对外行人来说,我们也许无法深刻理解这种对话的艰难和个中的寂寞滋味,当我们了解到这种基础研究的广泛运用和史诗般意义后,我们的速成思维模式禁不住会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时候这些成果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答案是很远其实也很近。喻教授的研究属于基础研究,这种研究重在揭示规律和机理,而要用于产业则需要再进行应用化研究。也就是说创新驱动的轮子已经被喻教授那纤细的手拨动了,旋转了,就看谁接过这个轮子,或者她能借到力,驱动它,并驱动一个个产业的创新前行。

猜你喜欢
微观世界教授纳米
微观世界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微观世界的“士兵突击”
纳米SiO2的制备与表征
超细YF3与GdF3纳米晶的合成及其上转换发光
究竟什么才算纳米产品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