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微评·流行

2016-08-17 22:38何平
金山 2016年1期
关键词:港台李宗盛教父

何平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近日,“内地摇滚教父”崔老师,在某电视节目里,评述港台音乐的一些言论,包括一些态度,引发了一些争议,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这可能是长久以来,所积累的一种“潜意识”。

我们内地的音乐生态,有些现象是很奇怪的,比如做不同音乐类型的人,会互相看不上,而一个行业里,从事不同环节工作的人,也会互相看不上,有些人看不上港台音乐,也看不上草根和网络音乐。

近些年,这样的言论少了,因为人们通常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认识到自己年少时的轻狂和狭隘,所以当看见一个做了多年音乐的人,依然还是当年的调调,就不免会疑惑,这是一种真诚,一种个性,还只是一种自觉的“商业”呢?

摇滚乐是现代流行音乐里的一种,其本身并不比其它音乐更高级,也没有什么神秘和崇高。笔者从青少年开始,就一直很喜爱这种音乐类型,后来也曾去中国摇滚乐的“黄埔军校”——北京迷笛音乐学校进修过音乐编曲和制作。这种音乐类型,是崔老师擅长和把握的,可如果说摇滚精神,是宽容和自由,那么我们更多时候,可能只是体现了自由。

曾和港台的音乐人聊起过,港台地区如果一个成功的音乐人做不出更好的作品,那么一般也就下去了,不管你曾经多成功。而内地却是只要你成功了,通常就会一直在上面,哪怕你已经多年没有更出色的作品,哪怕你后来并没有超越曾经的自己。这后一种现象,其实更像是一种“成功学”,而不是艺术和专业上的不断求索,不由想起崔老师当年那首好听的歌,《投机分子》。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除了愤怒和批判,作为内地流行音乐第一代音乐人里的代表人物,崔老师建设性的事又做了多少,给多少后来的新人写过作品,成就了多少新人呢?而港台地区的李宗盛,小虫们,又做了多少,成就了多少后来者呢?愤怒和批判,建设和合作,究竟哪种行为,才是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更负责,而不仅仅只是成为某些个体的“成功学”呢?

进入新世纪,周杰伦出道,台湾地区同样被称为“音乐教父”的李宗盛的时代过去了,于是他开始潜心制作吉他,并谦称“小李”。这几年李宗盛又开始被听众记起,记起他作品中的美好,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他又写出了让人感动的新作,那个“小李”依然在成长,就是那首《山丘》。而我们的崔老师呢,每次出现,却依然是那首30年前横空出世的“成名曲”。

有创作天分,会创作,并有所追求的音乐人,是会一直创作的,可能否拿出一首超越过去的自己,并能再次打动广大听众的新作品,却是很难的,尤其是对那些过去已经取得成功的音乐人来说。可能也真的只有那种一直和自己赛跑的人,才可能做到。

李宗盛做到了,所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而崔老师,却依然是那位不愿摘下帽子的“摇滚教父”,成为一个不能被质疑的,被供奉起来的“图腾”。

猜你喜欢
港台李宗盛教父
苏宁教父 张近东
李宗盛的语文是谁教的
香港成立「港台青年創意聯盟」
CEM之经济分析与管制模式——港台引进复数表决权股之介绍
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