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逝世:她的恬淡,亦成为这个喧嚣躁动时代的一抹清凉

2016-08-18 23:42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23期
关键词:钱锺书杨绛

杨绛先生逝世:

她的恬淡,亦成为这个喧嚣躁动时代的一抹清凉一颗高贵、深湛而生动的灵魂,如她所愿终于“回家了”。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病逝,享年105岁。

先生生前的同事说:请让杨先生安静地离开。但无数普通人,读过她书的、感佩她人生的,都在以不同方式纪念这位经历过百年沧桑的中国学人。这位淡出公众视线许久的老人再度唤起人们对文学、对民国、对逝去的大时代以及对家庭的种种错综复杂的情感。

大师西去,在我们的人生边上,留下一道长长的背影。

追思·我们为什么怀念杨绛先生?

1.学养·怀念先生的才华横溢

作为极富才情的文化大家,杨绛先生的创作履历贯穿了她的一生。“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不仅是国学大师钱锺书心目中的妻子,也是世人眼中最真实的杨绛先生。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一部《堂吉诃德》译作足以让杨绛映照后来。相较而言,她那追忆丈夫与女儿的散文随笔《我们仨》,则象征了中国散文史上一次别有深意的崛起。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103岁出版自98岁时开始续写的《洗澡》续篇——《洗澡之后》。杨绛先生作为“最后一位称呼先生的女性”,以百岁高龄,却达到创作生涯顶点。她平凡的文字蕴含着巨大的张力,朴实的语言满浸着醉人的绚烂,在饱尝生活磨难之后,笔下仍保持着云淡风轻的态度,心中无怨亦无恨。“哀而不怨,悲而不伤 ”,这就是杨绛。

杨绛在平静、恬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文化追求和文化信仰。她曾说过:“声名日隆后,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

杨绛先生的离去,洗尽铅华。这位无名无位自在到老的文人,活得剔透,活得纯粹,每一位大家的离世都带着淡淡的哀伤和一抹释然。文化的纯粹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变得弥足珍贵,专心学问是一种“通时达变”的洒脱,超然物外的释然。杨绛先生一生不被世俗左右,心中无欲无求,才能做得了学问,心中自有芳华,才能承担起传承的重任,中国文坛的未来需要的是洗尽铅华的文化傲骨,是耐得住寂寞的文人“腔调”。

只望先生一路好走,我们用追忆的方式缅怀,也需要用珍视纯粹文化的风骨,赴这一场文化的苦旅,寻求在字里行间的怡然自得。

【素材运用】德高、学厚、情真;学问大家;文化信仰;心中自有芳华;追忆与珍视……

2.风骨·怀念先生的人格魅力

杨绛先生出身名门,真正的大家闺秀,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国家和民族的动荡岁月,无论是在解放前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她都以难以想象的坚忍与平和,富有尊严地吞饮着暴风骤雨般的苦难。

坊间流传着她漫长一生的很多逸闻趣事:在孤岛时期的上海,她在公交车上痛斥过全副武装的日本兵,以高贵的勇气震慑住了后者,幸而无事。文革时期,她被造反派剪了阴阳头,被罚去扫厕所,结果她戴上自制的假发把污秽不堪的厕所打扫得光可鉴人,让红卫兵瞠目结舌。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回忆道:杨绛先生在什么情况下都抱有尊严感,她的那种漂亮,是整个诗书气蕴的外在显示。“不用说干校阶段了,她始终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见到我们,拿把糖过来,让我们补身体;不管多脏多累,始终不像我们,拿着脏手就抓馒头,她天生有种大家气派——100岁了还这样。”凡此种种,勾勒出一位在民族苦难和个人苦难中永不妥协、永不放弃的一位高贵女性。

面对遮天蔽日的苦难,日复一日的羞辱,日甚一日的绝望,她不动声色地坚强,润物无声地反抗,内心强大得像海洋。

1949年,先生夫妇与胡适讨论去留问题,母校牛津大学、香港大学都来函高薪聘请,但他们还是留了下来。杨绛后来回忆道:“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振华中学上海分校校长,或许是杨绛先生一辈子当的最大的“官”,尽管她为学校中兴付出了巨大努力,她却始终认为:“我在上层是个零,和下层关系密切。”在杨绛80岁寿诞时,夏衍曾为她题词:“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

杨绛先生最大的人格魅力,在于她作为一位大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放弃对独立人格的捍卫,以及对清寒自持、高贵灵魂的追求,不屈从权威与俗见。杨绛与钱锺书身上文人的傲骨就是,不能做想做的,就不做不想做的。他们没有刻意和世界为敌,因为他们的骄傲在于,他们从来就不寻找敌人。他们就是做了自己的学问而已。今天,当代文学的思想土壤本来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厚,物质生活条件也比杨绛当年的情况好得多,但遗憾的是,在学术界能够做到像杨绛先生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沉下心来做学问、品行高洁做人的,并不太多。相反,许多知识分子缺乏沉下心来研究和观察现实的定力,陷入思想的浮躁和懒惰,忙于抢话筒、争地位,沽名钓誉,急功近利;忙于媚俗、媚权、媚钱。对照这样的现实,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愈显珍贵。这也正是鲁迅所称的“中国的脊梁”,值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珍惜。

【素材运用】文人的傲骨;潜心治学,独立思考;追求真理;人格魅力;爱国情怀;被唤醒的尊严与精神……

3. 责任·怀念先生的岁月沉淀

生离死别的痛楚总是接踵而至: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1998年,钱锺书阖然长逝。丈夫与爱女接连离世,对杨绛的打击可想而知。“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彼时87岁高龄的杨绛没有弃世,没有消沉,她绷紧人生之弦,在人生夕阳晚霞中迸发出灿烂的生命之光。

杨绛要为丈夫坚守到、奉献到最后一刻:钱锺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 万余页,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 年出版了3 卷《容安馆札记》;2011年20 卷的《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面世。杨绛在坚韧地、静默地“打扫现场”,不仅为钱锺书,更为中国文化保留了至为珍贵的文化遗存。

对于很多人而言,最钦慕杨绛先生的,不在于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而是在独自一人的18年,静谧、淡然、通透,热热闹闹又冷冷清清,不急不躁地渡过了自己的后半程人生。

一个人“打扫现场”的她,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知足常乐,锻炼心智,读书写字。可是她过得也不是“岁月静好”的日子,她自己修灯管,打官司,捐款,依然铮铮硬骨,身板笔挺,做自己能做的,拿回自己该得的。

在我们心中,杨绛的标签不只是优雅的中国老牌知识分子,而更多的是活得最洒脱的女人。当经历过人生磨难和流离波折后,当所有的世间牵挂都消失后,依然能在每一个清晨,收拾稳妥,阅读,品茶,修行,施礼,日行夜寐,这才是一个女人最通透的人生。

【素材运用】责任;坚守;独处;静谧而通透的人生……

4.境界·怀念先生的淡泊名利

杨绛一生淡泊名利,恬静温润,追求简朴的生活和高尚的灵魂,她认为这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北京三里河的国务院宿舍区,是杨绛居住了37年的地方。她的家是几百户中唯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前会长刘长琨住在杨绛家对门,有一次问杨绛:“为什么不把阳台封起来呢?”杨绛回答得很干脆:“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晚年,她一直低调地生活,唯独一位保姆相伴。她谢绝拜访。”杨绛生活极其简朴,她一张纸连背面还要再用一次。每逢7月17日生日,总有不少人会打电话祝福或前往家中探望,而杨绛的回应则是“替我吃碗面就行了”。有一年,干脆跑到招待所躲清静。《杨绛文集》的一位责任编辑王瑞说:“有一次,看她(杨绛先生)穿的鞋还挺别致,她说是钱瑗的,当时我都快哭了。”生活朴素,却一心向善,杨绛把她和钱锺书先生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并成立“好读书”基金资助困难学生,累计捐款一千多万元。

杨绛先生遗体5月27日在京火化。遵照杨绛先生遗嘱,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其书籍、手稿、文物字画均捐赠国家。

晚年的杨绛,淡泊澄明,进入化境,如同初生婴儿一般,唯留一颗赤子之心。其实,任何对她的嘉誉和赞美,甚至都可称为一种“冒犯”,因为她不需要,也不看重,她本来就是这样,一直深秀蔚然,不为外界风俗所动,又哪里需要我们不知深浅的赞美!先生走了。她像一滴水融化于大海中,消失不见。好在,还有文字,有书籍,她的美好仍可以传续下来。她的恬淡,亦成为这个喧嚣躁动时代的一抹清凉。

【素材运用】追求简朴;淡泊名利;低调;境界;温柔敦厚;从容优雅;宽慈悲悯;赤子之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杨绛先生“回家了”。也许,我们对杨绛的缅怀,不仅是对她的景仰,更是对中国学术文明的期待;我们对杨绛的追思,不仅是对她的爱戴,更是对知识分子高尚人格的憧憬;我们对杨绛的感念,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前行。

我们为什么怀念杨绛先生?我们惦记她,是在惦记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

影响·杨绛先生送给年轻人的10句话

始终躲着现实,可又成为灵魂絮语时被频繁提及的作者。怀念杨绛先生,犹如看见她那双穿透性的眼睛,细小皱缩的身子,全都被黑暗吞没。她像一个巨大篝火的余烬,摸上去依旧会被灼伤。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杨绛的文字常被人称作韵致淡雅,独具一格;但她的笔下也拥有难能可贵的冷静,发人深省。

1.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4.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5.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6.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

9.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10.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泰山而小天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创意·别出心裁的媒体头版报道

杨绛先生逝世,各地媒体别出心裁的以不同形式和角度表达了对杨绛先生离世的关切和祭奠。让我们观察和梳理一下不同的媒体头版报道,在学习与借鉴中,以丰富我们高中生作文的立意角度和思想厚度。

北京青年报的表达最富有文艺气息,前者将杨绛翻译的英国诗人蓝德的短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搬上版面。就像杨绛喜爱的这首诗一样,淡然的心境,文如其人——钱锺书离世后,她一如既往隐身在时代的聚光灯下,依然以杨绛的方式生活于纷扰的现世之中,独立、宁静且自足。

新快报和华商报则共同聚焦于对“先生”的惜缅——“先生又少了一个”“文坛再无女先生”。那么,为什么在连男性都很少被尊称为“先生”的今天,我们仍要叫“杨绛先生”? 其实,女性称为先生者,是一种比册封什么爵士或获颁什么终身奖都有更大的成就。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界的一个优雅的传统,一种对德高望重者尊崇的风气。105岁的寿命不会有几个人活得到,先生这个尊称更不会有几个女性能享有。“先生又少了一个”,一“又”一“少”,其珍惜缅怀之情跃然纸上;“文坛再无女先生”,一“再”一“无”一“女”,力透纸背,字重千钧。既炼字之妙,又意蕴深厚。我们后辈也许永远都达不到先生的高度,但是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去磨炼自己,先生应成为年轻人心中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生前,她的朋友圈很小。身后,她点亮了所有人的朋友圈”“满屏的怀念,先生究竟有怎样的魅力”——现代快报、钱江晚报将手机上满屏的杨绛离世消息巧妙借用到头版,意味深长。

在现当代文化史上,相比林徽因的端肃、张爱玲的冷傲、陆小曼的风致、萧红的悲苦、谢婉莹的恬淡、丁玲的复杂,杨绛的名气与特质,其实始终不曾过于耀目,只是到了夕阳之年,作为一位“现象级”人物,才逐渐进入大众认知视野,以致年寿越高、名气愈炽。拨开历史浮华,人们蓦然发现,原来,她才是真正的一代才女。而钱锺书那句“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评价则成为武汉晚报和信息时报头版编辑不约而同的另一条选择。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她而去,让这位老人家对过去的生活旅程时常流露凄美情思。“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就像杨绛这本书传达的一样,她回忆一家三口的那些文字简洁严肃感染了一代人,其中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读来令多少人潸然泪下。

“对我们,是离别;对自己,是团聚”,“我们仨”的再次团聚也成为东方卫报和重庆晨报的编辑们对杨绛家庭温情的真情流露。

(资料来源:《深圳晚报》、红网、搜狐新闻、人民网·观点频道、凤凰网、媒记等)

编写/编辑/华放

猜你喜欢
钱锺书杨绛
选择
选择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名师学案·钱锺书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杨绛:把一生活成传奇的女子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