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家政意识引领幸福家庭建设

2016-08-23 14:55文丨胡艺华莫文斌
家庭服务 2016年5期
关键词:幸福家庭家政意识

文丨胡艺华 莫文斌

以现代家政意识引领幸福家庭建设

文丨胡艺华 莫文斌

为什么要建设好家庭、建设什么样的家庭、如何建设好这样的家庭,是我国亿万个家庭乃至全社会必须科学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并指出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是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家庭的基础性地位和源头性作用做出的精准定位和深刻阐述,为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大力推广家政意识、建设幸福家庭提供了价值引领、重要遵循和精神动力。

家政是构建幸福家庭的重要路径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家政理解为服侍人、伺候人的活动,这实际上是对家政的一种误读。家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东汉的《释名·释亲属》提到:“伯父:伯,把也,把持家政也”,其意指家庭、家族的管理,与《礼记·大学》中的“齐家”、《周易》中的“正家”是相通的,彰显出中国古代“家国同构、家国同治”的管理文化传统。数千年来,虽然家庭的形式、结构和功能不断嬗变,但是家政作为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所蕴含的本质内涵并没有改变。现代意义上的家政,归根到底是人们按照家庭生活的内在规律,对家庭生活中的各种要素、各种事务、各种关系进行统筹安排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自身对定制化、个性化、艺术化、精致化的家庭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家政往往是与人们的家庭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践证明,家政活动的效率和水平与人们的家庭生活幸福指数基本上成正比。根据家政学的内在逻辑,家庭生活幸福是家政的根本旨归,家政是人们构建幸福家庭、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路径。从现实来看,人们在追求家庭生活幸福的过程中,一般都会使用两种路径,即自主性家政和服务性家政。自主性家政是指人们完全按照自己的家庭生活愿景,通过整合家庭成员的力量,亲力亲为地施行各种家政活动,从而使家庭生活凸显出鲜明的自主性特点和个性化色彩,自主性家政适用于社会上绝大多数普通家庭,并演化为人们的常态化生活方式。服务性家政则是指人们以自己的家庭生活愿景为引领,通过引入专业化服务,在外部力量的协助下使各种家政活动得以开展,从而给家庭生活打上了服务性、互动性和专业性等烙印,服务性家政往往产生于某些特殊情况和特殊需求的家庭,并派生出日趋庞大的家庭服务行业。这两种路径各有侧重、各具特点,又相辅相成。

建设幸福家庭呼唤家政意识

从内在机理来看,家政意识是幸福家庭建设的思想先导。家政意识是在家政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度的价值自觉、思想意识和管理智慧,具有价值引领、愿景生成、目标导向、行为规范、内在激励、方法指导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建设幸福家庭的过程中,人们首先需要在家政意识的指导下,对于为什么要建设幸福家庭、建设什么样的幸福家庭、如何建设幸福家庭等问题做出理性的回答。没有科学的家政意识,家政管理就会成为一种自发的、盲目的实践。

从历史传统来看,家政意识是幸福家庭得以长盛不衰、不断传承的文化基因。中国历来推崇齐家之道,追求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纵观中国历史上那些有影响的大家族,它们虽历经历史的风雨,但能够长期保持内部关系融洽和睦、人际伦理秩序稳定、家风家教醇厚严正、后代人才绵延不断,这与其在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深厚、独特的家政意识是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政意识构成了这些幸福家庭不断传承、基业常青的文化基因。

从实践需要来看,家政意识是幸福家庭建设急需补齐的重要短板之一。建设幸福家庭不仅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构成,也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当前,不容忽视的是,家庭功能弱化、婚姻不稳定、离婚率居高不下等诸多问题层出不穷,重职场发展轻家庭建设甚至以工作为名忽视家庭的现象在一些民众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从而严重制约了幸福家庭建设。建设幸福家庭最根本的还是要启迪和培育民众的家政意识。

从境外经验来看,家政意识是建设幸福家庭的一项基础性素养。大凡去过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人们,都有一种普遍的感受,这些地方民众的家庭生活质量都相对较高,不同收入、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人们都能够在现有条件下把家庭生活过得有滋味、有品质。事实上,民众的家庭幸福感,从根本上讲并不取决于家庭收入、社会地位、职业身份等因素,而是取决于民众的幸福自觉,即自我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素质,而家政意识就是构成幸福自觉的一项基础性素养。对此,我们有必要学习借鉴境外的经验,把家政教育纳入到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之中,从中小学开始开设家政课程,并将其贯穿于人的终身教育,在全社会大力普及和推广家政意识,从而从源头上培养民众建设幸福家庭的基础性素养。

推广家政意识需要统筹推进

构建家政学学科。在全社会推广家政意识,首要的就是要筑牢学科理论基础。西方国家经过170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基本成型、比较成熟的家政学学科理论体系,但是它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必须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家政文化的丰富资源和思想精髓,同时合理借鉴境外家政学科发展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探索彰显中国特色的家政学学科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推动家政教育发展。家政教育是推广家政意识的基础性工作。一方面,要推动家政教育的大众化,把家政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素质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面向各级各类学生,开设相互衔接的家政教育课程,在全社会普及家政知识、培植家政意识。另一方面,要推动家政教育的专业化,把家政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摆在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位置。以家政类职业和岗位不断细分的人才需求为依据,积极在高等院校中开设以家政学为核心,涵盖家政管理、养老护理、家庭营养学、母婴护理、家庭社会工作、婚姻家庭指导等的家政专业集群,培养中高端专业人才。

纳入决策视野和制度体系。把家政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治理思维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视野,尤其是在谋划和制定有关民生事业的决策部署时,必须把民众的家庭幸福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民众的家政管理作为重要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与此同时,要把家政作为一个重要领域和重要指标纳入到各项制度体系之中,凡是制订以人为中心和对象的制度,都应当切实理顺家庭与人的关系、家庭生活与职场工作的关系,精准把握人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特点,明确提出人在家政活动中贯彻落实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

建立社会化的宣传格局。各级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人民团体等要加强组织引导,把家政和家庭幸福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新载体,通过持续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媒体应当主动担当宣传职责,把家政作为人民幸福生活梦所蕴含的一种新理念,多挖掘、多宣传、多推介在事业和家庭方面相得益彰的先进典型,讲好现代家政领域的“中国故事”,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文化出版单位和文艺团体等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策划推出一批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建设的经典作品。

领导干部率先示范。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对家政意识推广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一次明确提出: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创新生活理念,转变生活方式,成为新时期幸福家庭建设的引领者、示范者和推动者。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现代家政意识的启蒙与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号:14YJAZH059)、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家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立项批文号:湘教通〔2014〕247号)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幸福家庭家政意识
寻找“莫愁·幸福家庭”照片选登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农嫂进城——家政行业状态观察
2019年国家级家政服务政策盘点
2019年省级家政服务政策盘点
家政未来 个性定制
幸福家庭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幸福家庭亦需防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