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贫困陷阱”的破解之道

2016-08-23 11:47文丨
遵义 2016年4期
关键词:枫香旅游

文丨 记者 杨 韬

遵义“贫困陷阱”的破解之道

文丨 记者 杨 韬

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鸟瞰(胡志刚/摄)

遵义曾因地势偏远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近年来,随着立体交通网络的不断形成,航空、高速公路、铁路、航运等建成投入使用,产生了“一石击池,激活春水”的效应。从此山水风流,不再迢迢。

楔子

贫困,像一个陷阱,很多年来一直“桎梏”着遵义的发展。

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刚过,一个平凡的清晨,尽管艳阳高照,遵义城区仍觉寒意料峭,微风拂过,湘江河荡起一片碧波。这座城市却正在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让旅游成为老百姓通向全面小康的重要路径之一。

而在不久前,旅游产业和扶贫攻坚还是两个关联性不大的话题,不曾想到,这一结合,竟然犹如一剂强心针,瞬间激活了黔北大地沉寂多年的血脉。

遵义旅游资源天赋异禀,简单梳理,即以红色文化为主背景的系列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以茶酒文化为代表的观光和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以丹霞、海龙屯为代表的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特色旅游资源,以避暑乡村游为代表的其他旅游资源。

遵义地势偏远,因为偏倚巴渝,在历史上虽有过短暂繁荣昌盛的时代,然而地理位置终究成为了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近年来,随着立体交通网络的不断形成,航空、高速公路、铁路、航运等建成投入使用,产生了“一石击池,激活春水”的效应。从此山水风流,不再迢迢。

遵义提出,2018年地区经济总量要达到400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670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00元以上,实现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并非一句口号,眼看离交卷的时间越来越近,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利用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以旅游做产业,以产业扶贫攻坚。

贾平凹说:“人们常常把美丽富饶连起来用,其实美丽的地方往往都不怎么富饶。”此一时,彼一时也。这句话放之当下,已经不适用了,因为人们正在用“美丽”来破解“贫困”,最终要实现“美丽富饶”。

杉坪:以花为媒嫁给小康

短短一年时间,桐梓县娄山关镇杉坪村实现整体脱贫,由国家扶贫开发二类重点村一跃而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破万元的小康村。

站在杉坪村最高处的四方台俯瞰,成林的苍松,成片的花海,绿涛一浪过一浪,层层叠叠。山的那边,山的这边,欧化风格式的数百栋红瓦白墙洋房,散落于绿涛之间,连同一条条硬化的柏油公路,传统与现代的情调把这方山水映衬得和谐融合、情调横生。远处,桐梓县城高楼林立的风景隐现于风际线上,城市与乡村,仿佛相生相伴。

来到位于杉坪村一环、二环线上的苗圃花海生态农场,不时看见村民在林下的花海间清除杂草,或于黄色的泥土坡播洒草种。除草,整地,移栽苗木,每天拿到60元到120元不等的工资,这些日子以来,在帝景园林公司领头经营的花海产业带上,每天不少于200村民就地打工。

据帝景园林公司负责人介绍,按照规划,杉坪村当下正在实施的花卉旅游景区,分林下花园、全景式花园、公园式花田、湿地公园、水月湖几个部分,“公司+农户”的扶贫方式让流转土地的村民每亩每年不仅有600元到800元的租金收入,还优先享受到打工岗位。不仅如此,村民们还有土地入股获利:门票收入的3% 年年分红,还要入注村集体经济。而在前期,每亩地7000元到1万元的苗木投入,全是公司买单。村民只需出土地、肥料和劳动力,三五年后从利润中扣除成本,“五五”分成。“比如一棵樱花,每生长一公分,农民的分成不低于10元。”帝景园林公司负责人说,发展过程中,对资金投入困难的农户,公司提供无息扶持。

村民余光贵是其中的受益者,如今他不再满足于在公司打工,而是反从公司返租4亩地,栽种樱花和海棠,1亩地37棵,如果管理得好,果树长势正常,再过两年将从公司每亩分到至少5000元的纯利。

目前,杉坪村在原有500亩花卉种植的基础上,新增花卉1000亩,引进映山红、四季樱花,还有市民喜欢的熏衣草、向日葵、波斯菊、百合等品种,打造“四季杉坪花海”。

“我们不是为了种花而种花,是为了发展杉坪花海经济。”杉坪村相关负责人说,随着扶贫与小康攻坚持续升级,环线公路、家庭农场、林下花海、服务区、观景区、文化广场把杉坪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村景”,也随着基础设施致富、乡村旅游带富、公共文化创建、环境整治美化四大工程的深入推进,杉坪人乡村景区化、乡村产业化、乡村城镇化、乡村时尚化的“黔北第一村”小康蓝图正在一天天梦圆。

前不久,省委常委、遵义市市委书记王晓光深入桐梓县娄山关镇调研后这样评价:杉坪村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六个到村到户”、小康六项行动计划,整合项目资金,着力推进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得很好。2013年还是省级二类贫困村,通过去年一年时间就实现了跨越发展,路、水、电、房、讯、寨一步到位,真正是农旅结合、转型升级。

桐梓县委书记吴高波说,贫困是小康的短板,扶贫是最大的民生。桐梓县24个乡镇中有9个贫困乡镇、121个贫困村、9万多贫困人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艰巨。杉坪村一年整村脱贫建成小康示范村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和信心,我们将在全县推广“杉坪经验”,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扶贫开发这场攻坚战。

杉坪,一个戴着“国家扶贫开发二类重点村”帽子的贫困村,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抢抓机遇,务实思为,经过一年的苦干实干,脱胎换骨,探索建立健全“十星级”小康户、小康家庭、家庭农场评定体系,催生了“乡村产业化、乡村城镇化、乡村景区化、乡村时尚化”的新农村建设做法和坚守“两条底线”实施精准扶贫的经验,实现了由贫困村到“黔北第一村”的华丽转身,这样惊人的嬗变引人注目,而其实更应该让我们关注的是推动这场嬗变内在的力量。

虎踏石:从贫到富的蜕变

虎踏石,顾名思义,是一个极其凶险的地方。

在正安县芙蓉江镇保龙村境内,一条芙蓉江千回百转从绥阳县境内一直流到这里,然后一转弯,向北而去。

就在这两河的交界处,岸边是悬崖峭壁,悬崖上面有着68户人家,祖祖辈辈生活于此,几亩薄薄的土地,让勤劳致富成了一个梦想。最让人头疼的是水源,虽然紧靠着芙蓉江,但是水抽不上来,村民一直过着水比油贵的日子。

据当地的老人回忆,因为下河挑水,每天在悬崖峭壁上来来回回,每年都会有几个人失足跌下河去,被水冲走。

“我们这个地方穷是全村人都晓得的,没有经济来源,年轻人娶媳妇都很困难,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有的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女朋友回来,过了两天,人家就悄悄跑了。”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陈元学今年52岁,关于虎踏石的历史,他记得清清楚楚。

“从我记事起,这个寨子就从来没有变过,大多数的房子都修了三四十年,下雨的时候怕漏,刮大风的时候怕垮,整夜战战兢兢不敢睡觉。后来改革开放,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挣了些钱,回来准备修房子,无奈何路不通,一来二去运费开销很大,大家就放弃了在寨子里修房子的打算。”

因为交通制约以及自然环境限制,倾斜的瓦屋,残破的墙面,泞泥的道路,成为了定格在虎踏石村民脑海里最真实而又残酷的画面。

一直持续到2011年,虎踏石时来运转。

在正安县扶贫办的帮助下,俭坪乡把保龙村长扁组虎踏石这个寨子作为“四在农家”示范点进行建设。

财政的贴息贷款、政府的补助、还有村民自筹的资金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全部到齐,县乡村三级驻村干部也到岗了,老百姓激动了,守得云开见日出,大家立志要改变旧环境。

第一个月,通向每家每户的道路硬化了;第二个月,残破的泥墙拆了,换成了青砖;第三个月,屋顶的茅草被掀了下来,盖上了黑瓦片……短短三个月的时间,虎踏石旧貌换新颜。

虎踏石依托自然风景,借助该乡打造“产业示范带、县城后花园、旅游休闲区”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行标准化种植技术,使农业生产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轨道,并成功打造出与自然风景相结合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原来的自然景观又添加了一道田园风光,两者水乳交融,不仅绘制出一幅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画卷,也为虎踏石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据保龙村支部书记周伟介绍,目前,虎踏石现在已建成5家“农家乐”,2015年接待游客5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超过8500元。

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同时,虎踏石还积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2012年在省市县扶贫开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获得500万元的生态旅游项目一个,在虎踏石建设1处占地40余亩的具有民俗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集洞、林、山、水为一体,配套宾馆、餐饮、旅游、娱乐、地方特产和民俗工艺品出售的虎踏石生态旅游示范点,项目的建成进一步推动了该村旅游餐饮及其链带产业的快速发展。

“踏石有印,抓铁留痕”。走进如今的虎踏石,一幢幢独具黔北民居风格的房屋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房前屋后花红柳绿核桃高粱满山坡。这里不仅有干净整洁的村道、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更有敢想敢干、与时俱进的老百姓,昔日贫穷落后的虎踏石的旧踪影一去不复还,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了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中一道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线。

正安县芙蓉江镇党委书记张邦国认为:“只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做好村庄整治的同时,合理开发建设农业项目,发展好现代农业产业,就完全可以把村子建成美丽的城市后花园!”

虎踏石只是正安旅游扶贫的一个点,可以期许后面还有更多的点,以点成线,以线成面,最终让百姓实现脱贫致富。

正安县在摸爬滚打中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通过积极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子,推进“四化”建设,项目、资金同步发力,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从根本上探索农村农民致富的长效机制,构筑起以水车坝为代表的自我发展的新格局。现在的正安县不止是外在看起来光彩夺目,更有内在质的变化。内外兼修使其真正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枫香:打好旅游“三张牌”

花茂村“红色之家”的老板王治强早上起来,伸了一个懒腰,开始一天的工作。

第一件事就是把院坝里的凳子桌子摆好,去年六月,这里曾迎来一位贵客,习近平总书记的光临让枫香镇花茂村一下火了起来。

习总书记来到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这里近年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他看智能温控大棚、党员群众之家,进土特产服务中心,然后就访了村民王治强经营的农家乐“红色之家”。现在半年多过去了,王治强想到当日情景仍然激动无比,习总书记坐在他家门口的板凳上,和乡亲们聊家常,就像一个和蔼的老年人。

习总书记离开后,仿佛广告效应,来的人更多了,农家乐的生意也越发好了起来,王治强很有心地把当日的摆置恢复原样,大多数游客来除了寻找乡愁外,也都想坐一下当日习总书记坐过的凳子。

“不能因为总书记来过就昧着良心搞经营,我们的菜品一直没有涨价,有些反而还下调了,总书记是关心咱们才来的,我们因为他而坑游客,怎么对得起他?”王治强说。

坐拥群山之中的枫香镇花茂村,家家户户种满花草,篱笆栅栏点缀着小院,“村村通”的柏油马路向四方延伸,别具一格的黔北民居坐落其中。随处可见的土陶工艺诉说着历史的悠久,古老与崭新相衬,历史与现实辉映,这幅现实版的山水田园画,处处彰显着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近年来,枫香镇利用“苟坝会议”会址、长五间、黑神庙、天宝山、红军洞、汪家屋基等旅游资源,创新探索打造以苟坝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体验基地,让游客在身临其境的感官中了解历史,接受历史文化教育。同时,依托风景区打造旅游地产,发挥红色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建成度假养老养生基地。

枫香镇宜人的气候成为重庆游客的“栖息”之地。距镇政府四公里处,一条清澈的小河依山延绵,周围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恬静的农舍和群山交相辉映,农夫、耕牛、青山、绿水,俨然一幅中国水墨画,温泉就出产在这群山怀抱之间。“休养生息来枫香,泡个温泉解疲乏”,用养生天堂来形容枫香一点不假。

蓉遵高速、杭瑞高速、208省道至东向西穿境而过,全镇村村通油路、组组通水泥路。地处遵义、金沙、仁怀“金三角”和赤水至遵义的黄金旅游线上,良好的区位优势让游客们纷纷而来。

丰富的红色文化遗迹、优越的生态和气候环境、方便快捷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吸引着省内外众多游客,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空间。该镇依托“苟坝会议”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联合枫香温泉、九龙洞、穿洞旅游带,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地域文化,推动旅游资源开发从短线游向深度游转变,该镇旅游产业的发展,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迈进,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经济携手共进。截至目前,全镇现已开办乡村旅馆73家、床位1130个,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以上。

“我们以‘富裕枫香、美丽枫香、和谐枫香’为总揽,以‘旅游强镇’为主战略,遵义县枫香镇的镇域经济发展从单一向多元迈进,实现了生态和旅游经济携手并进,旅游产业生机勃勃。”遵义县枫香镇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杉坪、虎踏石、花茂,这些在遵义版图上大大小小的地名,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只有低下头,才能看清我们脚下的土地。这些地方发展的产业各自不同,但目的殊途同归:就是要利用切身的旅游资源,打造多元化产业,让农村美起来,村民富起来,腰包鼓起来。

如今,旅游扶贫已成为遵义“贫困陷阱”的破解之道,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遵义市以全面小康为统揽,以上海对口帮扶为契机,大力实施扶贫开发“三步走”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扶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从区位劣势中找工作优势;从资源禀赋中找发展优势。同时,着力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在加快发展中实现脱贫,在推进扶贫中加快发展,使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法国作家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类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遵义“等待”的机遇显然已经到来,现在可以对未来寄予“希望”。

虎踏石景区内景

猜你喜欢
枫香旅游
枫香叶黑色素提取工艺优化及稳定性
惠水枫香染文创产品“5W1H”理论研究
杉木枫香混交造林效果研究
我们一起“云旅游”
枫香园四季
小A去旅游
绽开在白布上的靛蓝:枫香染
旅游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