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防城—大录叠瓦式推覆构造特征及形成期次*

2016-08-23 10:17莫昔兴朱春迪陈绍强
现代矿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形成期小董灵山

莫昔兴 朱春迪 唐 芳 陈绍强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广西防城—大录叠瓦式推覆构造特征及形成期次*

莫昔兴 朱春迪 唐 芳 陈绍强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广西防城—大录叠瓦式推覆构造带是经多期构造作用形成于灵山褶断带中的前陆褶皱冲断带,由一系列倒向前陆的叠瓦状逆冲断层构成,并至少经历了印支期与燕山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结合该区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对防城—大录叠瓦式推覆构造特征及形成期次进行了详细分析,供区内地质构造研究参考。

叠瓦式推覆构造 构造特征 形成期次

防城—大录叠瓦式推覆构造带夹于十万大山断陷盆地与六万山凸起2个Ⅳ级构造单元中的灵山褶断带中。前人为研究十万大山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对该构造带进行了较多的物探、遥感分析工作,但对于地质构造的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结合防城地区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对防城—大录叠瓦式推覆构造特征进行总结并对其形成期次进行探讨。

1 构造特征

防城—大录叠瓦式推覆构造带位于防城、钦州一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灵山褶皱带Ⅳ级构造单元,整个推覆系统构成了灵山褶皱带的主体,整个叠瓦式推覆构造带宽15~20 km,呈NE向展布,由西南防城东兴一带向北东延伸至钦州大寺、板城一带,延伸约250 km(图1)。区内卷人了印支期陆壳重熔型酸性岩浆岩体和志留世陆源碎屑复里石建造、泥盆世—晚二叠世早期盆地相含锰硅质岩沉积以及巨厚的晚二叠世磨拉石建造,包括2个主要构造推覆面,即峒中—小董断裂和防城—灵山断裂。本研究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绘制了2条构造剖面。

在大寺—久隆剖面上,自南东至北西发育的主要断裂依次为新圩断裂、久隆断裂、防城—灵山断裂、峒中—小董断裂、南间断裂、贵台断裂。防城—灵山断裂、峒中—小董断裂构成主要的推覆面,其余一系列近于平行的NE向逆冲断裂为次一级的推覆面,共同组成大寺—久隆叠瓦式推覆构造(图2)。该叠瓦式推覆构造呈NE向斜贯测区。

图1 防城—大录一带推覆构造及剖面位置示意

图2 大寺—久隆推覆构造示意

组成叠瓦式推覆构造的断裂均呈近平行的NE走向,沿走向可见分支、复合现象,主要断面倾向SE,倾角多为 40°~75°,部分地带为低角度(25°),部分地带呈高角度陡立。据区域地震剖面研究[1],区内构造具有由南东向北西发展的特征,防城—灵山断裂(F2)以西,以逆冲断层(F5)为界,其北西、南东部分为构造形变特征截然不同的两大单元,北西单元为基本未受扰动的中生代前陆盆地沉积区,南东单元则为卷入褶皱冲断、形变向南东渐趋强烈的前陆褶皱冲断带,是一巨大的向北西运动的逆冲岩席,由一系列倒向前陆的叠瓦状逆冲断层构成。区内由南东至北西方向卷入褶皱的地层越来越新(图3)。

图3 十万大山盆地SD94IV地震测线解译[1]

区域构造带内以NE走向的逆冲断裂为主,另外还发育有数条倾向NW的次级断裂,多表现为正断层性质。带内地层褶皱、片理、劈理,断裂角砾岩、构造透镜体等构造现象发育。在防城—大录剖面上,自南东至北西发育的主要断裂依次为冲仑断裂、社垌断裂、防城(防城—灵山)断裂、滩营断裂、大录(峒中—小董)断裂及四方岭断裂(图4)。防城—灵山断裂、峒中—小董断裂2条区域性大断裂大致将区内推覆构造划分出根带、中带及锋带。根带卷入的地层主要为志留系地层,呈NE走向带状展布,宽2~10 km。岩层中褶皱强烈,发育一系列紧闭线状褶皱,轴面较直立,岩层劈理发育。断裂强烈发育,断面较陡,并沿防城断裂发育NE向脆—韧性剪切带,显示出根带受到强烈的挤压作用。中带分布于大直—平旺—那梭一线,为推覆构造的主体部分,NW—SE向最宽25 km,一般15 km。圈入推覆体的地层为志留系防城组,泥盆系钦州组、小董组,石炭系—二叠系石夹组、板城组、彭久组,下三叠统南洪组,各岩组组成一系列岩片,岩片呈NE向延展,岩片一般宽1~2 km,长5~20 km。在平旺—大直北东米拱村一带,各岩片宽0.5~5 km,长1~6 km,断层面倾向SE,受SE—NW向挤压作用,使得南东盘的晚二叠统彭久组逆冲于北西盘中三叠世花岗斑岩之上(图5),形成宽约30 m的逆冲断裂破碎带。推覆构造带内的各岩片内形成的褶皱为紧闭褶皱,在硅质岩系内可见到大型的叠加平卧褶皱、斜歪褶皱(图6),在露头尺度上可见到一系的层内褶皱,显然硅质岩系经过了强烈的顺层滑过程,在防城一带主要表现志留系逆冲于晚二叠统彭久组之上。锋带主要分布于峒中—小董断裂北西一带,卷入的地层主要为晚三叠系地层,该带地层变形强度较弱,仅在靠近断裂边界的岩层产状较陡立,越往北西,受影响的程度越低。

图4 防城—大录推覆构造示意

图5 彭久组逆冲于中三叠世花岗斑岩之上

图6 硅质岩系中的褶皱(镜头方向155°)

区内断裂以脆性破裂为主,仅防城—灵山断裂表现为脆—韧性剪切构造特征,表明其形成于相对较深的温压环境中,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表明该断裂为壳断裂。在钦州大垌镇西约5 km的中三叠世紫苏黑云二长花岗岩体中,有角岩、长英质岩、变粒岩、石英岩、条带状混染岩及麻粒岩的残留体,岩性特征特别是麻粒岩与云开陆块的褶皱基底特征相似。岩石化学研究表明,区内紫苏黑云二长花岗岩体具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而麻粒岩则以普遍发育等温减压后成合晶变质结构为特征,主要变质反应为Ga+Sill+Spl+Q,Ga+Q→Opx+Crd,Gt+Sill+Q→Crd,表明麻粒岩经历了快速抬升揭顶作用[2]。可见,防城—大录一带是一个卷入褶皱冲断、形变向南东渐趋强烈的前陆褶皱冲断带。

2 形成期次

防城—大录叠瓦式推覆构造的形成发展演化过程可追溯至印支期。中、晚古生代钦州海槽的褶皱回返及中生代相继构造复活是推覆构造发展演化的主要原因。

第一期发生于中三叠世晚期,即印支运动晚幕,推覆构造锋带位于峒中—小董、防城—灵山2条断裂间,中带及根带位于防城—灵山断裂东南。推覆构造的原地系统由上古生界—下三叠统的碎屑岩及硅质岩系组成,逆冲推覆构造的异地系统(外来岩块)由志留系连滩组、防城组,泥盆系钦州组、小董组,上古生界硅质岩系,上二叠统彭久组组成,该类地层呈一系走向NE的岩片由南东至北西推移。防城一带,上推覆面为防城—灵山断裂,其后缘带、根带为志留系碎屑岩系,中带为泥盆系小董组,片理和板劈理发育,锋带由上古生界硅质岩、硅质泥岩组成,发育同斜褶皱和叠瓦状断裂,越近锋带褶皱越强烈,至锋带出现平卧褶皱和反冲断层。下推覆面即防城断裂,使东盘的志留系逆冲于上二叠统彭久组之上。

第二期发生于早白垩世晚期,即燕山运动第Ⅱ幕,受SE—NW向构造应力作用的影响,前期形成的推覆构造复活并进一步向北西传播,印支期形成的花岗岩体大规模地向北西逆冲。此时推覆构造的锋带位于南间断裂与峒中—小董断裂间,而印支期形成的锋带则成为该期推覆构造中带,沿断裂进一步逆冲推覆,根带则位于防城—灵山断裂东南。该期构造应力使台马岩体向北西逆掩推覆,台马岩体推覆至新地层之上,地震剖面显示台马岩体无根[3]。

3 结 语

结合防城—大录一带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分析了该区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形成期次,认为防城—大录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以垌中—小董、防城—灵山区域性大断裂为2个主推覆面,由防城—灵山断裂带向北西推进的逆冲推覆过程,致使防城北西一带卷入褶皱冲断、形变向南东渐趋强烈的前陆褶皱冲断带,是一巨大的向北西运动的逆冲岩席,由一系列倒向前陆的叠瓦状逆冲断层构成,该推覆构造至少经历了印支期与燕山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中、晚古生代钦州海槽的褶皱回返及中生代相继构造复活是该推覆构造发展演化的主要原因。

[1] 徐汉林,杨以宁,沈 扬,等.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构造特征新认识[J].地质科学,2001,36(3):359-363.

[2] 彭松柏,金振明,付建民,等.紫苏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4(4):63-70.

[3] 陈焕疆,郑俊章.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逆冲-推覆构造[C]∥邱元禧,陈焕疆.云开大山及其邻区地质构造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66-73.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金项目(编号:1212011120825)。

2016-10-06)

莫昔兴(1987—),男,助理工程师,541003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环城南二路6号。

猜你喜欢
形成期小董灵山
灵山胜景
包容
练习拉拉链的小董
法国象征主义艺术运动的酝酿期和形成期
立足校园 生生不息地“延长”
叫响灵山湾
灵山道中即景(外四首)
兼职电商路难行:淘宝卖家初上路
干旱条件下生物炭施用量对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学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