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喝口咸豆浆

2016-08-23 10:08郑培凯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6年23期
关键词:永和店名豆花

郑培凯

在大陆,常听朋友说起永和豆浆,充满了景仰的口气,跟小朋友说到麦当劳或肯德基一样。他们总以为“永和”是家百年老铺,传承有序。

其实“永和”本来不是店名,是地名,是夹在台北市南端川端町与台北县中和乡之间的一片泄洪区。川端町是日本名称,其北紧接着萤桥町,是沿着厦门街在日据时期就发展的两块住宅区。川端町之南就是新店溪,溪上有座单行的川端桥(后来改名中正桥),过了桥就是乡下永和了。我在1949年随父母定居台北,就一直住在厦门街,直到1960年迁居永和,亲眼目睹了这一带豆浆店发展的过程。

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民政府迁台,大批外省人逃亡到台湾,也带来了大陆的饮食习惯。在厦门街就有家著名的开诚豆浆店,门口总是沸腾着一口大锅,乳白色的豆浆翻滚着诱人的泡沫。甜咸豆浆之外,卖的是烧饼油条与粢饭。小时候邻里说起豆浆,都说“开诚”,因为河对面乡下的永和,根本还没有像样的豆浆铺。

后来整治了新店溪,重修拓宽了中正桥(不再用日本名称了),人们也逐渐搬迁过河,形成了繁荣的永和镇。靠近桥头之处,因为是交通要冲,也就出现了好几家豆浆铺,卖早点。一家叫中国,一家叫世界,一家叫国际。我们那时笑说,再开一家就该叫宇宙了。三家竞争,烧饼油条愈来愈好吃,豆浆也香醇浓郁。

不过,早期没有一家用“永和豆浆”作为店名的,因此,连五十年老店都说不上。

香港人喝豆浆(亦称豆乳、豆奶)、吃豆腐花(亦称豆腐脑),一般都加糖,入口甜丝丝的,柔腻滑润。特别是在暑热时节,喝杯冰豆浆,吃碗冻豆花,入口即化,清爽过于冰淇淋,几分灵气进入内腑,是一大享受。

华北人喝豆浆,吃豆腐脑,一般也加糖,至少我熟知的山东、河北一带如此,可是长江流域却有不同吃法,加酱油、麻油,甚至加醋,加辣油,还加佐料,虾皮、葱花、紫菜、榨菜末、碎油条,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说到五味杂陈的咸豆浆,最好喝的在台湾。以我熟悉的台北而言,永和顶溪一带不必说,市中心也有好几家极为出色的豆浆店。那一碗咸浆上来,洒上半匙辣油,调羹翻动几下,看豆浆逐渐凝聚起来,好像清澈的澄潭逐渐结冰,却是热腾腾的,更像北海道温泉池泊落雪时的情景,令人神往。碗中热气蒙蒙,喝上几口,觉得头顶也汗气蒙蒙,五脏六腑也有一股暖流通过,熨得平平顺顺的,喝咸豆浆,得放辣油,而且不只是三两滴,得放上半匙才过瘾。尤其是大清早,那半匙辣油溶在豆浆的作用,绝对有提神补气之效,让你的平旦之气(孟子的说法)有所提升。香港人流行的说法,则是“排毒养颜”,驱除昨天仍然残余在体内的烦忧恶气。

中国大陆的咸豆花不错,但咸豆浆则难以入口,真是可以淡得出猫头鹰来。我走南闯北,还没喝到一家咸豆浆是像样的,必也正名,应当叫作“咸豆水”,以免侮辱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豆浆。乱曰:君赴大陆旅游兮,千祈勿饮咸豆水;君赴台湾观光兮,切记喝口咸豆浆。

猜你喜欢
永和店名豆花
为了打响知名度,他们在店名上下了不少功夫
蚕豆花
“奇葩”店名何时休
“画”出学生的思维
外婆味豆花花非我
媳妇跳井
城市店铺名称的语言特征与管理规范
有趣的店名
关门
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