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估计变更是为了盈余管理吗?

2016-08-23 20:03钱逢胜陈旻佳
新会计 2016年7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因

钱逢胜+陈旻佳

【摘要】本文以2015年发生会计估计变更的58家中国上市公司为例,采用经验性描述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估计变更的动因和影响。研究发现,以前被广泛接受的“三大假设”并不适用于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估计变更的情况。这些发生会计估计变更的企业多数调整源于市场和环境变化的客观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使会计估计更加合理、会计信息更加有效,而不是倾向于盈余管理、隐瞒真实信息。研究也发现,市场中仍然存在滥用会计估计变更以保留上市资格的情况。由于不合理的会计选择将严重影响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市场监管机制仍待完善。规范会计估计变更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外部监督、完善市场监管将共同促进上市公司与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会计估计 会计估计变更 盈余管理 动因

一、引言

所谓会计估计,是企业根据最新信息而对未来进行的最佳判断,是与会计的未来不确定性相伴而生的。由于会计估计广泛地涉及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等各个方面,而这些因素较多涉及对未来的判断。因此,会计估计的变更有一定主观性,又由于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所做出的会计估计变更无法进行合理的判断,上市公司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根据相关制度规定,我国上市公司如果出现连续三年亏损的情况,将因此受到暂停股票上市,甚至终止股票上市的管制。这样的管制将对这些上市公司本身及其股东、管理层和有关主管部门产生可以预见的不良影响。可以推测,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会竭尽全力采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以免出现亏损或亏损三年的状况。随着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等事项的规定日益严格,会计估计变更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以2015年自愿进行会计估计变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依据,考察这些企业进行会计估计变更的可能深层原因,说明上市公司可能采取的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法,并在此基础上为监管层提供相应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国外以往的与会计选择相关的研究文献以考察会计政策为主,或者将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政策变更混合在一起研究(如Hagerman and Zmijewski, 1979),而单纯针对会计估计变更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如通过研究坏账金额(Teoh et al., 1998; Jackson and Liu, 2010)或者应收账款余额(Marquardt and Wiedman, 2004; Caylor, 2010)表现出的特征,研究发现坏账准备及应收账款通常与管理层机会主义动机有关。而在固定资产项目方面,有研究考察了公司管理层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动因与经济后果(Archibald, 1967; Keating and Zimmerman, 1999;Jackson, 2008; Jackson et al., 2009)。

Zimmerman(1986)指出,当管理层可以自由选择会计政策时,管理层将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选择会计政策。Sweeny(1994)分析了债务契约对会计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出现债务违约的企业更倾向于增加利润会计政策的使用;Jones(1991)发现,被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调查的企业在被调查期间操控应计项目调减收益以争取政府的进口保护;Han & Wang发现,石油冶炼行业在油价上升时采取调低企业利润的会计政策来规避政府税收;Healy(1985)检验了报酬契约对管理层机会主义会计选择的影响,发现公司实际盈余低于分红计划下限或高于其上限时,管理层会更多地选择降低利润的会计政策和程序,公司实际盈余介于分红计划下限与上限之间时,则会更多地选择用以增加利润的会计政策和程序。

(二)国内文献

叶建芳(2008)研究发现,企业利用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避免利润下滑,进行盈余管理和平滑收益;王玉涛(2009)研究发现,当期盈利能力相对差、盈利增长相对缓慢的公司倾向于机会主义会计选择;宗文龙(2009)研究发现,企业为达到扭亏目的会利用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

陆建桥(1999)研究发现,亏损上市公司为避免连续三年连续亏损,普遍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调节利润。孙铮(1999)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由于重亏、微利、配股等原因变更会计选择的现象。王跃堂(2000)认为,我国A股上市公司会计选择行为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监管机制、企业经营现状和注册会计师意见,三大假设并不适用于我国。田峰和周红(2000)认为,政治成本假设并不适用。吴东辉(2001)则认为规模假设不适用。胡媛(2006)证实组合会计政策选择的三大契约动因。

刘泉军(2004)将西方“三大假说”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环境相结合进行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选择会计估计变更的主观原因是为了发行上市、配股资格、操纵股价或避免惩罚、政治成本。甄晓微(2003)以我国23家电子信息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利用会计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新夫(2004)认为,“壳资源”假说和“配股生命线”假说是会计政策变更的两大动机。张伟(2006)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由于对国家会计制度、准则理解不全面或没有严格执行要求,存在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许良虎和赵海荣(2008)研究发现,处于亏损状态的上市公司或采取大清洗战略在当年巨亏,为未来盈利创造条件,或利用会计变更扭亏为盈。其他公司则利用会计估计变更平滑盈余。颜敏、张永国等(2009)研究发现,巨亏公司的洗大澡是导致当期公司利用会计估计调减收益的主要动因。刘笑华(2010)认为,经济人自利本性和制度设计缺陷是会计估计被滥用的动机诱因,会计准则不完善、法律监管缺失、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注册会计师监督失效是机会诱因。庄莉等(2011)研究发现,进行会计估计变更的上市公司争取上市及高价发行、保“壳”平滑收益、增发、配股等动机明显。杨海峰(2015)认为,业绩考评、退市压力和企业税收是企业滥用会计估计变更调节利润的动因。刘启亮等(2012)发现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企业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有所减少。

上述文献主要从管理层机会主义角度研究会计估计变更,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IPO之前倾向于计提更少的坏账准备和增加盈余的折旧政策。因为较低的利润提高了违反债务合约的可能,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如管理层薪酬降低甚至被替换,使管理者具有了通过调节金额较大的应计项目来达到增加盈余目的的动机。

三、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估计变更数据分析

本文以2015年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估计变更政策数据,对会计估计变更进行分析。

(一)会计估计变更基本情况分析

表(1)列示了2015年度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发生会计估计变更的公司及所属板块与行业分布。

表(2)列示了2015年度沪深两市包括新三板上市公司进行会计估计变更的行业类型及所占比率。

从表(1)可以看出,2015年度有58家上市公司发生会计估计变更,其中沪A股所占百分比最大。如表(2)所示,2015年度会计估计变更公司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以及采掘业。其中,制造业是会计估计变更公司最集中的行业,占变更总样本数的51.72%,交通运输、仓储业占12.07%。

从会计估计变更项目来看,坏账准备计提与固定资产折旧相关的会计估计变更,是上市公司最常见的变更项目,分别占到发生会计估计变更公司总数的60.34%与32.76%。

表(3)列示了会计估计变更项目及所占比例。

(二)会计估计变更影响金额分析

会计变更项目对利润的平均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在2015年度发生会计估计变更的58家上市公司中,有24家未测算或未披露会计估计变更可能造成的影响,下文分析已经将这部分公司剔除。

表(4)列示了会计估计变更金额。

从表(4)中可以看出,会计估计变更对净利润影响金额的绝对值最大值为27 153.65万元,调增净利润超过了当年净利润。

表(5)列示了会计估计变更影响区间分布情况。

从表(5)中可以看出,变更金额在100万~500万元的样本公司最多,有11家,占总样本的32.35%。其次是100万元以下的公司7家,占总样本的20.59%。影响金额超过1亿元的公司也有2家。

表(6)列示了会计估计变更对利润的影响方向。

从表(6)中可以看出,多数企业选择了变更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发生变更后净利润增加,其次是调整固定资产折旧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2015年公布会计估计变更影响金额的34家公司中,有3家(姑且称为企业A、B与C)存在通过会计估计变更扭亏的可能性,其变更前净利润为负,变更后扭亏为盈。另有一家企业变更后净利润虽为负值但远小于变更前亏损额,基于其变更后没有改变负盈利的状况,这里不予列出。另有一家企业(简称D)为ST*企业,在2012年与2013年连续亏损后于2014年实现盈利,其在2015年采用固定资产折旧率变更的手段调节盈余,其影响巨大。

表(7)列示了4家需要特别说明情况的公司。

四、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估计变更动因分析

假定会计估计变更涉及盈余管理,而盈余管理又涉及不同假说。基于2015年上市公司发生会计估计变更情况,针对不同情况对其动因进行分析。

(一)契约因素

1.债务契约。企业采用债权筹资使管理层与债权人之间形成债务契约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一致,而与债权人相异。为保护自身利益,债权人往往要求在债务契约中规定一些限制性条款,如规定最高负债比率、限制企业发行新债等来降低风险。由于不履行这些协议条款的违约行为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管理层有强烈动机进行会计选择如变更会计估计,以减少违约行为的发生。

在2015年,58家上市公司中,发生会计估计变更前后并没有出现发行新债或其他借债情况,因此,债务契约动机不明显。

2.政治成本。企业契约关系中与政府的契约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政府作为一个利益集团,也有将财富转移到己方的动机。由于会计数据常被用以支持政府现有的法律或成为实施新法规的理由,企业为降低与政府契约的成本,产生了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调节会计盈余的动机。政治成本一般包括税收成本、收费政策、政府的特殊关注等方面。企业往往希望通过变更会计处理方法,减少报告期的盈利水平,降低企业的利润,从而达到减少税收与收费等目的。

在前述58家进行会计估计变更的上市公司中,共有6家在调整会计估计的过程中调减了利润。其中两家调整原因是应会计准则修订后对于固定资产折旧和坏账准备计提的要求进行变更,使之更符合现实情况。另有两家金融类上市公司由于谨慎性原则对金融资产估值方法进行调整,总体符合行业情况。所有6家公司会计估计变更后税费上的减少小于对利润的调减,使净利润全部减少。因此,可以看出,政治成本是上市公司会计估计变更的动机并不适用于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情况。

(二)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走向了规范化、理性化。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已经成为投资者据以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在此情况下,保住有限的上市资源,使企业各方面符合监管政策的要求,同时向相关利益方传递有利的会计信息,成为企业不遗余力追求的目标。另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营所处的环境,恰当选择会计政策,以揭示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以达到监管政策规定的条件。尤其是对业绩不好的公司而言,暂停和终止上市政策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为保住上市资格,管理层往往会采取利于自己的会计估计政策和方法调节盈余,尽可能采取一些多计收益,少计费用的会计估计变更处理,调增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

58家存在会计估计变更的上市公司中,仅有一家在会计估计变更发生前存在连续亏损的状况,即阳煤化工。由于两年连续亏损,其面临退市风险,在第三年进行会计估计变更调增利润防止退市的动机比较明显。但其他57家公司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因此,“保壳”的假说也不明显。

(三)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

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也是影响公司会计估计政策的因素之一。经营和财务状况好的公司更有能力进行会计估计变更,用以防止利润过高引起政府的注意。而经营和财务状况差的企业则可以利用会计估计变更,用巨额冲销实现来年的增长,规避证券监管。另外,收益平滑也是会计估计变更的主要动机之一。大于再融资净资产收益率资格线的净资产会被浪费,同时国有企业公司管理层也会因为按年环比业绩增长考核制度,利用会计估计隐藏多于当年业绩考核指标的盈利,平衡收益。总体除去阳煤化工试图扭亏为盈、保壳以外,其他公司会计估计变更的调整对总体净利润的影响都集中在5%以内,调减利润的企业年度净利润仍然可观且环比2013年、2014年数值相差不大。因此,类似于大洗澡嫌疑或隐藏多余盈利的情况或表现不明显。

(四)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

公司主要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时,管理层就会有选择会计政策,利用会计估计变更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高级管理人员任期届满或退休时倾向于采用增加会计收益的政策,以增加他们的报酬收入或显示其突出业绩。而那些效益不好的管理人员更会使收益最大化,防止或推迟被解雇情况的发生。新任管理人员则往往有巨额冲销的动机,以便将经营不善的责任推及前人,并在冲销后第二年更易创造良好业绩。从2015年的数据看,58家公司中仅由3家涉及管理层的变更,且时间全部位于会计估计变更调整之后新任命,不涉及前任领导的退休或离任等情况,可以认为,高级管理人员变动影响对会计估计变更的动机不明显。

(五)其他因素

会计估计变更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多方面考虑的决策,还会受到如上市年限、行业、公司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根据样本企业所在行业情况,可以看出2015年发生会计估计变更企业的变更,符合整体行业趋势与要求,不难看出此次变更主要是根据市场与环境变化作出的适当调整。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投资者决策、公司保留上市资格与再融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2015年年报的披露信息来看,会计估计变更主要是由市场环境的变化决定的。原有的一些盈余管理假说对于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情况并不适用,但仍然存在一些公司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这是与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相背离。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依法打击蓄意利用会计估计变更粉饰会计报表的行为,对于保护投资者权益与净化资本市场环境、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市场需要证券监管部门加强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监管,提高监管工作成效。

(二)政策建议

1.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管理。从58家发生会计估计变更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情况看,有24家上市公司未对发生会计估计变更所带来的影响金额进行披露。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信息使用者缺乏对会计信息的理性判断。因此,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要求,统一要求对发生的会计估计变更进行测试,披露预计的影响金额,便于信息使用者准确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2.落实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尽管会计估计变更很多情况下来源于盈余管理的需要,但公司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缺陷,也是导致利用会计估计变更操控盈余情况发生的主观因素。上市公司需要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机制,落实并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完善问责机制,也是为财务报告编报营造良好环境的重要举措。

3.强化中介机构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和保荐代表人应履行责任,发挥其持续监察指导和独立监督与认证作用。注册会计师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保持职业谨慎,客观公正地完成工作,认真履行独立审计责任。保荐代表人则应该切实履行发行人发行上市后持续督导责任,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其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发挥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

4.推进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证监部门应密切关注会计实务发展,并及时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沟通,推出对新业务的会计准则解释和指导性意见,避免或减少公司蓄意利用会计估计变更粉饰报表、利用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套利现象发生。同时继续加大监管机构的现场检查力度,督促公司加强财务人员配置,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和会计控制。此外,注重投资者追偿机制的建立,有效利用市场和法律机制遏制操纵财务信息行为。

参考文献

[1] 颜志元.会计估计变更的动因分析——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6(5).

[2] 许良虎,赵海棠.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估计变更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8(1).

[3] 叶建芳.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基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03).

[4] 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2).

[5] 庄莉,曹蕾,许良虎.上市公司会计估计变更的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J].财会研究,2011(3).

[6] 刘泉军.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探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2).

[7] 王玉涛,薛健,陈晓.企业会计选择与盈余管理——基于新旧会计准则变动的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09(9).

[8] 颜敏,王平心.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多样性研究[J].财会通讯,2006(11).

[9] 刘启亮,谭亚莉,邹伊依.会计估计变更趋势与特征分析[J].财会通讯,2012(12).

[10] 杨海峰.防范企业滥用会计估计变更调节利润——对部分钢铁企业频繁调整固定资产折旧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5(13).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动因
清、民国木薯在广东的引种推广及其动因初探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人力资源流动的动因与对策探讨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